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类·无痕·至善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ogov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整,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面对新环境,他们在激动与好奇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本文在再现教育实例的基础上,从学生、教师、教材、家庭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找到了导致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事半功倍之法:有教无类、大教无痕、止于至善。
  【关键词】衔接 有教无类 大教无痕 止于至善
  一、问题由来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次飞跃,或者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新老师、新同学都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但是,他们也多少会有一些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镜头一】
  开学一个月以来,小A上课时经常开小差;多天拖拉英语作业;语文周记、练字、摘抄几乎没有交过;数学作业也几乎从不交。9月28日第一节英语课,他睡了半节课,第二节课也在睡觉,连大课间的音乐都没有将他吵醒。
  他的其他不良行为还有:①9月24日,他从学校的多层台阶上往下跳,非常危险,经过校长的耐心教育后,9月26日,他再次做出了翻越护栏的危险动作;②经常无缘无故地打同学,9月30日中午,在去食堂的路上,他将一名同学推倒,导致其膝盖流血。
  【镜头二】
  小B是一名男生,报到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他了。他发型奇特,两侧的头发很短,中间的头发很长,且直竖着,刘海遮住了眉毛;衣着时髦,紧身衣,紧身裤;行为举止夸张,手插在口袋里坐在课桌上,满口脏话。
  开学第三天的电脑课上,他因为不停地讲话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而被老师要求站起来。但他斜目以视,拒不起立,嘴里仍小声地自言自语。
  开学第三周的一天,学校给每一位学生下发了开通“家校路路通”的《告家长书》,要求他们带回家请家长填写回执并签字。第二天收回执时,小B对我说:“我爸说不需要开通家校路路通。”随后,我与他父亲取得了联系,证实了小B在撒谎。
  一个月下来,所有教师对小B的共同评价是:上课时要么神游,要么讲话,不仅影响教师教学,而且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镜头三】
  体育课上,大家都在按照规则练习传球。小C与几名男生无视游戏规则,在球场上乱跑,并不顾及场合,放肆地睡在球场上。
  【镜头四】
  不少家长反映:“我的孩子小学时成绩一直是拔尖的,进入初中后怎么感觉不如以前了?”“我的孩子小学时一直很听话,怎么现在变得顽皮了?”……
  二、原因分析
  1.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由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这样的变化使得初中生有了自己的主见与想法,希望变换社会角色,能够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然而,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许多期望并不能得以实现,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而且,随着独立性的增强,有些学生对教师开始产生失望情绪,更多地去挑教师的毛病,甚至反抗教师的管教,导致师生间的摩擦不断增多。
  2.从教师的角度看,这是由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所造成的。
  小学课堂容量小,教师讲课速度较慢,且反复讲、反复练,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督促与检查,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承式”的教学。进入初中后,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而且要学会自主安排每天的自习时间。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没能很好地过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此外,小学教师旨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初中的学习则更有压力,这也导致不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3.从中小学教材的角度看,这是由科目增多、难度增加所造成的。
  和小学阶段相比,初一年级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大大增多,而且内容更深,知识点更多。同时,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更加侧重于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也有所加深。这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出现了手忙脚乱的情况,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表现为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努力。
  4.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这是由家庭教育的薄弱所造成的。
  学生升入初中后,不少家长已经无力再像小学时那样,对孩子的功课进行有效的辅导。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家长们每天疲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如果教育方式不正确,就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三、 策略分析
  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呢?我认为,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学生,要做到有教无类、大教无痕、止于至善。
  1.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意思是不分贵贱,不分国籍,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爱的基点。教育之爱,没有差异,没有盲区,没有被遗忘的死角。有了这一基点,施教者就有了方向,有了责任,有了动力,有了博爱之心。
  一般而言,优等生谁都爱,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我们是否就该不闻不问呢?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样的反差告诉我们,对于这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将浓浓的爱洒向他们,让他们也能沐浴到阳光雨露。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既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公正无私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这样,就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大教无痕。   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错误,非常生气,先是训斥、批评,然后要求其写出保证书。面对教师这样的态度,学生往往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而保证也是被动的。其实,没有正襟危坐的训导,不见声色俱厉的斥责,让受教育者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教育,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就在于它蕴含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的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是指责而是宽容,不是批评而是奖励,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平等地对话,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有意与无痕。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自然充满钦佩之情,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
  3.止于至善。
  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就给出了答案。《礼记·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的理解是,最完美的教育在于造就最完美的人,使学生“止于至善”才是学校教育的本质。
  现在,我们觉得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你批评他,他不听,还和你顶嘴;你说“把你家长叫来”,他会嘲笑你“就会找家长,能咋样”……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止于至善”就会起到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能彻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果为师者真正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学生又何愁不能“止于至善”呢?
