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疑则精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讲授李白的《蜀道难》。课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对诗歌进行批注。课堂上,各小组呈现预习结果。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负责声情并茂地朗读,有的负责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有的负责细致深入地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认真加以总结和提升,学生训练有素地记录要点。一节课下来,有诵读,有体会,有讲授,有生成,张弛有度,深入浅出,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缺什么呢?缺课堂所应具备的争鸣、辩难和质疑的过程。无论是学生的发言还是教师的总结,都是无比正确、无懈可击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只是一种“正确”资料的灌输。究其本质,只是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外表下的知识输送。套用一句广告语:“我们不鉴赏诗歌,我们只是鉴赏资料的搬运工。”
  如果布置预习作业,不追求“完美”,允许学生的批注是个性化的理解;如果探究的方式不是照本宣科,那么其他听讲的同学会对个性化的理解产生质疑;如果最后的总结不是教师投影结论,那么经过试误、质疑、思考而生成的体验会长留学生心中。由此,我们应当重视质疑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一、解决基础知识障碍,查知学情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质疑式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注重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从质疑中发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已有知识经验的缺失点、生长点。初读一篇课文,学生会存在文意理解上的障碍。这些问题有深有浅,如果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既能检查预习的效果,又能解决一些个别的、相对简单的问题,留下普遍的、相对复杂的问题重点探讨,既查知了学情又突出了重点。例如讲授文言文时,开始的小组合作中有很多字词理解上的问题,有的问得很浅显、很琐细,这就适合小组讨论解决,或者教师在巡视时即时解决。但是几乎每个小组都能发现一篇文章里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有的课下注释已经标注,有的根据语境能够推测,有的能根据已有知识判断,有的则需要深入诵读才能体会其语气。在这个环节中,质疑是探究式合作学习的起点。
  二、质疑辩难,思维碰撞,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
  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的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在他的书中说道:“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我们的教学大多强调正确、有序、严谨,而忽略了求知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不畏惧出错,不畏惧辩难,在试误中修正,在修正中思索,才能越来越接近知识的本质。还以诗歌教学为例,讲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有同学谈到自己对尾联的理解,“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现了作者在交代后事,表达此去不回,九死未悔的决绝。立刻有同学质疑,认为这样理解太单薄,这句诗中作者是有情绪的,既有英雄失路之悲,又有仗义执言却因言获罪的激愤。讲授《登高》时,有学生认为“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因为此时秋意萧瑟,作者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拿起酒杯又放下,因为不喝酒比畅饮更加悲痛。所以杜甫的悲愁与李白的悲愁是大不同的。也有学生质疑:结论是可以认同的,但从全诗来看,此时的杜甫漂泊无依,颠沛流离,加上年老多病,本想登高远眺,借酒浇愁,无奈年老体弱,一杯浊酒也喝不成了。经过了质疑辩难,激发了学生研读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因此,有质疑的探究是高效互动的探究,有质疑的合作是思维碰撞的合作。
  三、敢于解疑,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是发现问题,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质疑毕竟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但在实际教学中,解惑不能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对于一般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当堂解决。对于极具探讨价值和思维张力的问题,则要留给学生思考、研读、探究的空间。例如学生在读《兰亭集序》时,看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当时的人为什么有‘一死生、齐彭殇’的观念?”“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对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和作者的观点有什么异同?”学完《登高》《旅夜书怀》,有学生问道:“同样处境困厄,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温暖的希望。而这两首诗歌中,为什么只有无尽的潦倒和凄凉?”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心生感动,感动于学生的细腻与丰富,同时又觉得这样的问题相当可贵,应引导学生分组阅读相关作品,查阅资料,了解时代风貌和创作背景,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大胆地进行个性化阅读。这样,不仅丰富了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因此,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应营造质疑的氛围,激发质疑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更加异彩纷呈。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充满趣味、灵气和诗情的课堂,语文也应该是最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和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学科,但这一本来与历史现实、红尘万象、生命感知天然融合、密不可分的鲜活之物,却在很多学生心中和嘴里变得味同嚼蜡,形同鸡肋。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一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源头活水;二是课堂教学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让语文失去了血肉。  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渊薮,就需要引进生活的源泉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老师都会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不遗余力。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家常便饭,但是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要么就是千篇一律,脱离生活实际,脱离自身感受,要么就是逻辑混乱,表达不清,句不成句,段不成段。更让人伤心的是,老师改得累,学生却不领情,只是看看分数就丢在一边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的作文批语指向性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运用广泛的学科,在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主动展示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个性化阅读更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途径以及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意味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下便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立足阅读期待
近来,接触到一个新词——抟物。  抟,“以手圜之也”,本意是用手将土细细抟成圆形。周公度先生《抟物》一书中,描画了一群陶工的生活:一位位老陶工,满头银发,手捧陶土, 静心抟制,让普通的陶土慢慢发生神奇的变化,成为形态各异、朴实雅致的陶具。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听过的一节语文课。这是一位平凡的男教师,一头银发,即将退休离开站了几十年的讲台。走进课堂,老教师不多言语,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我环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我们可以巧用抓手。何为“抓手”呢?“抓手”的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在语文课堂提问时,选好了抓手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那么怎么巧用抓手,让课堂提问变得更有效呢?在此,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巧以“主问题”为抓
[摘 要:近年来,语言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是,学生如果想在动荡的人才竞赛中获胜,则必须从小就积累深厚的文学知识。具备良好的中文核心素养是积累知识的前提。《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习之母,具有良好的中文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其他课程,而且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教师应以“注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当前实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整本书阅读”这一关键词,我们会发现,2015年以后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文数量急剧上升,这充分说明该教学领域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而,冷观这几年的热度,我们会发现现
[摘 要: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旋律,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其渗透到教学领域中,提出创新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要内容,足以看出创新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此,如何将创新能力渗透在初中英语层次教学中,是本文重点分析与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教育
作文教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事情,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托尔斯泰说:“我们的想象就像阳光,有了这个阳光,在生活的土地里,种子才能发芽、生长、结果。”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指导学生写好富有想象力的作文,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编写童话故事培养学生
主题出版类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 编  商务印书馆  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  长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  李舫 主编  商务印书馆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1978-2018  厉以宁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徐斌 等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文学艺术类  故宫的古物之美  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