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国粹生辉(五十五)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20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办、资助,北京京剧院承办的“梅派艺术青年人才培养基地”正式在北京京剧院挂牌成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葆玖、杜近芳、李玉芙、王志怡悉数到场,他们将在梅派青培班今后的教学中倾囊相授。此外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资深戏曲评论家教育家蔡体良、谭志湘、傅瑾等也亲临现场。
  梅派青培班还得到了北京京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李恩杰院长在仪式上介绍:“‘梅派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将重点培养梅派40岁以下的艺术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有序、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整理抢救梅派剧目,加工整理剧本,研习演出和录像资料,研究梅派艺术理论,出版梅派艺术研究专刊;梅派青年人才培训班不仅培养梅派艺术人才,还将面向社会宣传普及梅派艺术,培养梅派艺术的观众。”
  梅葆玖先生在仪式上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北京京剧院举办‘梅派艺术人才培训基地’项目,从全国各地招收一批梅派艺术后备人才,要形成梅派后备人才的梯队,同时开展梅派艺术研究和宣传普及,这是一件大好事,这正是继承了我父亲梅兰芳先生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重视京剧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精神。我此次应邀担任授课老师,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责任重大。我虽已年过八十,也要身体力行,为梅派艺术人才培养尽最大的心力。同时希望参加培训的青年演员、教师,要珍惜这次跟老艺术家学习的机会,勤学苦练,要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师资豪华,授戏讲究
  时至今日,开班仪式之后已半年有余,那么此次梅派艺术青培班究竟办得怎样?笔者采访到北京京剧院艺委会、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周铁林。周老师在采访前特别感谢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给予这个项目的支持,他说:“京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一直面临着很多困难,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谈到梅派青培班的师资力量,周铁林说,聘请的老师都是在梅派艺术上最有造诣的艺术家,这些老艺术家从古稀到耄耋之年,最年轻的老师也已经75岁了,他们的舞台经验超过半个世纪,对梅派艺术的理解登峰造极。首先说头一位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在传承父亲的艺术方面,梅葆玖先生责无旁贷。这回青培班梅葆玖先生选择传授的是《西施》这出戏。
  要说《西施》这出戏,可是大有来头的。1923年,《西施》由梅兰芳先生创排,并创新地在伴奏中加入京二胡以丰满中音部分,使旦角的唱腔听起来更加圆柔、清丽。自尝试获得成功之后一直到今天,所有旦角的戏,乐队里均少不了京二胡的伴奏。梅葆玖先生则对父亲的《西施》情有独钟,1988年他在香港演过《西施》上下两本。此后为新时代观众的新需求,梅葆玖先生将《西施》两本戏合为一本,并在乐队中加入了交响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唯美。在梅兰芳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梅葆玖先生将改编后的《西施》奉献给广大的观众朋友。此次青培班,梅葆玖先生特别选择《西施》这出戏传授,可见梅先生的用心,这也是学员们难得一遇的机会。
  杜近芳老师是国家京剧院的著名梅派艺术家,这次青培班她教授的是《玉堂春》一剧,此戏当年由王瑶卿先生亲授,杜老师深得其精髓。众所周知,杜近芳老师在梅派艺术的诠释与把握上有独到之处,这绝对是学员们的荣幸。
  王志怡老师是中国戏曲学院的客座教授,教的则是全本的《宇宙锋》,这出戏在唱、念、做等方面要求非常高,近几年也很少有剧团排演这出戏。因此王志怡老师希望通过青培班,将这出戏传授给更多的年轻演员,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这出梅派的经典剧目。
