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阅读,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hua511352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与文化、提升语言和表达、培养审美和创造的任务,还担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儿童哲学阅读”这一概念,通过阅读引发儿童思考,形成哲学思辨。哲学阅读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重在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并“寻找自己的意义”。
  一、儿童哲学阅读的基本途径
  1.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著名作家孙绍振先生说:“阅
  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可见,真正指向理解的阅读必须开启一种读者“在理智上主动参与和作者内在对话的阅读模式”。
  如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如果按照人物和事例逐一推进,会使学生的思维在浅水区徘徊。但如果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就能通过问题的整合设计,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水区。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1)三位科学家是怎样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2)他们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对待的?(3)三个事例在写作上有什么异同点?在例子的详略处理上有何不同?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引发对文本独特写法的关注,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阅读才能抵达它应有的高度。
  2.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儿童哲学阅读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它始终是以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为要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论证、多元分享、互动生成等来实现知识的融合、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建构,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走进文本,在倾听与理解的同时,也实现着文本意义的解构与重构。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灰雀》在倒数第2自然段写列宁问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课文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表现列宁循循善诱的智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位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犯错的经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列宁既然已经猜到了真相,还要假意询问灰雀,会让男孩更加尴尬和愧疚,这样有点“过分”了。显然,这个提出质疑的学生不仅读懂了列宁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还从男孩的表情、动作中读懂了他的内心。那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呢?”对文本适度的推敲和批判可以激起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欲望。于是有的学生说:“你好啊,小灰雀,一天不见,我很想念你呢!”还有的学生说:“小灰雀,你回来了!还能再见到你,我可真高兴!以后可别跑丢了哦!”这样的结尾把列宁的温情与智慧诠释得更加完美细腻。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当他们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文本的时候,感性与理性、思维与表达、审美和创造都得到了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3.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读者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读者不仅指学生个人,还包括老师和同伴。在由哲学阅读构成的这个场域里,每一个读者都可能被卷入一场深度的对话里,并由彼此的碰撞产生新的智慧。
  寓言故事最大的魅力在于,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纪、不同的情境下去阅读它,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催生不同的观点。如在阅读《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的时候,有的学生赞同作者的观点,认为失败的时候总给自己找借口是不对的,这不利于自己的进步;有的学生认为,有些东西既然得不到,找个理由宽慰一下自己,让自己不那么失望难过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还有的学生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努力过了,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感到遗憾了。同为读者,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在这样的阅读思辨中,是非对错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彼此的交流与碰撞中,从各自的视角延伸到了多个视角,并认识到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全都如此”,还可以“不一定如此”。
  4.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不只是为了读懂一个故事或者了解一些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获得语言的建构和精神的成长。
  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名篇《丑小鸭》是学生最熟悉的故事,如何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去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如引导思考: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家”,就在养鸭场长大,它会成为白天鹅吗?养鸭场长大的白天鹅和历经磨难后成长起来的白天鹅会有什么区别呢?你有没有过在某一时刻觉得自己就像故事中的丑小鸭?你对自己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步步从“故事”走向“自我”。
  二、儿童哲学阅读的基本策略
  儿童哲学阅读以培植语言智慧为中心,以对话交流为形式,以多元思维为驱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理解、质疑、批判、反思,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与自我的深度融合。儿童哲学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儿童掌握质疑、比较和批判的学习策略。
  1.在理解中质疑,提升思考力
  “理解”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碰撞、交流的过程。儿童哲学阅读中的“理解”不是为了简单地还原文本内容,而是要在对话、交流、分享中聚焦关键问题,引发学生主动质疑,进而产生深度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阅读绘本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虎斑猫,每一次它死去的时候,主人都会为它哭泣,而它从未流过眼泪,但在它一百万零一次活过来的时候,遇到了一只白猫,当白猫死去时它哭了,整日整夜地哭,哭了一百万次。“哭”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也是思维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一次它会哭?在图文结合、前后关联的阅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会快速发展,他们的领悟直抵故事的核心:如果没有爱过,哪怕活一百万次也是白活;如果真正爱过,那么只活一次便已足够。学生会在质疑和思辨的过程中获得对生命的意义、爱的价值的理解和升华。
  2.在比较中鉴别,提升思辨力
  比较是分析与综合的桥梁,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入到文本中,在思索、争鸣、探究、鉴别的过程中,把思维从活跃的状态进一步调整为生长的状态。
  如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手指》一文,丰子恺先生用他独到的幽默风格为读者介绍了五指的作用,意蕴深刻隽永。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列举五指的外貌特点及作用,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如,作者每一段的写法都遵循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从举例数量的多少可以看出五指作用的大小,以及运用叠词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表现“五指”工作的轻重程度。再有,在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时,也可引导学生与说明文中对手指的介绍做比较,从而体会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写作目的下的作品的异同。学生在比较中,思维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便是如此。
  3.在批判中反省,提升思想力
  儿童哲学阅读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同伴和自我的对话中进行分析和思考,让思维逐渐走向深刻。
  如统编本教材推荐五年级学生阅读《水浒传》,即便它已被确认是经典名著,但我们依然应该带着审慎的态度来阅读它,并不断追问:到底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好汉?血性和理性的度应该如何把握?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的“忠”和“义”?……这样,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就能避免盲目崇拜,而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明辨是非、形成观点、提炼价值。
  儿童哲学阅读是指向儿童智慧生长的阅读,它将智慧的种子藏进阅读的土壤里,引导儿童在思考和交流中去发现、去养育、去分享、去呵护。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方法的积淀和能力的提升,儿童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到多元认知、深邃思考带给自己的快乐,他们的阅读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和表达能力也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如东县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读出声音来调动眼、耳、口、脑等多个器官的和谐合作,它可以促进识记生字、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体会含义、表情达意等学习目的的高效达成。如果把每一次朗读都比作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那么众多的珠子就会串联成一条美丽的珠链,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感悟主题,在读中培养语感
针对统编本教材,怎样才能实现精准理解和准确把握,如何才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的定位、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如何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等,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我结合统编本教材的使用,谈一谈自己对拼音教学的思考。  一、运用教材插图,让拼音知识学习更生动  统编本教材在拼音内容的编排方面,与课标的理念相吻合,更关注幼小衔接,而且在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精美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于学生来说,习作重在激发兴趣,虽然第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写话”,但真正开始写整篇文章还是从三年级开始。比较统编本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习作指导,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为例,通过与课标、学段、目标对话,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以便让学生真正赢在起步。  一、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备课。教师吃透了《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了名师的教学实录,还从网上下载了不少精典的教学设计,不是用心良苦了吗?问题就出在这里,《教师教学用书》也好,名师课堂实录也好,经典的教学设计也好,哪怕学得再像,仿得再真,那也只是他人的见解,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  所以,借鉴,永远只能是借鉴。没有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没有把握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伪阅读”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在阅读,实际上并没有融入文本,没有与文本进行真正密切的对话,阅读效果甚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呢?  一、在追问中真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惯性或者懒惰心理,经常会出现被动应答或者表面应答的现
选入统编本教材的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感受,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文眼处入手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凝练成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个词语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诚然,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的与语
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值得学生细细品析。于是,很多教师将较多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表达与交流,看似呈现出开放的课堂,但学生的动态生成缺乏统整,认知层次停滞不前。如何将经典文本中零散的信息进行统整,笔者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主题,让零散信息不断聚合  小说的核心主旨是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特点而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拥有怎样的识字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很大。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我们只有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逐步落实语言运用,才会为以后的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具
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简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成为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堪称上乘之作,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还描摹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受诗句中描摹的画面之美。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近对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