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抑郁情绪;中学生;家庭咨询
一、背景资料
李敏(化名),女,某中学高二学生。其家长主动前来寻求咨询,原因是李敏不肯上学,没有参加期中考试,已经两周不肯到校上课。
在班级成绩一直处于前15名(全班50人)左右的李敏,三个月前一次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在班级排40名左右,有同学说她拉了班级均分的“后腿”。近期,她常常感觉自己上课思想不集中,觉得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所减退;睡眠很差,早晨醒来后心境常常很差,总是有不想去上学的想法。临近期中考试,她一方面担心自己考不好,一方面担心出现低分对不起同学和老师,反复向家长说自己会影响小组的成绩、影响老师的奖金等,两周前就没有到校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也表示不想去学校。
父母觉得她情绪低落得不寻常,一周前带其到医院确诊为情绪障碍,轻度抑郁,但是医生并没有开药,医生当时做了一些认知的疏导,劝她要想开一点,并建议做心理咨询。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观点
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的(或说系统中),所以个体症状的出现,与个体跟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经验到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应付方式,对其一生影响最为重大。该个案为一个家庭咨询的典型案例,咨询师以沟通、承认、改变、转化的基本流程,与家庭系统一起在体验、寻找正向目标中发生积极改变。
三、咨询过程
(一)来访者是谁?——整个家庭
李敏的父母来到了咨询室,他们一进门就急切地向咨询师表达歉意:“抱歉,女儿怎么也不肯来。”咨询师表示没有关系,孩子不在也可以交流,父母两人很感激。接着父母把女儿的情况做了介绍,焦虑地反复问:“女儿怎么样可以去上学?”
咨询师在与父母交流中对家庭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父母婚姻状态不错,对女儿的整体情况是比较满意的。女儿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父母三代内均没有直系亲属有类似情绪问题。女儿以前对很多事情就常会往不好的方向去想,积极的想法几乎没有。
咨询师在商定好下次咨询时间后,表示下次很希望见到全家三口,父母表示会回家努力说服女儿下次一起来。
这一环节咨询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建立关系上。稳定家长的情绪、同感家长的焦虑、倾听家长的情况介绍,并在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在这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及时给予肯定。
(二)一家三口到齐了——家庭系统被搅动
在约好的时间里,一家三口来到了咨询室,李敏表现得有点局促不安,母亲表示李敏其实还有点不想来。
咨询师问李敏:“怎么看自己不想来又来了的情况?”
李敏回答:“为了让父母放心。”
咨询师及时给予正向反馈:“我看到了你很愿意照顾父母的心情。”
咨询师问到每个人的期待时,父母立刻表示希望女儿去上学,李敏表示不想谈这个问题。咨询师再问,如果不谈上学的问题,有什么问题我们家庭还可以来讨论,母亲表示希望女儿改变对事情的价值观,父亲表示自己家庭沟通方面需要作出改变,女儿则说自己很痛苦,想改变自己的担心、焦虑和害怕的心理状态。
咨询师:“我们怎么看家庭成员不同的期待?有共性的地方吗?”
家庭成员:“看到了内容虽然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想改变。”
女儿眼中的家庭常见沟通姿态如上图所示。
父母看到女儿眼中的家庭成员沟通图景后,触动很大,表示自己一直以为女儿跟自己很亲近,没有想到女儿离父母那么远。父亲说想要改变,希望一家靠得近些,并且能够面对面。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开始与整个家庭建立联系,并且开始了家庭系统的工作,让他们看到在家庭系统中每个人的改变,这也是为自己在做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咨询师已经在运用自己做积极认知的示范——肯定女儿为让父母放心才来咨询,是对家庭负责的行为。这一工作既有利于与个案建立关系,增加咨询吸引力,又是转化认知方面的开始。女儿眼中的家庭沟通姿态的呈现,可以让家庭成员从直观冲击中,自觉主动思考转变。
(三)关注焦点在支持层面——改变的出现
全家准时到了咨询室,当咨询师问到“上周我们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如何?是否完成了咨询作业‘遇到任何困难,至少看到其中有三个有利的方面’” 的时候,一家三口之间的气氛有了轻松感,并且女儿笑了起来。
咨询师:“能够让我分享你的笑吗?”
李敏:“妈妈是最难改变的,我提醒了她两次,爸爸提醒了她一次。”
父母一起笑了起来。咨询师开始与家庭一起讨论他们改变认知的体验性历程,这个讨论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很投入,并且成员之间的互动流畅,即使有争论,成员也并没有不悦的感受。当李敏谈到妈妈说了不上学可以带来的三个好处的时候,咨询师及时跟进:“那么你愿意不再上学而始终获得这三个好处吗?”
李敏沉默,随后说道:“去上学也有很多好处。”
咨询师:“你怎么看自己的回答?你觉得这个回答有些什么不同寻常的转变信号?”
