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名为“An Underground Experience + Heroine”的音乐录影带是Nico神秘莫测的演艺生涯中一笔重要的记录,时间不详(我找不到有关的说明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也到了70年代后半程了),演出地点在曼切斯特的图书馆剧院,13首曲目,后来都收进了叫做《Heroine》的唱片当中。
我把这张DVD塞进rom前一秒钟,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突然觉得呼吸不那么通畅,某种预感袭来使自己异常难过。
Nico很少笑容,记得在安迪·沃霍尔的《切尔西女孩》里面,漫长210分钟的最后10来分钟,左边镜头中她一直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双眼茫然,灯光变幻之下偶尔动动脖子,“地下丝绒”的唱片在转,不知何时泪水就无声无息地滑落下来了,于是你心里也一丝丝抽着疼。那部片子拍摄于1967年,她大概29岁,29岁的女孩能够把地球上最坚硬的岩石在最短暂的时间里变为一滩泥——毫不留情地溶解掉,用惊人的美貌。
这个女孩同时也是一个沉浸于毒品的LSD女神,从她认识到生活的真相那一天开始,就离不了麻醉类药物的填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对生活失去了耐心。
所以当若干年后出现在《An Underground Experience + Heroine》,她站在台上,已经表情呆滞,皮肤松弛,满脸油腻,像害着病一样紧紧地裹件厚大衣,手指始终未离一支烟,昔日容光荡然无存。演出间隙有人采访,“每个人都用过LSD”(Everybody was taking LSD),Nico这样说道,口齿含糊,同时不停笑,那一刻看起来无遮无挡,快乐得如此彻底以致无人忍心带她从这种快乐里逃离。
但她的歌声却从未因此受损,对这一点我不会感到惊异。
有部不是那么有名、未得到多少评论界口水的电影:法国导演犹兰德·索贝尔曼(Yolande Zauberman)的《走向堕落》,给我们解构了LSD这个词。决不仅仅是学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致幻剂的英文缩写这么简单,事实上要复杂有趣得多——他把L、S、D分了家,各自归为Love、Sex、Drug的第一个字母,尽管我不知道这么分是不是索贝尔曼的首创(多半有其他来头),不过还是要承认经过这一层隐喻之后影片显得极其动人。
来自巴黎的女学生,错过了末班车回不了学校,到了一家夜间俱乐部磕了点药,跑到舞池里与人厮混。接着看到一个沉静高大的混血男子,在那个光怪陆离的空间里卓然耀眼,女孩上前搭讪,于是他便带着她走出去。不过什么也没有发生,男人只是陪着她在外面走着,天亮时药性消失女学生清醒过来,很感激地道别,被叮嘱再也不要碰毒品,她答应了。
后来女学生饱受相思之苦,无论如何也忘不了他,却又觉得一切仿佛梦境,无法确定真实与否。因此回到原地寻找,穿过人群就着一个个相似的背影上前辨认,像一幕童话一样,他竟然出现了!但事实并不像女孩想的那么浪漫美好,这个本为优秀拳击手的男人,其实才是一个真正无法解脱的瘾君子,因为染上了毒瘾丧失了自信,还被另一个能够为他提供毒品的女人所控制。
故事发展到这里,三个要素已经齐全,可以告诉你的是值得往下看,第一结尾并不坏,只不过过程还需要费一番曲折;其次舞曲音乐很动听,都是电子界的大牌做的,像Rob d、Chemical Brother、Massive Attack。需要提一句,几个月前Massive Attack的灵魂人物3D就因藏毒被警察纠缠得好不辛苦。
大卫·柯南博格的《裸体午餐》描述了一位可怜的被LSD折磨得失去了写作能力的作家;亚历克斯·考克斯的《希德与南茜》根据真人真事拍摄,希德就是当年“性手枪”乐队那位死得不明不白的主唱,如果不是因为毒品,他无可能进入这一场不可思议的经历;康拉德·鲁克斯的《回到查巴克》讲的是60年代怎么戒毒,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讲的是90年代怎么戒毒,当然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也当然都和麦克马洪线一样,有这一碴和没这一碴差别不大,反正日子继续云里雾里;回过头来中国还有张扬的《昨天》,药物致幻下的贾宏声会说出“约翰·列侬是我爸爸”云云;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以纪实手法真实反映了毒品问题对美国社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缉毒官员自己的女儿也因为吸毒而离家;到了奥米·奈姆的《玛利亚》,地点则转换为第三世界的哥伦比亚,可以想象的是,毒品控制下的土地更加满目疮痍,人与毒品的辩证也更加扑朔迷离。发达国家每年耗资无数尚且解决不了的问题,贫困国家怎么搞定?
