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Kindle Paperwhite开始支持中国亚马逊书城,并开始接受图书推送。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之前在美国亚马逊注册的账号在中国亚马逊上用不了,既然是同一个公司为何不能通用呢?
—Arthur
很多涉及到物品交易(实物/虚拟)的互联网公司确实会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账号隔离开来。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且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公司采取账号物理隔离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里列举几种比较具有普遍性的。
最重要的是每个国家的政策法规不一样。拿亚马逊的电子书举例,版权的获取、出版发行和销售至少需要考虑文化和互联网两方面的政策法规,说白了,就是中国还没开放到自由出版的地步,有些东西被认为“你不能看”。
为了避免引起麻烦,隔离市场是非常必要的。账号隔离能更好地实现市场隔离,即每个市场能卖的东西不一样,不同市场的消费者能获取的东西也不一样。给每个市场不同的通行证有利于对内容和销售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还有账号互通会造成一定的渠道管理紊乱。通用账号意味着统一标准—简单地举例说,就像收费政策,《华尔街日报》中文是免费的,全球英文版是收费的,自然账号就可以区隔了。
互联网虽然可以去除掉传统的层层代理商,但互联网公司内部还得靠分级或区域隔离的方式来营造更好的制度,至少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是在这么处理问题。
被中国市场诱惑的公司因而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Evernote国内国际不能通用就显得过于谨慎,包括刚进入中国时关闭分享功能、隔离中外账号避免踩地雷;还有讨好中国用户:在中国设置服务器以便储存中国的数据,并带来更稳定快捷的体验。
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国内外账号都不通用,至少Google没特地开辟一个中国账号出来。
当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同一个公司的服务国内外账号不互通就是给用户增加了麻烦,也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如果要想赢得更多用户,那些账号不互通的公司最好还是不要把责任推脱出去,账号背后的数据、产业数据的行为会各有特点,终究会自动作出区隔—采取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也就自然分开了。毕竟只应该有一个互联网。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陈思
微博互动专区
张颐武:《第一财经周刊》5月6日有关于高晓松、郭敬明和罗永浩的一篇解析,三人都有争议,但都是跨界工作有点影响的。共同特点:认真。有七个要素:1、好奇心;2、学习;3、知识管理,整合自己看到听到的;4、细节;5、把握需求。了解受众在哪里;6、善用时间;7、聪明。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总不会差。
RE:张教授看来是资深读者,还有做文摘的好习惯。
狞笑刀锋:第一财经是个有意思的媒体,最早他们说我们来做一个不一样的财经吧,然后有了@第一财经周刊,接着他们发现了一个卡车一般的漏洞,很容易办出了 @第一财经-好运MONEY ,现在他们还想切入生活时尚领域,然后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做本很ku的mook好了,简直是Ansoff Matrix的教科书案例。
RE:现在人们说话都分不出个褒贬。
Xernst:第一财经周刊,我又要抱怨了,10块钱一本财经杂志,选题越来越差,观点越来越诡异,广告越来越多,书评的质量直线下降。10块钱可以买一盒鲜奶,几本好看的电子书,下次再买砍手!!!Economic和Spiegel自己也能读,不必靠它的Summary,就算没杂志看也不买了!
RE:买鲜奶,亲也得当心点。
KYLE的微博:最新一期,矮胖矬集聚第一财经周刊,质量堪忧。
RE:那个矬,你是说哪个呢?
落蝶韵:时不时要看第一财经周刊来正一下我被天涯毁掉的三观!
