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教育”导航 “四会教育”荟萃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会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因“四水会流”(西江、北江、绥江和龙江)而得名。“四水”滋养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现代文化”在这里交汇融通,形成了“开放、包容、务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四会精神”。
  四水会流,和合共生。
  2012年7月,刚刚于2011年底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的四会市立马着手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2016年1月,四会市通过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评估组评估,被认定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短短四年,由教育创强到教育争先,四会市以“四会精神”为号角,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以“一流教育”区域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文化育人,系统建构起有内涵、尚品质、多层面、立体化的“四会教育”品牌,初步走出了一条“兴办一流教育,建设和谐新四会”的教育现代化科学发展之路。
  理念先导:四会教育呈现灵动之魂
  四会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積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兴办一流教育,建设和谐新四会”为理念先导,确立“构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均衡发展、机会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总目标,切实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育人才优先引进”,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显著提升了四会教育品质。
  1.教育规划优先
  近年来,四会市委、市政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出台了《四会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实施方案》《中共四会市委 四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思路、任务、措施,全面部署了教育现代化工作;同时,四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四会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四会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四会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四会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会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14 —2020)》《四会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促进教育优先、高效发展的运行机制,为四会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通过教育规划先行的做法,四会市有效解决了许多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例如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区学位不足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城街道、城中街道等中心城区由于工商业的不断发展、新开发大型楼盘的陆续落成以及进城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四会市面临着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人数剧增、城区学位不足的严峻问题。过去,城区学校(幼儿园)采用挤占功能室和超班额的办法临时解决城区学位不足问题,造成了城区学校(幼儿园)超大规模、超大班额的现象,学位缺口仍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缓解,根据“广东省标准化学校”标准计算,四会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缺口学位约8000个。基于此,在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设的过程中,四会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到社区、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征求群众对学位建设的意见,根据生源分布情况和招生实际情况,合理作出学位建设规划,并与教育、发改、财政、国土等职能部门联动,通过扩建新建和发展民办的方式,先后扩建了清塘小学、周开泉小学、陶冲小学、陶塘小学、城中街道下布幼儿园、东城街道沙头幼儿园,新建了彭冲湾小学和四会市第二幼儿园,扶持发展了8所民办中小学校和48所民办幼儿园,增加中小学学位7517个和幼儿园学位1514个,有效地缓解了城区学位不足的现象。
  2.智慧教育领先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
  四会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确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把信息化摆在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发展规划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资源开发共享、应用技能培训,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打造区位领先的智慧教育格局。以教育城域网、校校通、班班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重点,四会市实现了学校网站100%建立,多媒体教室100%覆盖,教师教学终端100%配备,学校管理100%信息化,加强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资源平台”的空间为主要突破口,四会市推进了教师科研资源、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建立了四会市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和四会教育信息电子政务公开平台,基本建成了移动互联的教育云服务,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普及、共享和政府教育信息向社会的公开;以教师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先进教学方法的掌握为抓手,四会市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研教学形式,狠抓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开展了网上远程互动教研和网上互动教学,促进了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素养的提升。
  如今,四会市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了飞跃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建设源源不断地为四会市教育现代化提供动力。
  3.师资培养率先