  李玉芙老师是北京京剧院的著名梅派艺术家,她选择教授的也是一出梅派经典剧目——《生死恨》。此戏原名《易鞋记》,讲述的是以抗金为背景的故事,故事原有个圆满的结局。梅兰芳先生深感此戏表现抗战救亡之声,于是在1934年,为了进一步表现抗日的悲愤情绪,梅先生将此戏改编为一生一死的悲剧结局,渲染国难当头,民族团结抗战的悲愤情绪,并将此戏更名为《生死恨》。此戏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的反响,甚至售票处一度被挤坏。但上海的日方势力曾出面与梅兰芳先生交涉,要求在非常时期停演《生死恨》,但被梅先生以观众需求强烈为由严正拒绝了。李玉芙老师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选择此戏传授,可以说也是想让众多的学员了解,像梅兰芳先生这样的艺术家,不光是唱戏挣钱,更有一颗挂念着民族、挂念着国家的心。
  李炳淑老师是上海京剧院著名的梅派艺术家。她教授的是《三娘教子》这出戏。《三娘教子》的全本戏名曰《双官皓》,十多年前李炳淑老师曾将此戏搬上舞台,但这回青培班由于李炳淑老师人在上海,加之身体不大好,因此就决定传授此戏的核心部分即《三娘教子》了。
  学员构成合理,理论研讨讲演结合下基层
  梅派青培班聘请的老师讲究,教授的剧目讲究,班里招收的学员同样十分讲究。国家艺术基金在资助此项目前,就在双方合同里要求,此次招收的学员不仅要有舞台上活跃的梅派演员,同时还要有院校里教授梅派艺术的教师。
  “北京京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天津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天津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山西省京剧院、南京市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上海戏曲学院、沈阳京剧院、重庆京剧团、青岛京剧院。”介绍了学员来自的各个单位,周铁林介绍学员构成的结构,“既有梅花奖获得者例如王艳、姜亦珊、张馨月等,也有拜了梅葆玖先生为师的各个团的领衔主演,还有在院校里教课做研究的梅派老师和在校生,以及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非常有潜力的梅派年轻演员。”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刘阳,既是梅葆玖先生的学生,也是附中的副教授;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研究中心的刘维,是专门做梅派艺术研究工作的。天津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王艺臻,是学院的在校生,年仅17岁,通过青培班被梅葆玖先生看好,拜入梅门,成为梅先生最小的徒弟。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梅葆玖先生在观看沈阳京剧院梅派青培班学员刘畅《西施》验收汇报演出后,当场即收刘畅为梅葆玖的入室弟子。   请了名师,招收了学生,青培班开始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意愿,分配老师。因为聘请的老师均是梨园名宿,一是年龄在古稀与耄耋之间,二是本身社会活动很多,因此在开班仪式之后,青培班配发给每位学员相应的学习资料,包括有关老师的文字和影像的学习资料,并给学员们一个月的时间各自回去预习。
  2015年5月4日,王志怡老师在北京京剧院第一个开班,此后李玉芙、梅葆玖、李炳淑老师顺次开班,杜近芳老师因为身体原因授课推迟到10月以后。每位老师授课的时间都在30到40天,每天必到,一招一式、一腔一韵地倾囊相授,以致如何刻画人物的内心,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
  除此之外,青培班致力提高学员的梅派艺术理论水平。在5月25日,青培班召开了梅派艺术研讨会,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剧作家翁思再,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资深戏剧评论家张永和、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北京戏曲研究会副会长靳飞,以及梅派青培班的梅葆玖、李玉芙、王志怡,梅派男旦头牌胡文革等多位指导、助教老师。这些梅派的专家就梅派艺术的特点与风格,展开交流,共同给青培班的学员上一堂精彩的梅派艺术理论课。同时这些专家的发言,以及青培班学员撰写的学习感受,也都会在不久的未来汇编成册,集结出版。
  同时这次青培班采取了“讲演结合下基层”的形式。三次下基层分别在大兴文化馆、石景山区区文化馆和首都图书馆。活动先是由研究梅派艺术理论的学员讲课,然后由学员登台表演。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戏迷和观众朋友了解、认识梅派艺术,也让青培班的学员可以更迅速地学以致用。
  “这些老艺术家在炎热的五六月份,不惜体力。”周铁林的声音开始变得掷地有声,虽然他们的身体不是处在最佳的状态,但到了课堂教授时,各个精神抖擞、一丝不苟, “他们可以说是真传、真教、真帮、真带!对于这些学员来说,他们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即使是双休日也充分利用、专心自习,最终得到的是梅派的真髓。”
  学员收获大,难舍研修班