有请松岛菜菜子
小 白
松岛菜菜子2003年初和福山雅治合作了一部连续剧《美女与野兽》,据说是收视率仅次于木村拓哉的戏,而《美女与野兽》本身就是讲收视率大战的,值得所有身在媒体正为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广告额和独家新闻发愁的同仁学习。
松岛菜菜子是个电视台晚间新闻的制片人,永远是笔挺的职业套装、充满自信的神态,她的人生信条就是提高收视率。为了收视率,她可以不惜一切,尽管偶尔会有一丝犹豫。
节目组里人品上乘的老记者因为一心爱好拍摄鸟类,被她勒令退出,她说,我不需要好人,我需要优秀人才;组里一位记者采访不到位,没能拍到比别人更真切的近景,被她拍桌子训斥,声音传到大办公室,人人杯子里的水都起了波纹,好像地震的感觉;下了班,大家准备聚一聚的,刚想把手伸向美味的螃蟹火锅,一个电话打来,命令火速赶到单位,准备紧急制作雪灾新闻。
美女的新闻理念弄得一帮老油子没了方向,只好大醉一番,半夜拿着个DV在街上瞎逛,碰巧却赶上了建筑事故,于是逮到了第一手镜头。
有条新闻涉及本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打人事件,美女要求部下为了收视率原则,出卖昔日伙伴的亲密关系。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松岛菜菜子常常亲自上阵。有位教育大臣涉嫌贪污,美女要求独家采访,却被要求以色相交换,美女思考一夜终于拎着个DV只身前往;美女刚从母校演讲回来,听说母校收取赞助费的丑闻,马上把镜头对准了她的老师,最后老师被迫辞职;有个新闻居然涉及到美女的老爸,最后发现老爸的上司大臣竟是个大贪官,老爸也是帮凶,于是美女制片人含泪在镜头前质问老爸,弄得老爸只好感慨万分摸摸闺女的头,真出息了,老爸有你这样的闺女,就是判了刑,也算为你的收视率做了贡献。
老爸的觉悟看来并不高,人家哪里是为了收视率,而是为了伸张正义,牵出一张张黑幕,职业崇高感油然而生。
对照本城新闻竞争,虽然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却还是小菜一碟,想想看,将来哪天"松岛菜菜子"入主本城娱乐媒体会怎么样?
那时候,记者恐怕就没有休息时间了,全天候秘密跟踪名人,坐什么车,去什么地方见什么人,谈什么,记者跟潜伏特务没什么两样,要的就是这种神秘和悬念。
剧组探班,恐怕连盒饭都没得享用了,因为要长时间趴在厕所墙上;如果有大明星,还得三班倒地在他(她)下榻宾馆的门外埋伏,看他们拍片之余如何用花天酒地打发寂寞。
不过可以想像菜菜子小姐每天看完节目或者报纸清样,一定会感叹,娱乐新闻真是比社会新闻好做啊,基本不涉及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矛盾,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名人的友谊
吕 玫
无意之中看见那英和王菲当年携手同唱的录像,想起了两人的友谊,记忆中一直是那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起与王菲的友谊,不知道一向少言寡语的王菲如何评价两人的这段缘分。总之如今他们的友谊已经不再被提起,也许是宣传期已经过去。当然,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关于明星友谊的报道,就像明星总和明星在恋爱一样。
名人和名人有没有友谊?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千古命题的档次,不好回答,让我们换个说法——国家和国家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呢?两个国家之间是没有悠久不变的友谊的,随着时间、相互间利益关系等的变化,国家之间总是好好坏坏,变化莫测。
单个的人也一样,前些天还整日里跟你勾勾搭搭,连上个厕所都要喊上你的人,转眼或许因为一点利益关系,就会对你心存芥蒂起来,别说上厕所,就是连开会,也主动坐得离你远远的。
这样的故事你一定熟悉:两个同时进单位的女孩,真是同进同出,不分彼此的。可是办公室来了个帅哥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微妙变化。帅哥因为工作关系跟甲常一起说话,乙开始有点吃醋,后来某一天,另外一个同事悄悄对乙说,看见帅哥和甲荡马路。乙看甲的眼光便有了怨恨,饭自然是不一起吃了,话也说得少了,然几个月后,终于传出他和外单位一女孩谈起恋爱,甲和乙立刻又走到了一起,她们开始共同声讨帅哥的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在对甲的不断安慰中,两人和好如初。
