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事家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h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熟悉那个只靠粥和野菜充饥,却苦读不辍的模范生范仲淹;我们熟悉那个主导庆历新政的政治家范仲淹;我们更熟悉那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学家范仲淹。然而作为军事家的范仲淹,您可熟悉?】
  善于担当 审时度势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北宋西北边境战云密布,军心不定,国家岌岌可危。西夏首领赵元昊剽悍傲慢又野心勃勃,继位不久便陈兵十万,不断进军北宋,凉州、瓜州、肃州等边城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宋軍的惨败让朝廷十分震惊,仁宗皇帝大怒,几次换统帅均无济于事,险情无法扭转。以文御武的祖宗家法,让仁宗拥有一百五十万官兵的军队屡战屡败。这时,仁宗采纳了宰相吕夷简的意见,让范仲淹官复原职,拜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范仲淹,到任不久便从西安北上延州一线。在延州,他看到满目凄凉的战争疮痍,看到缺乏训练又毫无斗志的将士,尤其是导致官兵不识、国防瘫痪的制度弊端,内心深处焦急不安。他最担心的是朝廷内意见分歧。一派主战,一派主和,仁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对边防形势极为不利。范仲淹到延州后,先视察了边防,分析了宋夏两方的情况。他认为宋军数量虽多,但外强中干,缺乏战斗力,而且山路崎岖狭窄,车辆难行,辎重运输困难,一时难以抵御骁勇剽悍、来势凶猛的西夏军,一旦轻举妄动,必遭惨败。权宜之计,只有对内修固边城,精练士兵;对外坚壁清野、多修城堡、封锁交通,以挫败敌方锐气,然后等待时机,巧取制胜。他认为只要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多则两三年,西夏必然不战而溃。
  范仲淹的积极防御、伺机反击的战略主张,却被一部分主战派评价为怯懦无能的表现。年轻气盛的韩琦,极力主张进攻决战。急于求成的仁宗皇帝,顺势采纳了韩琦等人的主张。于是,庆历元年(1041)初,韩琦调集了所辖全军人马出击,赵元昊则仅用一部分将士迎战。交战不久,西夏军佯败而逃,韩琦率全部人马乘胜而追,结果被诱入西夏军在好水川设下的包围圈内。一场恶战,宋军伤亡六千余人,韩琦被迫率残兵败将撤退。返回的路上,阵亡士兵的家属拦路痛哭,使韩琦惭愧不已,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好水川的惨败,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教训了韩琦和朝廷主战派,也教训了仁宗皇帝,盲目进攻的主张被放弃。实践证明了范仲淹稳健的战略主张的现实性、正确性,仁宗开始采纳了范仲淹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战之必胜的战略思想。
  范仲淹以延州为管道,启动和平谈判程式。因元昊书信中有侮辱朝廷之语,为不使皇帝受辱,范仲淹焚烧了来信,另写副本上报朝廷,并及时复书西夏。他的这种苦心体现其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尽管触犯了“人臣无外交”之天条被贬职,但这种以国事为重、军事与外交手段双管齐下的虑深思远,较之那些无视国力军力总想硬拼的主战派,成熟许多,也高明许多。
  善于改革 运筹帷幄
  在延州前线,范仲淹与韩琦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大胆改革。首先整顿改编了延州的军队编制,淘汰老弱残兵,强化精兵强将。军纪严谨,赏罚严明,对有功者奖,有罪者罚,罪大恶极和克扣军饷的贪污官吏,一经查实,当众斩首。这样一来边防官兵人人心悦诚服。不久,范仲淹等统帅训练出了一支勇猛善战、纪律严明的作战劲旅。军队练好了,边防巩固了。
  范仲淹创造性地提出了议攻与议守二策。所谓“议攻”,就是浅攻,攻其近,集中优势兵力,拔其要寨,占其地后再修城寨,然后守以士兵,步步为营。“议守”就是在分析敌我双边实力态势之基础上,采用《孙子兵法》之“分建诸侯”之策,仿效隋唐屯田之法,“因置营田,据亩定课,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攻与守的总体策略就是“用攻,则宜进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溃”。不仅如此,还对西夏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之后,范仲淹便开始寻找战机,突袭制胜,很快收复了灵州、夏州等重要边城。
  一边巩固边防城堡,一边强化军队素质。与此同时,范仲淹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做好边境少数民族的工作。维护边境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障他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争取边境少数民族对宋朝的信赖和拥护。范仲淹亲自看访或接见少数民族酋长,和他们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分给他们土地、粮食和生产工具,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并对一切有功人员给予奖励。酋长和边境少数民族,人人心悦诚服。不久,羌族部落纷纷前来归顺宋朝。这样一来,西夏越来越被孤立,北宋边防越来越巩固。
