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一切扶贫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实施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开展困难资助、勤工助学活动,审核国家助学贷款资格的重要依据。由于对贫困生的认定一直缺乏一个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认定办法贫困等级的界定也困扰着各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出现了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不是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却得到了利益,从而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贫困生;贫困生认定;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39-02
  一、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的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国家也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扶助力度。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基本费用。
  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1999年,全国560万在校生中,在校贫困大学生达100.5万人占全校总人数17%;在2010年举行的第10次新闻通气会上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从两年的数据不能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们国家大学生贫困生比例还在不断的增多。为了更好的使贫困学生能安心的在校学习生活,从2007年起,湖南省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面约占高校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1000、2000、3000元三档发放,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总数的16%。财政部、教育部从2010年起将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原来的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上调至每生每年3000元,具体标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2000、3000、4000元发放。随着贫困学生人数的增加,资助资金的不断加大,高校也存在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条件的贫困学生能给予什么样的资助,这样就加大了贫困生认定工作难度。
  二、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意见缺乏实际操作性,标准模糊
  《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基本费用。从学校层面看,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在贫困生评定的办法上过于笼统,只能依据困难程度由将贫困生划分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操作性不强,在资助工作中缺乏具体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如何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在实践操作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贫困生认定指标有待完善。首先,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各地的标准不一致,在地方属于贫困生的学生在学校属不属于贫困生还不能确定,这很容易造成资助工作上的误差。但是这种主观因素比较强、缺乏量化的工作方式,往往只能根据学生个人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来判断,造成了贫困生三个等级的界定出现差错,降低了工作质量。
  (二)证明材料可信度差,量化标准僵化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所谓的“贫困生”,平时消费大手大脚,但是贫困生的各种材料,他却十分齐备。种种情况表明,在贫困生认定所需要的关键材料之一——学生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差已成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从村里走出一位大学生很不容易,碍于面子,村委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随意性很大,大多数是由当事人填写好后村委就直接盖章了事,而乡镇也不过是在村委的公章后加盖公章罢了,县民政部门更不会经调查后再盖章的,显然,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含有较多水分。而相反,一些家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真正贫困的家庭却不一定能及时地开出证明。另一方面,认定依据没有详细的量化标准。许多高校在初步评定时单纯地以某样或某几样物品(条件)来衡量经济能力,或作为界定贫困与否的标准,科学性不够强。每年高校新学期开学,都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时期,全国各高校也出台了许多规定,但往往争议很大。例如,不少大学规定新生拥有手机、电脑等设备就不能认定为贫困生,这一界定条件使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因为拥有手机而“落选”,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则为了获得高额助学金“装贫困”、“要贫困”、“争贫困”,片面地夸大贫困程度。
  (三)民主评议和公示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在目前我国教育投入不足、高校的收费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给那些城镇低收入家庭、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及因各种原因造成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贫困大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同学之间悬殊的物质生活,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矮人一截的心态。
  而贫困生认定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恰恰是民主评议和公示。目前部分高校在这个环节当中做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致使许多贫困大学生放弃贫困生申请,前两年,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的贫困生需要在班会进行上台演讲,最后由学生进行投票选择的做法,这种工作方法无疑深深的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与感情。民主评议和公示在遏制假冒贫困现象的同时,却势必要涉及到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对真正的贫困生造成了一种间接的伤害。一些家庭经济真正比较困难的学生为了避免让他人尤其是身边的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现状,怕被人瞧不起,从而选择放弃贫困认定申请;有的公开贫困背景而加重了心理负担,甚至还引发出心理问题。
  三、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制定精细化的认定标准,完善和规范贫困生认定过程
  在确定为贫困学生时,可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生活消费情况、学习成绩和德育成绩作为4大指标,制定出贫困学生认定的具体标准,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状况,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全国认证和信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主体监督机制。高校在指标分配过程中,应根据各院贫困生实际人数,同时结合各院系个专业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名额。另外,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必须有规范的认定程序,建立专门的机构,做到人员、资金到位,职责明确,认定过程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和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集体民主评议材料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降低主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量化家庭经济核定标准,开展诚信教育
  应建立起一套至少从9个方面来衡量一个考生的家庭经济的贫困程度的核定标准,着力规范家庭收入各项等工作,防止核定标准简单化、随意化。核定标准大致可分为生源地情况、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总数、父母亲劳动能力情况、是否孤儿、家庭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学校所在地居民生活最低保障金、社会资助情况和是否发生特殊事故等9个方面。目前,由于没有权威、详细的量化标准,许多高校干脆放弃了学生经济数据上的量化认定。目前普遍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学生需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更高级别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其他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然后学校根据这些资料通过固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认定和分类,但是这种主观因素比较强、缺乏量化的工作方式,容易造成了贫困生界定出现差错,降低工作质量。