许多青春的故事里,都有相同的情节,盟友和情敌,转变只在一瞬间,人生的故事甚至会因此而改写,有意思的是,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自负的人会向后退,两个女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善良的那个会放弃爱情选择友谊。
不过到最后,总会产生错综复杂的过程来。
友谊之于人生,是一种财富。
友谊之于爱情和事业,却是一种不稳定的催化剂。
它们只能在平行的两条路上行走,才能相安无事。
我把这张DVD塞进rom前一秒钟,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突然觉得呼吸不那么通畅,某种预感袭来使自己异常难过。
Nico很少笑容,记得在安迪·沃霍尔的《切尔西女孩》里面,漫长210分钟的最后10来分钟,左边镜头中她一直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双眼茫然,灯光变幻之下偶尔动动脖子,“地下丝绒”的唱片在转,不知何时泪水就无声无息地滑落下来了,于是你心里也一丝丝抽着疼。那部片子拍摄于1967年,她大概29岁,29岁的女孩能够把地球上最坚硬的岩石在最短暂的时间里变为一滩泥——毫不留情地溶解掉,用惊人的美貌。
这个女孩同时也是一个沉浸于毒品的LSD女神,从她认识到生活的真相那一天开始,就离不了麻醉类药物的填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对生活失去了耐心。
所以当若干年后出现在《An Underground Experience + Heroine》,她站在台上,已经表情呆滞,皮肤松弛,满脸油腻,像害着病一样紧紧地裹件厚大衣,手指始终未离一支烟,昔日容光荡然无存。演出间隙有人采访,“每个人都用过LSD”(Everybody was taking LSD),Nico这样说道,口齿含糊,同时不停笑,那一刻看起来无遮无挡,快乐得如此彻底以致无人忍心带她从这种快乐里逃离。
但她的歌声却从未因此受损,对这一点我不会感到惊异。
有部不是那么有名、未得到多少评论界口水的电影:法国导演犹兰德·索贝尔曼(Yolande Zauberman)的《走向堕落》,给我们解构了LSD这个词。决不仅仅是学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致幻剂的英文缩写这么简单,事实上要复杂有趣得多——他把L、S、D分了家,各自归为Love、Sex、Drug的第一个字母,尽管我不知道这么分是不是索贝尔曼的首创(多半有其他来头),不过还是要承认经过这一层隐喻之后影片显得极其动人。
来自巴黎的女学生,错过了末班车回不了学校,到了一家夜间俱乐部磕了点药,跑到舞池里与人厮混。接着看到一个沉静高大的混血男子,在那个光怪陆离的空间里卓然耀眼,女孩上前搭讪,于是他便带着她走出去。不过什么也没有发生,男人只是陪着她在外面走着,天亮时药性消失女学生清醒过来,很感激地道别,被叮嘱再也不要碰毒品,她答应了。
后来女学生饱受相思之苦,无论如何也忘不了他,却又觉得一切仿佛梦境,无法确定真实与否。因此回到原地寻找,穿过人群就着一个个相似的背影上前辨认,像一幕童话一样,他竟然出现了!但事实并不像女孩想的那么浪漫美好,这个本为优秀拳击手的男人,其实才是一个真正无法解脱的瘾君子,因为染上了毒瘾丧失了自信,还被另一个能够为他提供毒品的女人所控制。
故事发展到这里,三个要素已经齐全,可以告诉你的是值得往下看,第一结尾并不坏,只不过过程还需要费一番曲折;其次舞曲音乐很动听,都是电子界的大牌做的,像Rob d、Chemical Brother、Massive Attack。需要提一句,几个月前Massive Attack的灵魂人物3D就因藏毒被警察纠缠得好不辛苦。
大卫·柯南博格的《裸体午餐》描述了一位可怜的被LSD折磨得失去了写作能力的作家;亚历克斯·考克斯的《希德与南茜》根据真人真事拍摄,希德就是当年“性手枪”乐队那位死得不明不白的主唱,如果不是因为毒品,他无可能进入这一场不可思议的经历;康拉德·鲁克斯的《回到查巴克》讲的是60年代怎么戒毒,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讲的是90年代怎么戒毒,当然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也当然都和麦克马洪线一样,有这一碴和没这一碴差别不大,反正日子继续云里雾里;回过头来中国还有张扬的《昨天》,药物致幻下的贾宏声会说出“约翰·列侬是我爸爸”云云;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以纪实手法真实反映了毒品问题对美国社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缉毒官员自己的女儿也因为吸毒而离家;到了奥米·奈姆的《玛利亚》,地点则转换为第三世界的哥伦比亚,可以想象的是,毒品控制下的土地更加满目疮痍,人与毒品的辩证也更加扑朔迷离。发达国家每年耗资无数尚且解决不了的问题,贫困国家怎么搞定?