  教育现代化,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四会市深刻认识到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实施“强师振教工程”等教师素质提升实践活动,打造了一支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邱翠连,现任周开泉小学教导处主任、语文教师,在教坛上辛勤地耕耘了27个春秋,她是四会市教师素质提升实践活动的极好诠释。1989年7月,邱老师在四会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师毕业后,在威整镇中心小学任民办教师;1993年8月调到清塘镇陶塘小学任教,同年参加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自学考试,并于1996年3月毕业;1995年8月通过公开考试转为公办教师;1998年8月调到东城街道周开泉小学任教至今;2010年9月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12年和2014年分别参加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和肇庆市小学名教师培训。邱老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国家教育科研优秀教师”“第六届全国百名小学班主任之星”“全国科研先进个人”“肇庆市学科带头人”“肇庆市优秀教师”。邱老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这既与她自身的刻苦钻研、勇于突破息息相关,也与四会市的教师素质提升实践活动密不可分。   为了提升教师素质,四会市注重“外引内培”,不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从全国各地招聘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队伍结构,解决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和教辅人员不足问题,同时,积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四会市通过与肇庆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本科函授班,并采取措施激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对报读师范院校对口教育类学历提升并取得学历证书的教师给予500—8000元的学费补助,2012年至今,全市共有1727名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工程,学费补助资金投入达141.25万元;通过市直学校、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师轮岗交流,既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辐射和引领的作用,也提高了乡镇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采取理论学习、跟岗实践、课题研究、送教下乡、交流研讨、专题研修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开阔视野和深厚功底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目前,全市已有省级名教师2名,肇庆市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70名,四会市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109名。
  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校长队伍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四会市健全了校长及校级领导干部的选拔、聘任、考核机制,定期对全市所有校级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及换届工作,选强配足中小学校级领导。同时抓好校长培养和交流工作,定期选送和选派校长参加省、市两级的提高培训班和校际间的交流工作,提升其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优化全市校长干部资源。
  特色引导:四会教育描绘内涵之质
  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创建,落脚点是办好每一所现代化学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四会市制定了《四会市中小学特色建设方案》,积极引导各学校以特色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化发展。四会市立足区域教育实际,充分挖掘区域文化教育资源,整体推进特色教育和特色学校建设,引领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个性方面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显著激发了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全面丰富了四会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内涵。
  1.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特色
  青云小学肇始于民族忧患最深、灾难最重、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当年,以爱国志士周之贞为首的一批顺德高德贤达,为保地方“元气”,延续“国脉”,搜救了八百难童,历经七天七夜长途跋涉到敌后区——四会市江谷镇(现青云小学所在地),创办了青云儿童教养院,供教供养,诠释了“不独子其子”的厚生精神。2004年,已成为杰出企业家、慈善家的当年青云儿童教养院的学生李伟强,接师之棒,热心教育,捐资办学,斥资1300万元在江谷镇捐建四会市青云小学,让江谷学子永享青云文化成果。
  就在这一年,张国森校长由黄田中心小学调任至青云小学。张校长在探索青云小学特色的过程中,从学校历史发展和地方革命文化的交织相融切入,对周之贞“不独子其子”的厚生精神和李伟强捐资办学的助人精神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确立了“正德厚生,立业助人”的学校精神品格和“提升生命质量,让生命更精彩”的厚生教育办学理念。在“正德厚生,立业助人”精神的引领下,张校长和全校师生一起,构建了以厚生德育文化为基础,以厚生课程文化为核心,以厚生活动文化为补充,以厚生校园文化为支撑的“厚生文化”校本教育体系,打造了“厚生青云”的学校特色品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创新班会课形式,加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打造厚生德育文化;编印《青云之路》《青云人》《文明礼仪手册》《青青草》等校本教材,开发“礼仪课程”“社团类课程”“节日类课程”,形成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厚生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厚生课程文化;组织学生到“青云纪念馆”“德育教育基地”“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日、学校文化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各式厚生小社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厚生活动文化;设置“青云纪念馆”、校史文化长廊、校史室,编印校史教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史文化與厚生文化对接起来,打造高雅的校园文化,融人文管理于制度管理中,营造刚柔相济的管理文化,构建厚生校园文化。“厚生”理念特色体系的构建与青云课程品牌的打造,正是对青云历史的弘扬与传承,也是青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6年8月,在四会市校长校际交流工程的推动下,张国森从青云小学调任至新落成的彭冲湾小学。彭冲湾小学源于对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革命元勋、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彭泽民先生的纪念,故又名为“彭泽民纪念学校”。有鉴于此,张校长立足于当今现实与学校实际,挖掘彭泽民先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情怀,提炼出“以责任成就出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和“出彩童年,责立人生”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责任教育的办学特色。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彭冲湾小学利用彭冲湾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彭泽民纪念室”“责任文化廊”,编制责任校本教材和彭泽民生平教材,让师生感受责任文化的魅力,引导师生懂责、担责、督责;针对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划分各个年级段学生责任行为目标,制定《彭冲湾小学学生责任行为手册》,成立学生管理社团和活动社团,创办“人生责任储蓄银行”,拓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