  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养成优良的诚信品质,并且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一种习惯行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育者一方面要不断示范诚信典型,另一方面也要惩治不诚信行为,力求从正反两方面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诚信的真正内涵和现实价值。目前我国高校对核实的“假贫困生”申请贫困认定的处理多数是取消贫困生资格,即取消受资助资格,再严格的也就是取消评优资格等。并没有高校将这种行为纳入学生违纪处分,即使是学生被举报核实后就仅仅是取消受助资格这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贫困生”的申请认定的风气,“假贫困生”申请认定的行为本质已经构成了舞弊,且有一定的诈骗嫌疑。因此在认定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把此类行为纳入到学生违纪处罚条例中,给那些还想混入“贫困生”行列的学生以警示作用。
  (三)完善民主评议和监督办法
  除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加强管理和控制外,认定后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工作也不可忽视。学校应形成上至学校领导,下至辅导员,近至同学,远至家长的一个监督群体。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可通过问卷调查、调查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方式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对个别重点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家长闲时的喜好、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此外,还应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资助情况和消费情况反馈给家长,联合家长的力量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学生监督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因为他们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为亲密,相对比较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一是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拓建网络工作平台;二是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的学生的利益;三是接到学生举报后,要及时进行摸底调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法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得当,以免造成贫困学生生活、心理上的困扰。
  我们在工作中,欣慰的看到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都能够做到直面人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因此,高校贫困生工作管理者只要统一认识,密切配合,怀着人本主义精神,切切实实解决贫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使之树立直面困难的自信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其勤奋刻苦的学习来回报家庭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共同营造求真求善、互帮互助、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呈上升趋势,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56-03  当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摆脱一些困境,必须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之路。作者在剖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了一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新举措。  关键词:思政课;现状;实效性;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77-02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近些年来,它在对大学
期刊
摘要:在追求教育公平和谐发展的今天,农村教师流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不仅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发展,而且会拉大义务教育城乡差距,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充分认识农村教师流动的现象及影响,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逐步实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主要渠道之一。高职生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对高职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任。上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一味追求专业技能课程所采用的一些新教学方法;同时既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把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依据自主学习在“双师型”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就比较适合于高职专业教师的自主学习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03-02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地确立和中西文化地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一些下滑。受其影响,师德缺失成为制约和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瓶颈。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民族的希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既是推动以德治国,又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师德;教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人是有意识的生命存在,良好的生命教育能够让人获得生活的快乐与生命的幸福,使其整个人生有意义与价值。当前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严重的缺陷,表现为过分强调工具理性主义、教育功利主义、知识权威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失落、生命与生活平衡的失调、健全人格的障碍、文化信仰的危机。  关键词: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期刊
摘要:自学考试是提高护士学历层次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职护士自考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使得高职护士新生自考的通过率提升,从而使得高职护士的学历得到提升。在高职护士新生自考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帮助,从而使得他们能够顺利的通过自考。根据本人的一些相关经验,谈谈对高职护士新生自考本科的影响因素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进行交流,
期刊
摘要:在古代,中西方的人民就开始追求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阶级,财产公有,人人自由平等、生活幸福的社会理想。这种古代的理想社会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它不仅推动了各国劳动人民开展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而且成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大同;太平;平均主义;财产公有;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
期刊
摘要:有关于幸福的探讨由来已久,哲学家们在哲学和伦理学方面已经对其做了大量描述和讨论。如果进行简单的思考“幸福”,我们可以从幸福的定义,其表现形式,以及个人幸福的自私等方面进行个人思考。当然,幸福的定义是难以确定的,我们不必深究哪个定义更加准确,而只要从心里明白什么是幸福即可。为了追求最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用感觉去感知幸福,让自己活得幸福。  关键词:幸福;感动;自私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