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濮府的记忆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至上世纪80年代,煤炭一直是太原居民做饭烧水不可或缺的生活消耗品。所以,大濮府煤场对七十年代前出生的市民来说,想必印象是蛮深的。
  桥头街和海子边交岔口的斜对面,有条宽阔的巷子叫大濮府。巷口有家“清和元”,每到头脑烧麦帽盒子上市时,连门口都是热气腾腾的羊肉味。巷子中间,在桥头街小学的后门与太原电影机械厂(这里曾是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的旧址)的前面有块空场地,常年堆着两座乌黑发亮的“金字塔”。在太阳照射下,一闪一闪,晃人的眼——这就是著名的大濮府煤场。
  这两座乌金山,一般是东山煤和阳泉煤。我们上下学路过,常常見满载煤面的大卡车或者马车进来送煤,卸到马路边,然后由工人师傅用板儿锹往煤堆上扬撒。东山煤烟大,不好点燃,但耐烧、价钱便宜,几毛钱就能买一百斤。阳泉煤又叫无烟煤、易燃烧,价钱得一元以上。用东山煤,掏炉灰时都是被炼住的瓷猴,而阳泉煤基本呈粉状。煤场很少有炭块,于是更显弥足珍贵。附近市民总是趁刚卸煤,就赶去买煤。买回的炭块像宝贝一样另行收藏,只有当生火、做不起饭时才填两块救救急。煤面儿一般不能直接往火炉里倒,得和成煤泥、打成煤糕或捏成泥球。买哪种煤首先得参考自己的经济实力。
  煤场也卖煤球,但来源不同。其一是从河北里的煤建公司直接进货,用机器制成:其二是大濮府煤场师傅自己生产,听说把煤面、石灰、粘土用水搅拌混合,摊在地面铺平,用铁铲照长宽一寸左右切开。然后投到筛子里摇,为怕粘连,边摇边撒煤沫子,基本就像元宵那样是滚出来的,然后或烘或晒,放到一间干燥屋里。无论哪种煤球,都是圆溜溜的,像乒乓球,又像核桃,却个个是不含糊的黑包公。它们自燃力相当强,蓝色火苗呼呼地直往上窜。因价钱超过阳泉煤,普通人家消受不起。我们大院,只看见李强小朋友家经常烧用。听周阿姨说,烧煤球家里比较干净。
  我印象最深的是煤场的地磅,它不同于那种装有轱辘可以推上走的秤。商场里进了猪羊肉,一扇扇摞上去,把秤砣加上就称过了,还能测人的体重。而大濮府煤场的地磅跟地面高度一致,平车装满煤面后,可直接拉上过秤。与四周隔条缝隙的地磅,站上去跟平地确实不一样。它的材料可能是木板包着铁皮,下面装着弹簧,面积比平车要宽裕得多。这种机械地磅比起现在的电子地磅,依据的是杠杆原理,估计一次性称个千儿八百公斤不成问题。过磅员一身劳动布工作服,走进磅房看秤,按顾客购买的斤数,有工人师傅用铁锹随时增减分量,开票交钱也在窗口办理。每次大哥二哥买煤时,我和妹妹总愿跟上。不为帮忙,就是稀罕在地磅上站站,走走,享受一下比地面晕乎很多的动感,顺便称称体重。过磅的叔叔说:“下来吧,小鬼,你太轻了。”
  买煤前,煤场先要空平车过一下地磅。毕竟当时人们囊中羞涩,那些担着箩筐买煤的顾客跟过磅员因估算萝头分量争得面红耳赤,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
  当然,煤场对少部分居民来说,也是解个燃眉之急。每到入冬前,有办法的人家就开始找人找车联系煤矿,家里去几个年轻后生当装卸工,这样能多划拉些炭块儿,剩余的煤面儿和泥打煤糕富富有余,而且价钱便宜些。而更多门户还是大濮府煤场的铁杆顾客。
  随着时代的变迁,煤场到“落幕”前主要靠卖蜂窝煤,但渐渐被源源不断的拉平车小贩抢了生意。究竟是因为送货上门,还是价钱可以商量的原因?反正,包括大濮府煤场在内的太原市大大小小煤场,从八十年代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如今,人们用的是煤气灶,烧的是天然气,基本跟煤说了“拜拜”。大濮府也早已成为“铜锣湾”的一部分,年轻人只知道那里的夜市很热闹。然而,在中老年市民心中,大濮府煤场的两座乌金金字塔,永远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1  起风了,像一阵阵纷杂的脚步。风里裹着落叶飞跑的声音,不用看,梅姨都清楚那些落叶此时的状态,很不情愿地被风追逐着,驱赶着,一路跌跌撞撞,身不由己却又无可奈何。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老了如同落叶,落了也就落了,可是大勇刚满32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还是一枚鲜绿的叶子,怎么说落就落了呢?这样想着,梅姨的泪又来了。  刚过霜降,夜就长得望不到边,她索性坐在一片黑暗里。这是大勇家的客房,床上还残留
期刊