  四、结语
  不同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不同的教育素养与方法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境界,而不同的教育境界又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广袤原野上的一粒种子,只是收获的季节不同;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应该真诚地爱护、宽容、激励每一位学生,努力追求让学生佩服的“无类、无痕、至善”的教育境界。追寻这三重境界,可以使我们明白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事业、一种情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
其他文献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趣味物理实验》是一本物理小实验全集。世界趣味科学的奠基人、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众多现象,精选了大量的简单有趣且易动手的实验,并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它们背后不寻常的科学道理,为读者奉献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物理知识盛宴。这些小实验能加强读者的动手能力,激发读者对物理学的兴趣,并能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物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似乎成了一种潮流,构建生命化课堂也成了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思品课堂也不例外。但分析发现,研究和实践生命化课堂教学存在着概念混同、内容雷同、方法等同等问题。文章在初步厘清生命课堂和生命化课堂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就思品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从宏观上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命课堂 生命化课堂 思想品德 课程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所谓的“有用的教育”,亦即功利化的教育,却依然充斥于中小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这既是教育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追求功利化的教育,孩子们学到的是功利、浮躁,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不能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笔者提出追求“无用的教育”,旨在探寻教育的价值,寻找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克服教育浮躁与功利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无用的教育 有用的教育 思考  近来参
期刊
策划人语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发挥着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等生态功能。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课堂生态”这一话题。  关于课堂,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角度,比如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还有人把课堂
期刊
【摘 要】课堂是有限的,但由此带给学生的思考却是无限的。教师应当在课堂结尾处实现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并使之成为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语文课程的深入性和广阔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结尾 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高效的课堂应该以课内知
期刊
通常,一个新生事物总是为解决新问题而诞生,以能解决真问题而得以存在。那么,微课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微即是小,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据微课的拥趸介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重构。教师在数字平台上提供以微课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等活动。学生
期刊
看到央视新闻节目《走基层》专题的栏目语“为了你,读懂你,走近你,依靠你”,不禁让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这里的“你”不正是我们的上帝——学生吗?“为了你”,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走近你、读懂你、依靠你”,则谙合了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与手段。细细品味,这四句话不正体现我们所提倡的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吗?  一、为了你——教育的终极目标  广义说,“为了你”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少学校在校
期刊
策划人语  2014年12月26日—27日,为期两天的第七届江苏省初中校长论坛在常熟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500多位初中校长和教师围绕“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主题,聆听专家报告,参与论坛交流和沙龙讨论,观摩优质课,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本期,编者约请与会的部分专家和校长围绕初中学校文化建设撰文讨论,敬请关注。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对话”的解释是“两个或更多的人
期刊
“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在文化,一个校长的管理品位也在文化”,文化丰富教育内涵,文化提升教育品质。三十年的教育管理实践、思考,悟出了我的教育之道:教育就是打造风景,教育就要营造氛围,教育就像播种庄稼。  教育就是打造风景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创造美的过程。“美”即“风景”,所以教育就是打造风景。风景是美丽的,风景是人人喜欢欣赏的,风景是可以润心养人的。  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坚持早上站在
期刊
【摘 要】要想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式课堂”“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自学式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教学方式 情境式课堂 开放式课堂 自学式课堂  如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可是,不少初中语文课堂依旧死气沉沉,或仅仅呈现出表面热闹的合作。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的不当引导造成的。课堂教学中,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