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这个世界上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三岁、妹妹十岁那年的暑假,我们两人去山梨旅行。舅舅在山梨一所大学的研究所工作,我们去他那里玩。那是第一次没有大人陪伴的旅行。当时妹妹身体情况比较正常,父母准许我们自己出行。
  舅舅还年轻,独身(至今仍独身)。记得当时他刚三十岁。他研究(至今仍研究)遗传因子,沉默寡言,多少有些遗世独立,但为人坦诚,性格直率。而且他是热心的读书人,所知事情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尤其喜欢在山里行走。我们两个都很喜欢这个舅舅。


  妹妹和我扛著背囊从新宿站坐上开往松本方向的快车,在甲府下车。舅舅来甲府站接我们。舅舅个子高得离谱,即使在拥挤的车站也能一眼找到他。舅舅和朋友在甲府市内合租一座独门独院的小房子,但由于合租者当时去海外了,我们因此得到单独的房间。我们在那座房子里住了一个星期,每天都和舅舅一起在附近的山上转来转去。舅舅告诉我们许多的花名虫名,那是我们那个夏天最美好的记忆。
  一天,我们稍微走远些去看了富士山的风洞。那是富士山周围无数风洞中的一个,规模也说得过去。舅舅讲了风洞是如何形成的。洞由玄武岩构成,在洞中也几乎听不到回声。即使在夏天,洞中气温也不会升高,所以往昔人们就把冬季切割好的冰块放在洞里保存。人们一般把能进去人的洞称为“风洞”,把人不能进入的小洞称为“风穴”,如此区分开来。总之舅舅是个无所不知的人。
  那个风洞要付入洞费才能进。舅舅没进。一来他以前进过几次,二来个子高的舅舅会因洞顶太低而腰痛。舅舅说洞里没多大危险,你俩进去就行,我在洞口看书等着。我们在洞口分别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手电筒,戴上黄色塑料安全帽。虽然洞顶有电灯,但光线很暗。越往里走洞顶越低,高个子舅舅敬而远之也情有可原。
  我和妹妹用手电筒照着脚下往里走。尽管时值盛夏,洞里边却凉飕飕的。外面气温高达三十二度,而里面气温十度也不到。我们穿上按舅舅的建议带来的厚些的冲锋衣。妹妹紧紧握着我的手,不知是寻求我的保护,还是想反过来保护我。虽然不知是哪种原因(也许仅仅是不想分开),但那只温暖的小手始终在我的手中。那时除了我们,游客只有一对中年夫妇。不过他们很快就出去了,只剩下我们两人。
  妹妹名叫小径,但家人都叫她“小路”。朋友们或叫她“路”或叫她“阿路”。正式称她为“小径”的,据我所知,一个也没有。她是个苗苗条条的小个头少女,头发乌黑,一泻而下,在脖颈上端剪得整整齐齐。同脸盘相比,眼睛分外大(眸子也大),以致看起来像个小精灵。那天,她的穿着是白T恤、浅色牛仔裤、粉红色运动鞋。
  在洞里走了一阵子,妹妹在稍微偏离正常路线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小横洞——像要藏在岩石后面似的悄然敞开的洞口。她似乎对那个洞的形态产生了极大兴趣,对我说:“哎,那个,像不像爱丽丝的洞?”她是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狂热粉丝。为了她,我不知把那本书看了多少遍。至少看了一百遍。虽然她从小认字就多,但喜欢我念给她听。尽管故事情节早就该耳熟能详,妹妹却每念一次就激动一次。她尤其喜欢“龙虾舞”那部分。我至今仍记得滚瓜烂熟。
  “好像没有白兔。”我说。
  “就看一眼。”她说。
  “当心!”
  那的确是个狭窄的小洞(按舅舅的定义,接近“风穴”),但小个头的妹妹还是毫不费力地钻了进去。上半身钻入洞中,仅膝盖以下的部分露在外面。她似乎用手里的手电筒往洞的深处探照,而后慢慢后退,退出洞口。
  “里面还很深很深。”妹妹报告,“一下子折了下去,就像爱丽丝的兔子洞。真想往里头看一眼啊!”
  “那怎么成,太危险了!”我说。
  “不怕的。我小,容易钻过去。”
  这么说着,妹妹脱去冲锋衣,只穿着白T恤,连同安全帽一起递给我。还没等我的抗议说出口,她就拿起手电筒灵巧地钻了进去,转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过去很长时间妹妹也没从洞口出来,什么声音也没有。
  “路,”我向洞里喊,“路,不要紧吗?”