  无论是对青云小学“厚生”办学理念的精准提炼还是对彭冲湾小学“责任”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张国森的做法都是立足学校实际与地方传统文化,通过系统建构来塑造学校办学特色。这也是四会市学校特色发展之路的一个典型缩影。四会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六祖文化、造纸文化、革命文化等,都为四会市中小学的特色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此外,每所学校自身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校史文化也为学校特色建设输送了重要的养分。下茆镇马陂东霖学校“善为根本”的精神传承、会城中学的“玉文化”、大沙中学的“水文化”、江谷中学的“树文化”、四会中专“立德尚能,德技双馨”的办学追求……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办出学校特色,这样的例子在四会市比比皆是。   2.推进课程改革凸显特色
  位于东城街道陶塘村的陶塘小学,从棋类“盘方而静”“棋圆而动”的表面形象和谦逊达礼、温文儒雅的深层含蕴中,凝练出“方圆立德,润泽人生”的办学理念,赋予“方圆教育”严以律己是为“方”,宽以待人是为“圆”的意蕴,探索出以方圆立德,以德润泽人生的课程改革思路。陶塘小学的方圆教育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构建方圆课程体系,拓展方圆教育纵深。学校创设棋文化、书法、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教育等校本课程。其中,棋文化是方圆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将棋文化渗透进各学科教学中,组织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围棋教学校本教材,开设围棋课,开展以“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棋文化进行方圆教育。二是培育方圆文化环境,扩张方圆教育范围。学校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将方圆文化融入至校徽、校旗和学校的宣传标志,设置文化长廊和宣传栏,通过物质环境的建设展现方圆文化。
  如同陶塘小学以棋文化为重要载体的方圆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一样,四会市教育局积极引导学校通过挖掘当地社会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与爱好、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四会市各学校已开发了上百门校本课程,如四会中学的《元素家族》《我的家乡——四会》《四会乡土文化荟萃》,青云小学的《唐诗诵唱集》《青青草》,姚沙小学的《古诗诵读》,等等。同时,四会市还积极引导各镇(街)与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建立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石狗镇建立了兰花基地,贞山街道建立了古法造纸基地、六祖禅宗文化基地,下茆镇建立了侨乡文化基地,城区建立了玉文化基地,黄田、黄岗建立了革命老区文化基地等。
  四会市实验学校秉承“教育是为生命导航”的办学理念,以“打造特色,活动育人”为途径,从“阅读特色”“活动特色”“英语特色”“国际特色”等方面实施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四会市实验学校倡导孩子阅读,让孩子们走进书海,与名著为伴,与好书为友。学校设置阅读区,建立图书“漂流”制度,让学生随意阅读,并将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四会市实验学校还很重视学生的英语阅读,将每天的早读课设为英语早读,因人制宜地为每个学生设置相应的关卡,开展“人人过关、日过三关”的英语天天读活动,因人制宜地为每个学生设置相应的关卡。同时,开展英语大放送、万圣节、圣诞节英语游园、英语阅读卡制作等英语系列活动,丰富英语教育的内涵。此外,学校的初中国际部开发了具有国际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涵盖国际礼节、各国风土人情、国际合作交流的“国际理解”课程,贯穿美国起始、发展和当下的“美国历史”课程,拓展学科知识的学科实践课程等。
  系统主导:四会教育树立厚实之本
  四会市以现实教育问题为导向,既深入地分析每个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问题形成的逻辑线索,又广泛地考虑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因素,用系统论的思维研究问题,理清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重点问题放置在优先解决的位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
  1.统筹推进,形成四会教育体系
  四会市为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动员大会,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多次深入各镇(街),直面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难题,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走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为研究、解决问题不断收集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办、各学校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层级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构建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工作。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四会市针对自身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差、教育人才缺乏、公共教育场馆不足、教育国际化薄弱、教育科研水平低、教育特色不显著的问题,重点实施了“六大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一是实施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加强各级学校(幼儿园)办学设施和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建设,健全社会公共教育设施,从整体上提升各级学校(幼儿园)和社会公共教育的水平,满足好四会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实施强师振教工程。拓宽教育人才引进渠道,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加強教师队伍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分层次、全方位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素养,健全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教育对口帮扶机制,提升优化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三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多元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四是实施民办教育发展促进工程。推进民办学校(幼儿园)规范化创建工作,鼓励民办教育举办者加大对教师培训和办学条件的投入,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和办学、办园的水平,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实施职成教育、社区教育振兴工程。以成人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和社区教育为核心,建设成人职业培训机构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构建电大远程教育专网,搭建市民在线教育平台,形成四会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六是实施教育环境创设工程。