  在授课结束后,青培班还要验收学员的学习成果。他们及时虚心向尚派艺术培训班求教,并邀请梅派著名青衣沈健瑾、马小曼,著名导演石宏图和秦华生、张永和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在验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培班原本的计划是像戏曲学院验收毕业生那样,在北京京剧院一次性验收24位学员的学习成果。但考虑到北京京剧院以及青培班的各位学员的演出压力都很大,平时工作任务繁重,加之很多学员希望把学习的成果带回自己的院团,新学新用,成为工作的成果。所以验收阶段就在学员各自的院团、学院中进行。
  不过这样一来,青培班的老师们变得更加繁忙。2015年7月7日,上海戏曲学院的炼雯晴汇报了《三娘教子》;7月22日,北京京剧院的谭茗心汇报了《宇宙锋》; 8月2日,重庆京剧团的王柏雯汇报了《三娘教子》;8月19日,贾鹏飞在国家京剧院汇报了《宇宙锋》;8月26日,沈阳京剧院刘畅汇报了《西施》;8月28日,南京市京剧团的王璨在南京汇报表演《生死恨》……青培班24位学员目前已经验收了12位,每位学员在自己的院团汇报表演前,他们的老师都会提前两三天赶到学员院团所在的城市,给学员再把戏说一遍,在汇报表演之前再给学员把把关。为了保证验收工作的含金量,15个院团、院校的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更难能可贵的是,北京京剧院李宏图、朱强、陈俊杰、黄彦忠等当红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主任、著名花脸演员舒桐等各院团的主演们,分别在《西施》《玉堂春》《生死恨》《宇宙锋》《三娘教子》剧中扮演角色,主动担当起提携青年人才的责任,为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奠基石作用,树立了榜样形象。
  在验收当中,院团领导和指导老师、专家都给予了学员很高的评价。学员也在自己撰写的学习心得中坦露难舍青培班之情。
  学员王璨在体会的结尾写道:“《生死恨》这出戏学完了,我心中十分不舍。在这一个月中,老师的悉心教导,师姐们的关心爱护,使得我更加感恩这次的学习机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织着惨烈、屈辱、反抗、愤怒与自豪。通过这次青培班的学习,让我从作品、从现实中都感受到抗战历史的伟大,它饱含着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愤,还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历史在这里凛然振臂,高呼出一个时代强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员白金在体会里写道:“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青年人担负的艺术使命。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及领导,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爱戴与培养。我有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梅派艺术继承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最后,愿梅派艺术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俗话说:“相逢不如偶遇”。我想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听笔者细细道来:一年前,我与朋友相约小聚,路过金融街时,忽然发现高耸的写字楼中间,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拔地而起,本想下车仔细观看,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得放弃。说来也巧,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描写旧京城隍庙的文章,十分有趣,信手查阅了其中的一座城隍庙,没想到竟然就是我曾看到过的那座宫殿,这不得不说既是重逢又是再一次的偶遇。为此,我想那就来讲
期刊
“失桥夺桥战正酣,撤军军令重如山。妄说和平未绝望,欲将仁义化凶顽。元戎已订约,将士仍喋血。敌酋暗指挥,贼兵大集结。一夜鼙鼓渔阳震,虏骑长驱风雷迅。疲兵再战勇绝伦,十荡十决挥白刃。滚滚贼头落如驶,纷纷贼众来不止。孤军力尽可奈何,白虹贯日将军死。将军战死举国哭,平津沦陷何时复?玉池金水污虾腥,琼殿瑶宫变贼窟!将军者谁赵与佟,名悬日月警愚朦。呜呼,安得军民四亿尽学将军勇,一举歼敌清亚东!”  这是著名古
期刊
在1949年之后的30年中,京剧《四郎探母》的命运是颇具传奇性的,生和死瞬间变换,飘忽不定……掌控着全国各京剧院团存在和殒灭的文化领导部门,以及那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为数不多的京剧评论家、京剧史研究家们也对之阴晴不定,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忽而阳光灿烂,忽而风雨雷电。在上千出京剧传统剧目中,如《四郎探母》般命运多舛者恐怕不多。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需先从《四郎探母》的故事情节说起:宋辽交战,宋将杨继
