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bqa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乏一些在行为和学习等各方面表现欠佳的即所谓“问题学生”。如何以有效的教育方式转化“问题学生”,这应该是更多教育者关心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教育;问题学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0-100-1
  教育是一场不同生命体间相互关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温暖的过程。多年来,人们一直处于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作强烈斗争的行列,大力推举全民“素质教育”。但无论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不可忽略的都应该是教育中的“人”,“问题学生”亦是如此。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的形成后天因素是主因,究其形成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学生可能好动,好静,有些孤僻等性格原因;二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三是学校单一的教育方式让很多学生不能全身心的去学习。
  让“问题学生”得到有效转化,成为学校、班级管理的积极因素,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正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转化角度,多重思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育者都倾注在学生的成绩优劣方面,甚至有以成绩为学生“下定义”的嫌疑。而对于“问题学生”,我们常常只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却极少对于学生本身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在教育者的批评之中,“问题学生”愈演愈烈,“小问题”演化为“大问题”,“小毛病”过渡为“大毛病”。所以,在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应更多的从学生本身,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天生是坏人,也始终不会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好人。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去了解、去认知每一个“问题学生”,不以成绩论“问题”,这才是教育原有的应然要求。
  二、透过现象,理解“问题”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中,一群学校最顽皮的来自平民窟的所谓“问题学生”,人们只看到这些“学生”身上大大小小为世所不容的“问题”和“毛病”。却极少有人透过这些“问题”和“毛病”,去感知他们所遭受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许,但就是因为身边异样的眼光、犀利的言语,那些所谓“问题学生”连起码的作为一个人的尊严都没有了。然而,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发现,“问题学生”身上有着不一样的独特的品质。这种品质需要去认知和挖掘,并进行积极地转化。
  三、合力攻坚,共同呵护
  诚然,“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凭一人之力便能清其心、正其行,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合作、相互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持久战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以耐力战的胸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善于用“放大镜”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赏识的目光、赞赏的话语、发自内心真诚而又恰如其分的肯定,都是来自家长、老师手中的“放大镜”。
  四、持之以恒,点石成金
  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日养成的,往往在对其引导、转化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依然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家人、老师少一些焦躁,多一份关注;少一些苛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些催促,多一份等待。面对学生“问题”反复时,我们应以最清晰的头脑客观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扭住、及时引导,力求做到防微杜渐。创造适当的条件,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特长,及时肯定、及时鼓励、以小见大,确立自信,找到价值。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问题学生”的转化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呵护、关怀”这一路径,等待我们把“问题”理透、将“问题”打磨,以自己当初所期望受到的待遇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已成为你内心深处最不可抹去的独家记忆,亦可成为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最积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浅谈“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河教育,2015(04).
  [2]郑贵飞.巧用“正能量”,疏导问题学生的案例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
  [3]向葵花.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1).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教育局,青海 海东810599)
其他文献
摘要:我校多年来致力于师生学陶师陶,提出“立行知志,修行知范,做行知人”,引领教师争做行知良师。本文分两个部分阐述了我校“学陶师陶”活动的具体做法:一是学习研究行知理论,提炼行知良师标准;二是落实践行“五个抓”,锤炼行知良师风范。  关键词:行知良师;良师标准;良师风范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63-2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
摘 要:语文课堂不仅是人文的学堂,更是智慧火花的产生地。教师要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真诚的沟通,用人文情感去浸润孩子的心灵,让语文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在平等的氛围中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文情感;教学高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83-2  一个鲜活的语文课堂,不仅仅要是优美的、人文的。
摘要:生本理念又被稱为生本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其目的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理念,它摆脱了传统的竞争性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去因“好学”而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真正的去热爱学习,是真正为了知识和自身的成长而去学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本”理念;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叛逆期的初中生,对于网络上很多错误虚假的信息没有分辨能力,盲目相信网络上的虚假宣传甚至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以至于玩物丧志、失去理智,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向学生普及法制教育势在必行。鉴于此,本人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法制教育渗透于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法制教育;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
摘 要:中学生时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生长突增期。在此期间,学生生理、心理生长发育迅速,其可塑性很强,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时期。这一阶段,由于中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在这一时期,让法治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比较系统地对中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普及,则能够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而让学生从小懂法、守法、学会用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中学
摘要:教师使用教材是个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要明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要学会以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懂得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  关键词: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物体位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59-2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教育面对这一挑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者,家长,学生,老师四个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0-126-1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都在日益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与世界的接触多了起来,2001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建立联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改变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课堂现状,以开启信息技术课堂的另一扇窗。  关键词:生活化;学习兴趣;课堂
摘 要:写作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提升高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分数,增加学生的人生选择余地,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如何提升高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一直都是困扰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难题。故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如何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以期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摘要:基于育人目标的价值思考,学校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体两翼三层”的课程架构,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三类课程的实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团队建设使核心素养课程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07-2  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来实现。课程是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