认真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加强教育制度的创新、资源整合和科学管理,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投入保障和校园安全环境,切实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六大工程”的稳步实施和全面开展,促进了四会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得以形成,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得到了提高,全市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87.3%,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8.2%,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适龄入学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2015年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99.69%,义务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充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教育优质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重点专业建设的步伐不断向前,办学效益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内涵发展;四会市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逐步壮大,100%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已与公办教育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社区教育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村社区学习站为基础的三级教育网络,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了各类实用性培训课程,满足了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蓬勃发展。   2.凝心聚力,构建四会校园生态
  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的宏观统筹下,四会市各級各类学校积极打造现代化的校园生态,以现代化的校园生态打造回应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构。
  四会中学是四会市的一所老牌名校,它的校园生态重塑在四会市有着重要影响。四会中学的办学业绩曾闻名肇庆,乃至广东。然而,也曾一度处在低谷。在四会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四会中学应该怎样焕发活力、继续前进?这是四会中学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四会中学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积极教育 ”理念,并将“积极教育 ”理念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重塑校园生态,开启师生发展的正能量和内驱力。一是构建品质体系。学校提出培养师生的幸福感、进取心、宽容心和责任感,构建了“积极教育 ”的品质体系:培养幸福感,以确立师生的自我认同;培养进取心,以促进师生的自我超越;培养宽容心,以实现师生的团结友爱;培养责任感,以唤醒师生的国家意识。通过幸福感、进取心、宽容心和责任感的培养,让师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形成对自我、他人、国家的积极态度,做到注视当下、放眼未来、推己及人、胸怀天下。二是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统化、实践活动课程化为原则,引导教师开发精品校本课程,构建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四会中学已开发了古诗鉴赏、陶瓷艺术、造纸探秘、现代礼仪等20余门课程。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从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育人环境的优化,弘扬积极正能量:在人文环境方面,学校以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制度环境方面,学校既将学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置于每项制度的首位,也注重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需求,让学生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中积极成长;在物质环境方面,学校通过设置海报、宣传标语、广播站以及人文景观,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龙湾学校,是一所办学特色显著的现代化乡村学校。龙湾学校在“双好”教育理念引领下所建构起的良好校园特色生态就是其显证。所谓“双好”教育,是指倡导教师“育好人,教好书”,鼓励学生“做好人,读好书”。龙湾学校“双好”教育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学生“做好人,读好书”。在“做好人”方面,学校集中精力,组织优秀师资编写内容涵盖校长寄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常规要求、心理健康、安全常识、名言修身、故事哲理9个篇章的《行为规范我能行》校本教材,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并辅以学校宣传栏、校刊、“校园之声广播站”等宣传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宣传,让学生将日常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学校开展“龙湾学校十五星学生”评选活动,从15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考查,运用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认星争优”,以树立榜样,使学生将十五星内容外化于行。校本课程与“认星争优”的内外结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读好书”方面,龙湾学校开展“阅读静校”活动,分全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实施,学生需要在阅读情况表上,记录自己每星期的阅读页数和阅读体会。学校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阅读卡设计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实践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因此,“双好”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教师“育好人,教好书”。为改变学校教师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龙湾学校开展强师培训活动。学校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工作问题会诊、学科跟踪指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抓实校本培训的基础上,龙湾学校开展“课题促课改”活动,通过发挥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转变了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了“定向-导学-交流-答疑-自测”五步导学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双好”教育理念的践行,立足学校教育实际和学生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教”与“育”的有机融合。