期刊
走进房山区蒲洼乡,是目光的蜿蜒飘移,是视觉的绿色享受,是听觉泉鸣鸟啭的盛宴。从喧嚣的城市中来,我慢慢体味,慢慢感受,最终抵达的是心灵的桃源。  蒲洼的风景是美的。自打上午10时30分汽车进入风景区,虽然山路十八弯,但一路山清水秀,一路鸟语花香。久居城里的我,面对满眼绿色,使劲儿睁大着双眼。偶尔,我也打开车窗,深深呼吸着山里的清新空气。  临来时,我已听说蒲洼海拔高,植被茂密,空气新鲜。尤其盛夏,“
期刊
说话要对脸儿  所谓说话对脸儿,就是别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相互看着对方,不能说话的时候神不守舍,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别的地方。北京人管这叫“思想开小差儿”。  按北京的老规矩,跟人说话要“视不移”。什么叫“视不移”?就是说话的时候,别转移视线。不转移视线,并不是目不转睛,而是眼睛别乱看。  一个人要做到目不转睛,必须全神贯注,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功夫。不信,您可以试试,让您盯着一个东
期刊
2015年10月20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创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金秋收获时节,国家大剧院奏响气势恢宏的“北京声音”。此次演出,是应国家大剧院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优秀作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汇集了9所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的12台剧节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所艺术高职学院与其同台,展现了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和水平。
期刊
2008年,刘世彬被任命为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  在此之前,她在美术学科取得的成绩已经相当令人瞩目:她是全国美术教材的最年轻编者、国培的导师、国家美术教育协会的秘书长。她获过很多奖项,在全国各地讲学,指导过很多老师、学生。她希望在小学美术这块土壤上继续耕耘下去。做校长,实非她心之所愿。  勉强度过了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后,她意识到,一名校长的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大范围地惠及教师和学生。于是她要求自
期刊
与耕织图碑结缘  大家知道颐和园东堤有个造型精美的铜牛,以昆明湖为天河,西堤有一组建筑叫织女,寓意中国古代美丽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七七相会。只是织女一组建筑已被英法联军焚毁。  我从事圆明园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写成《圆明园景观志略》一书。圆明园四十景中有映水兰香景观,此景观之中一景为贵织山堂,乾隆时期存《元·程棨所绘耕织图》手卷,是乾隆皇帝心爱之物。1750年乾隆在建清漪园时,将《元·程棨所绘耕织图》
期刊
来到常春助学慈善基金会工作已经三个月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让我对基金会推展的直捐助学理念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同直捐助学关注优秀贫困高中生的做法。只是有些遗憾,三个月了我从没跟随直捐助学团出行,没有亲自感受过捐助现场的氛围,也没有机会同受助的贫困学子坐下来分享。作为负责基金会活动宣传的我,期盼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随团出行,去倾听学子的心声,去感受所有曾出现在我记录中那些爱心人士的践行直捐助学的真
期刊
记得小时候父亲骑车带我从清华大学校门口路过的时候,父亲告诉我这是清华大学,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说“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也许这是一段很冷很可笑的对话,但在我以后的人生里的的确确没有跟“名校”的缘分了,连进去“拜访”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十几年过去,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跟着在向前看。学校有了宣传校园品牌的意识,老百姓有了选择品牌的意识,这两股意识混合在一起,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