  范仲淹通过采取不同对策,区别对待羌族“熟户”与“生户”,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取得了实效。对于一向归顺宋廷的“熟户”,乘借修筑堡寨之机给予安抚与慰劳,让其守边御敌。对这一措施的功效,苏轼有文曰:“宝元庆历中,赵元昊反,屯兵四十余万,招刺宣毅、保捷二十五万人,皆不得其用,卒无战功。范仲淹、刘沪、种世衡等,专务整辑蕃、汉熟户弓箭手,所以封殖其家,砥砺其人非一道。藩篱即成,贼来无所得,故元昊复臣。”对所谓“生户”,范仲淹则多方给以招纳与争取,以分化瓦解敌国。对于陕西泾原路与西夏关系密切的明珠、灭藏、康奴三大部落,采取“北取细腰、葫芦众泉为保障,以断贼路”的策略,首先从地理上切断了他们与西夏的联系,然后再派人予以收编。此后,环庆路内的六百多个部落的羌民大都为宋所用,使当地的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当时,边境上流传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民谣。一贯骄横狂妄、不听劝告的赵元昊并不死心,他几次率部来犯,都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战事屡遭败绩,粮食日渐紧缺,物资来源枯竭,西夏的国力逐渐消耗殆尽,迫使赵元昊不得不向宋朝求和。
  范仲淹的战略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伤亡,减少了大批物资消耗,团结了少数民族关系,因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西北边境战云密布的紧张局面缓和了下来……
  善于用才 深谋远虑
  御夏用兵,范仲淹胸有成竹。他遵照“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古训,一贯反对穷兵黩武的战争。为了持久的国泰民安,他制定了“筑城”与“营田”的军事策略。   先筑青涧城,再筑大顺城。为了迅速把城筑好,范仲淹事先秘密做好一切准备,然后派他年仅19岁的长子范纯佑和一名归顺的番将,先去攻占马铺寨,随即快速运来砖石,立即秘密筑城,十余天的工夫城就筑好了。赵元昊得到消息非常恼火,立即布置兵力,派遣三万西夏军前来争夺。范仲淹亲自督战,当战斗正处激烈时刻,西夏军突然败退,范仲淹下令切勿追赶,收兵回城,始终没有中敌人的诱兵之计。
  范仲淹受命抗夏时,一贯知人善任、荐拔良将,起用大批人才,像种世衡、狄青、张亢、王信、范全等有勇有谋之士,都是熟悉边境地理、了解边境少数民族情况又深得边民之心的人才,委以重任后凭借其智慧和才能,在御夏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庆历元年(1041),范仲淹两次上奏朝廷,调种世衡知环州,最后朝廷答应了奏请。种世衡在修建和管理青涧城时,宽待保护羌人,深得羌民之心,在羌族百姓中享有很高威望。种世衡知环州后,不负众望,深入调查,特别是深入到羌族内部,宣抚朝廷恩意,身体力行,以心交心,团结羌人,取得羌人的信任,共同抵御西夏侵扰。
  营田和筑城是范仲淹抗御西夏入侵、巩固宋朝边防战略方针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城堡的防守,采取轮流值勤的办法。士兵不训练值勤时,一律回家种地,发给口粮,每人还可以分到赋田八十亩,自己能备马的,另外多分赋田四十亩。轮到值勤时,官方发给兵器,成为强人弓手。守城士兵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又得到优厚的待遇,因而他们守卫边城,防御西夏都很卖力。营田的推行,不但加强了边城的防守实力,还团结了边境少数民族,安定了民心。
  范仲淹深谋远虑,在全力对付西夏的同时,对辽也“安不忘危”。范仲淹深知“羌戎素诈,边鄙多虞”——这是他对辽、夏本质的基本了解。“西北二方,复相交搆”,夹困中国——这是他对辽、夏外交政策的准确估计。因此,即使在议和过程中,也应“建御悍之谋,以待二虏,不必求二虏真伪之情”。除此之外,他提出营修西京洛阳的主张,惟“外亦設险,使四夷不敢生心”。又连上二札,乞修京城,可沮北敌(辽)“南牧之志”。东西京城修缮完固,可“表里山河,接应东京之事势,连属关陕之形胜。又河阳据大川之险,当河朔、河东之会要,为西洛之北门;又长安自古兴王之都,天下胜地,皆愿朝廷留意”。
  范仲淹秉承宋太祖的遗愿,充分利用山川、地形的条件,加大对京城的防卫,构筑有纵深度的立体防御体系。不幸的是,鼠目寸光的皇帝未能采纳这些极具远见和战略目光的建议。北宋末,金兵铁骑分两路南下,长驱直入,失去犄角相援的城防优势,赵宋政权演出了一幕国破家亡、玉石俱焚的历史悲剧。北宋灭亡的深层原因很复杂,但重要城池的不设防无疑是军事失败的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以嗜书和博学著称的钱锺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  2014年5月29日,《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低调而隆重地举行。三卷本的第一辑收入钱锺书1935年至1938年间在欧洲留学期间的十本笔记。从这些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到钱锺书是如何做到学贯中西的,也能隐约看到动荡的岁月里命运的波澜。  字迹中的人生起伏  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
期刊