  四会市第二幼儿园以“用心爱孩子,用爱做教育”的办园理念为核心引领,遵循“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用爱统领全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让孩子在爱的海洋中快乐健康成长,形成了“一日生活游戏化,区域活动常规化”的特色办园生态。一是用爱优化一日生活。幼儿园在“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仔细分析了幼儿在园活动的各环节,将幼儿从早接到晚送的每个活动环节进行细化,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并渗入环境教育当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幼儿更直观地进行活动。二是用爱布置教育环境。幼儿园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课室桌椅、室外场地、玩教具、盥洗设施等设备进行人性化的设计,用剪贴画和卡通人物装饰班级的墙壁和窗台,为幼儿创建舒适自然、富有童趣的活动环境和人文环境。三是用爱促成家园合作。幼儿园每周安排两名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各环节,使其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为幼儿园教学出谋献策。通过家长与幼儿园的合力,确保幼儿教育的良好开展。
  (本文图片由四会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记 者:我记得您在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任校长期间,曾经在《直抵心灵的教育》一书中这样概括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要务本心,直抵学生心灵。转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一职后,您又是如何思考的?  张锦庭:以“直抵学生心灵,倡导个性成长”为基石的“教育务本心”思想,是我几十年来自己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经验的思考与凝练,也是指导我今后办学实践的重要思想源泉。当然,由于办学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我们的教育理念也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辅导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他出版了《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如何做课堂观察》等6本专著,开发国家省市精品课程2门,有关“如何做课堂观察”“如何做课堂微诊断”等系列成果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卓越校长班、“课堂观察与诊断”专项研修班、名师骨干班……近年来,他带领的小课题研究推广团队在全国各地开设小课题研究专题学术讲座近400场,接受小课题研究专项培训的教师超过4万人。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广东创新发展提出“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总体要求,以及“深化改革开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要求,并做出了“三个第一”的新论述,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
科教兴区迎春风,杏坛花开桃李红。  教育发展开新路,跬步千里向云峰。  ——题记  6月1日上午,白云悠悠,清风徐来,车不急不缓地驶进云城区,“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绿树花香,山水相映”的城市景观尽在其中。云城地处粤西地区,与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珠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底子薄弱,发展阻力较大。然而,作为云浮市的中心城区,云城区又是云浮市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区,并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首
“金,金色童年;福,幸福教育;园,成长乐园。”金福園小学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金”和“福”为主题文化元素,重点以“福”为核心文化元素梳理出了学校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幸福教育,把教育作为一件幸福的事业来做,幸福地教,幸福地学。实施幸福教育,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拥有理解幸福的思维、追求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让孩子的小学时期成为他的金色童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2016年底,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清远英德市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教育部2016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工作的意见》精神,总结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和经验,研究部署推进全省、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提升各地教育信息
7月6日,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场地启用仪式暨2019年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启动仪式在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创投小镇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佛山市市长朱伟等为中心场地揭牌。  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佛山市副市长谭萍,省教育厅、佛山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领导和专家,金融投资机构和孵化器企业代表,以及2019广东
静摩擦力,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也是高考试题中最常考的知识内容。运用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规律,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思路,也是物理研究的常用方法。对静摩擦力进行高端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启发,为学生在理解概念提供帮助。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物理1必修第三章第3节为摩擦力,是该章教学重点,也是该章教学难点。人教版教师用书把该节内容课时设置为3节,静摩擦力的课时应该为其
21世纪以来,先后爆发的数次由动物传染人导致的大规模疫情,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这些人畜共患病已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最重大的威胁之一。而每当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当全社会陷入恐慌而对各种家禽、家畜甚至家养宠物唯恐避之不及时,在华南农业大学,一支动物疫病防控团队总是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们用专业严谨的研究和义无反顾的担当,为公众的信心和国家的经济稳定保驾护
当前,我国设计教育生态圈已经形成新的样态,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深刻思考如何进行内涵建设、办出特色优势。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计教育业发展状况的梳理,反思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结合实践,提出基于“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面临着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