这个阶段家庭系统工作开始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促进了家庭内在能量的重新分配。特别是李敏几乎成为了“协同咨询师”,她在这个家庭中转变得最快,而且还能够帮助母亲,在这点上咨询师放大了很多,并给予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因为这对她改变内疚、树立信心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咨询师一直都没有主动说去上学的问题,但是当李敏说出这个问题时,咨询师紧紧抓住时机,推动家庭系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前不谈是因为时间不到,现在谈是因为他们自己已走到这个触点上。
(四)转化和改变永远有可能发生——这不是奇迹
一、背景资料
李敏(化名),女,某中学高二学生。其家长主动前来寻求咨询,原因是李敏不肯上学,没有参加期中考试,已经两周不肯到校上课。
在班级成绩一直处于前15名(全班50人)左右的李敏,三个月前一次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在班级排40名左右,有同学说她拉了班级均分的“后腿”。近期,她常常感觉自己上课思想不集中,觉得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所减退;睡眠很差,早晨醒来后心境常常很差,总是有不想去上学的想法。临近期中考试,她一方面担心自己考不好,一方面担心出现低分对不起同学和老师,反复向家长说自己会影响小组的成绩、影响老师的奖金等,两周前就没有到校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也表示不想去学校。
父母觉得她情绪低落得不寻常,一周前带其到医院确诊为情绪障碍,轻度抑郁,但是医生并没有开药,医生当时做了一些认知的疏导,劝她要想开一点,并建议做心理咨询。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观点
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的(或说系统中),所以个体症状的出现,与个体跟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经验到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应付方式,对其一生影响最为重大。该个案为一个家庭咨询的典型案例,咨询师以沟通、承认、改变、转化的基本流程,与家庭系统一起在体验、寻找正向目标中发生积极改变。
三、咨询过程
(一)来访者是谁?——整个家庭
李敏的父母来到了咨询室,他们一进门就急切地向咨询师表达歉意:“抱歉,女儿怎么也不肯来。”咨询师表示没有关系,孩子不在也可以交流,父母两人很感激。接着父母把女儿的情况做了介绍,焦虑地反复问:“女儿怎么样可以去上学?”
咨询师在与父母交流中对家庭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父母婚姻状态不错,对女儿的整体情况是比较满意的。女儿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父母三代内均没有直系亲属有类似情绪问题。女儿以前对很多事情就常会往不好的方向去想,积极的想法几乎没有。
咨询师在商定好下次咨询时间后,表示下次很希望见到全家三口,父母表示会回家努力说服女儿下次一起来。
这一环节咨询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建立关系上。稳定家长的情绪、同感家长的焦虑、倾听家长的情况介绍,并在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在这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及时给予肯定。
(二)一家三口到齐了——家庭系统被搅动
在约好的时间里,一家三口来到了咨询室,李敏表现得有点局促不安,母亲表示李敏其实还有点不想来。
咨询师问李敏:“怎么看自己不想来又来了的情况?”
李敏回答:“为了让父母放心。”
咨询师及时给予正向反馈:“我看到了你很愿意照顾父母的心情。”
咨询师问到每个人的期待时,父母立刻表示希望女儿去上学,李敏表示不想谈这个问题。咨询师再问,如果不谈上学的问题,有什么问题我们家庭还可以来讨论,母亲表示希望女儿改变对事情的价值观,父亲表示自己家庭沟通方面需要作出改变,女儿则说自己很痛苦,想改变自己的担心、焦虑和害怕的心理状态。
咨询师:“我们怎么看家庭成员不同的期待?有共性的地方吗?”
家庭成员:“看到了内容虽然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想改变。”
女儿眼中的家庭常见沟通姿态如上图所示。
父母看到女儿眼中的家庭成员沟通图景后,触动很大,表示自己一直以为女儿跟自己很亲近,没有想到女儿离父母那么远。父亲说想要改变,希望一家靠得近些,并且能够面对面。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开始与整个家庭建立联系,并且开始了家庭系统的工作,让他们看到在家庭系统中每个人的改变,这也是为自己在做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咨询师已经在运用自己做积极认知的示范——肯定女儿为让父母放心才来咨询,是对家庭负责的行为。这一工作既有利于与个案建立关系,增加咨询吸引力,又是转化认知方面的开始。女儿眼中的家庭沟通姿态的呈现,可以让家庭成员从直观冲击中,自觉主动思考转变。
(三)关注焦点在支持层面——改变的出现
全家准时到了咨询室,当咨询师问到“上周我们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如何?是否完成了咨询作业‘遇到任何困难,至少看到其中有三个有利的方面’” 的时候,一家三口之间的气氛有了轻松感,并且女儿笑了起来。
咨询师:“能够让我分享你的笑吗?”
李敏:“妈妈是最难改变的,我提醒了她两次,爸爸提醒了她一次。”
父母一起笑了起来。咨询师开始与家庭一起讨论他们改变认知的体验性历程,这个讨论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很投入,并且成员之间的互动流畅,即使有争论,成员也并没有不悦的感受。当李敏谈到妈妈说了不上学可以带来的三个好处的时候,咨询师及时跟进:“那么你愿意不再上学而始终获得这三个好处吗?”
李敏沉默,随后说道:“去上学也有很多好处。”
咨询师:“你怎么看自己的回答?你觉得这个回答有些什么不同寻常的转变信号?”
这个阶段家庭系统工作开始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促进了家庭内在能量的重新分配。特别是李敏几乎成为了“协同咨询师”,她在这个家庭中转变得最快,而且还能够帮助母亲,在这点上咨询师放大了很多,并给予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因为这对她改变内疚、树立信心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咨询师一直都没有主动说去上学的问题,但是当李敏说出这个问题时,咨询师紧紧抓住时机,推动家庭系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前不谈是因为时间不到,现在谈是因为他们自己已走到这个触点上。
(四)转化和改变永远有可能发生——这不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