我想用一个断层把自己隔开  把节日和平常的日子隔开  中秋如期而来,我看见  落进窗台的阳光如百合花飞舞  繁华之后,卸去盛装的日子不远了  我想用一首诗把疾病和人类隔开  九月,一个背影已经远去  一摞诗集,一片蓝天下的草原  一个诗人的名字  一匹骏马从文字间穿过  我想用一束玫瑰擦亮灰色的心情  窗外的鸟鸣还没有响起  千里之外,一些陈年旧事  总在寂静处晶莹跌落  【宫白云点评】这是一首自
期刊
回到毛乌素,就回到故居  软绵绵的沙就是大火炕  盘腿一坐,唇边奶茶飘香  要多美气有多美气  在沙漠深处的风景里  看草木随性涂鸦  牛羊蜂蜂擁拥  听马蹄牧鞭与清风合奏的交响乐  鲜花般明亮的蒙古包里  走出笑盈盈的老阿妈  把草原动情的春光都写在一张脸上  【宫白云点评】此诗以直觉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亲切自然,弥漫着暖洋洋的氛围,但诗歌所触碰的不单单是一种故乡情怀或者是用来即景描述
期刊
认识诗人赵建雄是几年前在一次山西作家高研班上,那时他的第一本诗集好像刚出版不久,诗集名《零度左右》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当时我正好在懵懵懂懂中读着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是一种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当中去的状态,质疑和消解了语言中的“词”与“物”的透明性。强调由字词独立品质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和无趋向性,这个问题让我思考和困惑了很久。我想,难道这个《零度左右》的诗人也在罗兰?巴特的
期刊
因为你,我爱着地球上  这个小小的村子——  袅袅炊烟,扭着细腰  在桃園村的天空舞蹈  你为我烤的红薯,埋在土灶  你给我煮的南瓜,滋滋滋滋  喷吐着诱人的芳香  哼唱着乡间的小曲  你的粗茶淡饭  胜过山珍海味  而当夜晚降临  牛进牛棚,猪进猪圈  我怀念桃园村  我酣睡的每一晚  【宫白云点评】这首诗典型的以轻托重,以小写大,以母亲小小的日常乡居生活烘托出伟大的母爱,那一幅幅图景精细而厚重
期刊
馮河草原的草  我认出来的有羽衣甘蓝  荩草、毛茛  吃草的马  比我更了解这些草  和它们的花朵  马的字典里  这些草另有其名  【宫白云点评】此诗把普通的草写得极有意味。草寓意一种蓬勃的生命,草与人只是一种邂逅,草与马却是一种相知,它们的天人合一,才是自然生命隐喻的真相,在那里,诗人轻柔地将一切生命引入轮回。
期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新诗开启新百年的大背景下,太原文学院《都市》编辑部召开“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可谓正当其时,有着承先启后、事关诗歌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都市》和其前身《城市文学》编辑部一向重视诗歌,1986年起曾以《城市文学》为平台连续办过三届中国城市诗展,2011年《都市》开过一次都市诗歌研讨会,都在诗坛产生过积极影响。都市诗歌这三四十年来时起时伏,虽未形成大气候、
期刊
马锋先生  1977年,我从大同矿务局工程处正式调入《汾水》编辑部。在此之前,我被借调了一年的时间。  在借调的那段时间,老作家孙谦带我到昔阳县体验生活,把我下放到昔阳县赵庄大队。我在赵庄住了半个月的时间,回太原后我相继写出报告文学《花儿越开越鲜艳》和短篇小说《评工会上》,先后发表在《汾水》杂志。有一天,在胡同里面碰到马烽,他把我叫住说:“子硕,茹志鹃给我来信了,她在信里面夸奖了你,说你的《评工会
期刊
1  晋地开阔,深远  它蕴藏着“山河锦绣”,“故国风云”  它蕴藏着黄花岭  它蕴藏着黄花岭上白云  2  时间越过了千山重叠  但我们一无缔造  我们比我们所目见的事物要渺小得多  3  黄花岭是被孕育的吗?  或许是的  但在我注视的一刻,阳光穿透白云投射而下  我只看到阳光穿透白云投射而下  它省略了“孕育”这个过程  4  得慢慢地耕耘  得慢慢地观察叶绿的过程  得慢慢地看出山的挪动 
期刊
天授年间,武皇驾临上苑  太监传旨,令园中百花齐放  唯牡丹誓死不从  致使龙颜大怒  遂招来杀身之祸  一夜之间被烧的面目全非  只留下一副焦黄的骨架  被逐出上苑  发配到邙山脚下  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  逃过了此劫的牡丹  却又得遇一方山水的垂怜  它们在流放的日子里  被邙水滋润被邙土沃根  然后奇迹般地生还  为躲避武皇的追杀  牡丹不得不隐姓埋名  以"二乔″、"洛红"的别称  深居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