  没有回音。我的声音马上被黑暗吞噬。我渐渐不安起来。妹妹也许卡在狭小的洞中动弹不得,或者在洞穴深处晕了过去。假如事情成了那样子,我也没办法救她出来。各种不幸的可能性在我的脑袋里来来去去。周围的黑暗一步紧似一步地把我死死勒住。
  假如妹妹就这样失踪了,我该怎么对父母解释?去叫舅舅,还是就这样留在这里静等妹妹出来?我弯下身子朝小洞里窥看。但手电筒的光照不到洞的深处——一来洞小,二来里面的黑暗压倒了一切。
  “路!”我再次喊道。没有回音。“路!”我加大音量。还是没有回音。我感到冻彻骨髓般的寒冷。说不定我将在这里永远失去妹妹。妹妹没准被吸进爱丽丝洞去,消失在有假海龟、柴郡猫、扑克牌女王的世界里,消失在现实世界的逻辑全然讲不通的世界里。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来这种地方。
  但不久妹妹回来了。她不是像刚才那样后退,而是脑袋先出来的。黑发首先冒出洞口,接着出来的是肩和胳膊,继而腰拖了出来,最后是粉红色运动鞋。她一声不吭地站在我跟前,身体伸得笔直。她缓缓呼了一大口气,用手拍去牛仔裤上沾的土。我的心脏仍在剧烈跳动。我伸出手,理一下妹妹乱了的头发。虽说在洞内微弱的照明下看不清楚,但她的白色T恤上还是像沾了沙土、灰尘等东西。我为她披上冲锋衣,把放在我这里的黄色安全帽还给她。“以为你不回来了呢!”我摩挲着妹妹的身体说。
  “担心了?”
  “非常非常!”
  她再次紧紧抓住我的手,以兴奋的语气说:“拼命钻过细洞,里面一下子低了。下去一看,像是个小屋子似的。屋子是圆形的,圆得像个球。房顶圆圆的,墙圆圆的,地也圆圆的。而且,那里非常非常安静,那么静的地方我想全世界哪里都找不到。简直就像深深的海底、海底的海底。关掉手电筒,漆黑漆黑的。但我不害怕,也不孤单。那个屋子嘛,是只让我一个人进去的特殊场所。那里是为我准备的屋子。谁都不能来,哥哥也不能进。”   “我太大了。”
  妹妹重重点了下头:“嗯,要进那个洞,哥哥是太大了。对了,那里最厉害的,是黑得再也不能黑了。关掉手电筒,黑暗就好像能被直接抓在手里似的——就是那么黑。而且,一个人待在那黑暗里,觉得自己的身体像要慢慢分解,消失不见。可毕竟太黑了,自己是看不见的。身体还有没有了都不知道。不过,就算身体整个儿消失了,我也会好好在那里。就像柴郡猫消失了也有笑容留下来。奇怪得不得了吧?可是待在那里,就不会让人觉得奇怪。真想一直待下去,但想到哥哥会担心,就出来了。”
  “出去吧!”我说。妹妹兴奋地说个没完没了,必须在哪里制止才行。“待在这里,呼吸都好像困难了。”
  “不要紧?”妹妹担心地问。
  “不要紧。只是想出去。”
  我们手拉手往洞口走去。
  “哎,哥,”妹妹边走边小声——以免被谁听见(其实谁也没有)——对我说,“你知道吗?爱丽丝真的有哟!不骗你,真有。三月兔也好,海象也好,柴郡猫也好,扑克牌士兵也好,全都在这个世界上。”
  “或许真有。”我说。
  我们走出风洞,返回明亮的现实世界。记得那是天空蒙着一层薄云的午后,阳光仍那般炫目耀眼。蝉声像飓风一样劈头盖脸。舅舅一个人坐在入口附近的长凳上闷头看书。看见我们,他好看地一笑,站起身来。
  两年后,妹妹死了,被装进小棺材里烧了。那时我十五岁,妹妹十二岁。她被火化时,我离开大家,一个人坐在火葬场院子的长凳上,回想风洞里发生的事——在小横洞前静等妹妹出来的时间的重量,当时包拢我的黑暗的密度,冷彻骨髓的寒气,首先从洞口出现的她的黑发和缓缓露出的肩,以及她的白色T恤沾的种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那时我想,妹妹被医生正式宣布死亡前可能就已经在那风洞深处被夺走了性命。那時我这样思忖,或者莫如说几乎深信不疑。我把在洞穴深处失去、已然离开人世的她误认为仍活着的她,乘坐电气列车将她领回了东京,紧紧手拉着手,并且作为兄妹一起度过了之后的两年时间。但归根结底,那不过是虚幻的两年缓期罢了。两年后,死亡恐怕从那横洞爬了出来,将妹妹的魂领回,就像出借的东西到了规定的返还时间,主人前来取走。
  不管怎样,妹妹在那风洞中就像透露秘密似的小声向我说的话居然是真的!我——已经三十六岁的我——如今再次想到:这个世界上果真存在爱丽丝。三月兔也好,海象也好,柴郡猫也好,全都真实存在。
其他文献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精神的腐蚀,可能是每一代家长都忧心的问题。  让我有如此感慨的,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风波。1985年,美国主妇苏珊·贝克7岁的女儿问了她一个问题,她差点没晕过去:“什么叫处女?”另一位美国母亲蒂帕·戈尔——参议员艾伯特·戈尔的妻子——给女儿买了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却发现里面某一首歌大段歌词描写的,分明是自慰的感受。  这两位均来自华盛顿的精英家庭,她们的丈夫一个属于共和党、另一
期刊
写《刀与星辰》的徐皓峰曾说,有些电影不是技术好,而是意识好,比如李安是以拍吻戏的方法来拍武打戏的。想起《卧虎藏龙》,真是聪明的说法。  意识好,比技术好似乎有味。  曾看过旅法钢琴家朱晓玫的纪录片,只弹《哥德堡变奏曲》,那种陶然和弹法,不管过去多久都记忆犹新。她说,这个曲子她弹了很多年,弹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沉湎于多声部的对话。变奏曲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曲式,巴赫使一个主题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一