有请松岛菜菜子
小 白
松岛菜菜子2003年初和福山雅治合作了一部连续剧《美女与野兽》,据说是收视率仅次于木村拓哉的戏,而《美女与野兽》本身就是讲收视率大战的,值得所有身在媒体正为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广告额和独家新闻发愁的同仁学习。
松岛菜菜子是个电视台晚间新闻的制片人,永远是笔挺的职业套装、充满自信的神态,她的人生信条就是提高收视率。为了收视率,她可以不惜一切,尽管偶尔会有一丝犹豫。
节目组里人品上乘的老记者因为一心爱好拍摄鸟类,被她勒令退出,她说,我不需要好人,我需要优秀人才;组里一位记者采访不到位,没能拍到比别人更真切的近景,被她拍桌子训斥,声音传到大办公室,人人杯子里的水都起了波纹,好像地震的感觉;下了班,大家准备聚一聚的,刚想把手伸向美味的螃蟹火锅,一个电话打来,命令火速赶到单位,准备紧急制作雪灾新闻。
美女的新闻理念弄得一帮老油子没了方向,只好大醉一番,半夜拿着个DV在街上瞎逛,碰巧却赶上了建筑事故,于是逮到了第一手镜头。
有条新闻涉及本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打人事件,美女要求部下为了收视率原则,出卖昔日伙伴的亲密关系。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松岛菜菜子常常亲自上阵。有位教育大臣涉嫌贪污,美女要求独家采访,却被要求以色相交换,美女思考一夜终于拎着个DV只身前往;美女刚从母校演讲回来,听说母校收取赞助费的丑闻,马上把镜头对准了她的老师,最后老师被迫辞职;有个新闻居然涉及到美女的老爸,最后发现老爸的上司大臣竟是个大贪官,老爸也是帮凶,于是美女制片人含泪在镜头前质问老爸,弄得老爸只好感慨万分摸摸闺女的头,真出息了,老爸有你这样的闺女,就是判了刑,也算为你的收视率做了贡献。
老爸的觉悟看来并不高,人家哪里是为了收视率,而是为了伸张正义,牵出一张张黑幕,职业崇高感油然而生。
对照本城新闻竞争,虽然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却还是小菜一碟,想想看,将来哪天"松岛菜菜子"入主本城娱乐媒体会怎么样?
那时候,记者恐怕就没有休息时间了,全天候秘密跟踪名人,坐什么车,去什么地方见什么人,谈什么,记者跟潜伏特务没什么两样,要的就是这种神秘和悬念。
剧组探班,恐怕连盒饭都没得享用了,因为要长时间趴在厕所墙上;如果有大明星,还得三班倒地在他(她)下榻宾馆的门外埋伏,看他们拍片之余如何用花天酒地打发寂寞。
不过可以想像菜菜子小姐每天看完节目或者报纸清样,一定会感叹,娱乐新闻真是比社会新闻好做啊,基本不涉及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矛盾,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名人的友谊
吕 玫
无意之中看见那英和王菲当年携手同唱的录像,想起了两人的友谊,记忆中一直是那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起与王菲的友谊,不知道一向少言寡语的王菲如何评价两人的这段缘分。总之如今他们的友谊已经不再被提起,也许是宣传期已经过去。当然,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关于明星友谊的报道,就像明星总和明星在恋爱一样。
名人和名人有没有友谊?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千古命题的档次,不好回答,让我们换个说法——国家和国家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呢?两个国家之间是没有悠久不变的友谊的,随着时间、相互间利益关系等的变化,国家之间总是好好坏坏,变化莫测。
单个的人也一样,前些天还整日里跟你勾勾搭搭,连上个厕所都要喊上你的人,转眼或许因为一点利益关系,就会对你心存芥蒂起来,别说上厕所,就是连开会,也主动坐得离你远远的。
这样的故事你一定熟悉:两个同时进单位的女孩,真是同进同出,不分彼此的。可是办公室来了个帅哥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微妙变化。帅哥因为工作关系跟甲常一起说话,乙开始有点吃醋,后来某一天,另外一个同事悄悄对乙说,看见帅哥和甲荡马路。乙看甲的眼光便有了怨恨,饭自然是不一起吃了,话也说得少了,然几个月后,终于传出他和外单位一女孩谈起恋爱,甲和乙立刻又走到了一起,她们开始共同声讨帅哥的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在对甲的不断安慰中,两人和好如初。
许多青春的故事里,都有相同的情节,盟友和情敌,转变只在一瞬间,人生的故事甚至会因此而改写,有意思的是,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自负的人会向后退,两个女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善良的那个会放弃爱情选择友谊。
不过到最后,总会产生错综复杂的过程来。
友谊之于人生,是一种财富。
友谊之于爱情和事业,却是一种不稳定的催化剂。
它们只能在平行的两条路上行走,才能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