成为学习大国,三百多年前的中国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但被学霸康熙拒绝了。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能有康熙这么好学,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对西方文明更感兴趣,更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博学多才。遗憾的是,虽然有如此勤勉好学的皇帝,但彼时的大清朝并没有成为学习大国。当西方工业文明来到东方时,康熙断然拒绝与国际接轨,将中国彻底封闭,中国错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佳良机,中国百姓则继续在专制大国的统治下苦苦挣扎。  西学主动
期刊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儋州,在室内题了一首诗:  无事此静坐,  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  东坡还告诉朋友:“世界上没有任何延年益寿的方药能有此效果,既无反胃呕吐和其他副作用,又省药费,并且人人有效。只是没有好汤送服,好多人咽不下去。”纂辑《苕溪渔隐丛话》的宋人胡仔说:“鄙人运气不好,当了四十闲散差事,深深体会东坡此方是好药。但儿女婚嫁,妻子啼饥号寒,也十分累人,正所谓‘无好汤
期刊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問『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学佛讲究随缘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
期刊
用毛笔在竹简或木片写字,水平线条将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一般来说,横向的水平线遇到纤维阻碍,写字者就会用力,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这种用笔现象在秦隶简牍中已经看出,汉代隶书则更明显地发展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成为隶书之后,方型汉字构成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横平”与“竖直”。而在竹简上,“横平”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竖直”。  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上的筆势来看,水平线条有时
期刊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8岁的周静帝,代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对北周皇族宇文氏赶尽杀绝,不留活口,为史上罕见。  二十三年后,杨坚驾崩。这一年,降隋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病死。新上位的隋帝杨广为陈叔宝赠送谥号:炀。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即贪恋妻妾,怠政指荒废政事。  公元618年,杨广躲在江都(今扬州)以避各地乱兵。这一年,江都禁卫军拥戴杨广的近臣宇文化及(此人与北周皇族同姓而不同宗)
期刊
【在所有的民间故事里出镜率最高的一共有三个人朱元璋乾隆和慈禧他们三位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故事模板只消把里面的食物做個替换连情节都不用改】  我国历史悠久,随便什么美食,动辄就可追溯到几百年上千年前,起源多半还和某位历史名人有关联:屈原与粽子、苏东坡与东坡肉、杜甫与五柳鱼,诸如此类。  我在旅行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是搜集当地美食传说。这些传说散见于导游的嘴里、旅游图的背
期刊
笔者近日偶读杨培春《割席分坐守清贫》一文(见载于2014年《国学》第4期),对文中杨先生关于“割席分坐”典故出处的说法,颇存疑义,不敢苟同。笔者以为,研究国学,根本是为了学习古人的智慧,福泽当世。既如此,则当端正态度,毫厘细辨,不容半点马虎,以免“亥豕马焉因而愈误,鲁鱼帝虎久则失真”。为此,笔者专门查证了有关资料,以作探讨。  杨先生关于“割席分坐”所本为明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按,《三国演
期刊
张景岳(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明末山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作为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博学多识,学验俱丰,不仅精于医术,而且对养生也十分重视,亦独有神悟,造诣颇深。  先天后天交相互胜  对于先天后天对人的影响,张景岳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也。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他认为,
期刊
《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与弟子之间的言论汇集。我们阅读《论语》,不仅应从孔子的言论、实践中了解他的思想、主张,而且应注意从弟子的言论中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弟子们与孔子朝夕相处,师生相随,耳闻目睹孔子的言行,心领神会孔子的教诲,他们的评说,可以使我们接近本來的孔子、真实的孔子,实事求是地理解孔子、评价孔子。全面准确地把握孔子思想的真谛,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