期刊
因为工作关系,我这些年总混迹美食圈。然而,正因为喜欢路边店或者“苍蝇馆子”,于是总有朋友找我理论,一般会从环境、文化、店面卫生一直说到烹饪技艺。如果做这样的单项比拼的话,和那些逐渐形成品牌的名门大店相比,路边店确实没有一项有获胜的把握。后来,为了避免口舌之争,我都会祭出一招撒手锏:小馆子,便宜,吃得起。  比如这些天我常去的一家路边店,叫“张妈妈”,三个人吃到肚歪也不过百十元。价格实惠,再加上位置
期刊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  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  我现在三十七岁了,身体完全健康,  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暂时搁
期刊
投资圈里有一个名人,叫王冉。有一次,哈佛大学科学院的院长跟他说到一个现象:原来到哈佛大学挖人的,都是其他高校,比如耶鲁、斯坦福,但最近有个变化,来挖人的都是大公司,什么苹果、谷歌、亚马逊之类的。  这个变化背后,其实是一个大趋势。过去,做学术和做企业应用,在知识上是高度分离的两个行当,但是现在要合流了。  这意味着什么?王冉说:  第一,大公司对世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它们和政府之间的博弈会越来越
期刊
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首次进入佳士得拍卖行并被拍出高价,引发人们的好奇,还有恐慌。从版权、原创程度到“作品是否有灵魂”,人工智能画家面临质疑,但不会因此止步。《埃德蒙·贝拉米像》  2018年10月25日,世界艺术史上多了一幅“名画”——《埃德蒙·贝拉米像》。许多人相信,这幅新鲜出炉的作品将和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和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一起名垂史册。  这
期刊
每种故事类型都有成熟的套路,就像探案小说通常会从一具尸体或者一个即将成为尸体的人写起。而作家的故事,多半是从他失去灵感开始讲起的。《杰出公民》就是这么开的头。1  中年作家丹尼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的5年里,他成了“空中飞人”,每天忙于出席各种活动,同时笔耕不辍——写了数不清的信件、演讲稿、序言、推荐词,还有讣告,唯独没有写出新作品。丹尼尔外表光鲜,却内心彷徨,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坐在巴
期刊
你新交了个朋友,想知道他的身体状况,有什么好办法呢?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气色”,但这个词和很多中医词语一样,太虚了,很难下个准确的定义。也有不少人会根据对方的体重指数(BMI)做出判断,但在实际生活中,大胖墩或者骨瘦如柴的人其实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都是中等身材,体重指数所能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也不怎么可靠。  那么,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可以大致判断出对方的健康状况呢?答案之一是和对方握个
期刊
我认识一个人,他十九岁时深爱过  在三个月里深爱过一个女人,  但那是一种不可能的爱,一种  一日天堂十日地狱的爱。从此  他浪迹天涯,在所到之處待上几个月  没有再爱过别的女人,因为她们  最多也只是可爱、可能爱的;  他不再有痛苦或烦恼,因为没有痛苦或烦恼  及得上他的地狱的十分之一,  他也不再有幸福或欢乐,追求或成就,因为没有什么  及得上他的天堂的十分之一,  唯有一片持续而低沉的悲伤 
期刊
《米其林指南》是法国知名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书籍的总称,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书皮为红色的“红色指南”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时《米其林指南》一词特指“红色指南”。《米其林指南》诞生于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期间。  最初,《指南》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但在1920年,米其林兄弟做出了3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指南应该包括餐馆的信息;放到书店里去卖;不再接受广告。1926年,米其林星级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