RE:话虽这么说,但打赌你还是看天涯看得更多。
读者来信
主题甚多
尊敬的一财君,近来无恙?我现在正在学校图书馆戴着大度数眼镜对着你做筆记啊。先容我不成熟地吐槽一下我们学校作为刚升本不久的一所财经院校,所开课程中竟无老师提到过大数据、云计算、HR、PR、3C等财经新兴术语,完全是按部就班地依照以往银行学校的培训路子去教育学生,前几届毕业老大哥们,最好的只是在一个乡镇银行坐柜台,问老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讲得都好笼统。而且学校一直主抓物质文明建设,完全没有一种本科财经院校该有的学术氛围。
偶然中就遇到一财君了,可能是从小受家人在银行工作的影响,一直对财经这块比较感兴趣。于是乎,现在看你们的对话栏目,就像参加211学校的讲座一样;看专栏,就像听名师讲座一样;看全球栏目,就像参加国际经济论坛一样。一财几乎成为我的衣食父母了= =。我已经决定考研到国外,人生的梦想不应该被囚禁在这儿。
祝一财越办越好啊~
—冯山
RE:矮油,太客气了。一财君很没架子的,不用敬语噢。提前祝你梦想成真,有开阔人生。
求解答
一财兄,我是个学生,专业是生物科学(食品安全)方向。我所在的院校是一个以师范为主的二本院校,而且我们所学的专业也是学校新开设的,根本没有系统的老师和相关的专业实践……我们是被招收的第二届。我对其已经不抱希望了,个人比较喜欢服装搭配,希望将来有一个自己的服装店或者进一家服装公司。可是我对此一点都不了解,知道有服装搭配师这个行业,但是具体情况不了解,曾众里寻它千百度,但说法不一。请一财兄指点一二,多谢多谢。
—luhnny
RE:个人觉得不要过早被专门的“职业”束缚住。多看相关的东西(国外网站国内杂志),多逛街,多感受,自己去进货,开淘宝店,也可以的。比去某个公司做一份“搭配师”的工作有前途。 喜欢你们,说认真的
一财兄:
很喜欢你们的内容,但当粉丝,实在不够开心。很想加入你们的队伍,都想了快一年了。我早前就用这个邮箱号,向贵刊投了简历呢,但两个多月来,一直没有回复的音讯。
成为一财的记者,需要啥条件?一财兄,开个需求单吧,我好给自己再修修补补,做好加入的准备。当然,无论如何,你们可一定要越办越好喔。
—Janet
RE:简历是投到哪个邮箱了呢?这个邮箱里搜索不到哦。
吐槽与不满
本期的封面故事,报道了三个名人。
罗先生,你们特意选择了他。当报道中出现“罗自学UI设计比很多人以为的要早—大约在十年以前”,我就呵呵笑了。执着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报道他?没有锤子发布会,还会不会做这篇报道?去报道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坚持十年自学UI的励志故事?
郭先生,你们报道正面,忽略负面的信息。一个贩售精神安慰剂的花样少男竟比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更有报道价值?
还是说回罗先生。一个带着团队仅仅改了一个流行的开源操作系统UI的人,就被你们特别地关爱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知乎、虎嗅、Techweb那几天都对他关爱有加,除了他还是他。还没见过哪个媒体去寻找过真正的伟大产品。你们不会去关注北京中关村某个小得可怜的没拿到A轮投资的瘦小公司,哪怕他们有顛覆世界的产品。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时间做一场“原本计划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的演讲”,没钱去“国家会议中心”来一次“发布会”。
最后一句,这期的封面故事太逊了。这种一边倒的人物报道最好不要放在封面故事,因为里面没有多少商业内容。
—永远的新人
RE:能理解你的不喜欢。报道他们,我们有自己的理由。而中关村的小公司,没人喝彩看似不太公允,其实也挺正常。承担不红、不出名、坐冷板凳的命运,除了少数人,谁不是这样呢?
关于Android客户端
某日发现一财可以在Android客户端上看付费内容了,立马买了一个。结果安装完以后我哭了,浓郁的姜饼风格勾起了久远的回忆……
众所周知Android2.3就是个残次品,这种情况直到4.0才得到改变,谷歌还专门出了个官方设计指南http:// developer.android.com/design/index. html。一财作为注重设计的媒体不应该把一个看上去像三年前的、卡顿的软件提供给读者。下面提一些建议。
按照Android Design原则设计软件,我拿另外三个很有名的新闻阅读器跟你们对比一下:
这个是国产软件zacker(图略)
这是大名鼎鼎的flipboard(图略)
这是谷歌官方应用currents(图略)
这是你们的……(图略)
什么感觉?用三个字形容:丑!丑!丑!UI彻底得改了!
最好还能跟谷歌同步一下,不过国内这么干的人很少,这句话你就忽视 吧。
我感觉你们非常关注苹果,似乎对Android不够重视啊。以前iOS在流畅和应用质量上完爆安卓,但自Android4.0后这种情况真的改变了。我两个系统都用过,感觉手里的Nexus 4流畅度不亚于iPhone5,多任务切换直接按最右的虚拟键就可以,非常方便。
随着Android Design的应用越来越多(或者说holo风格),Android上的体验越来越好。可是国内大厂软件仍然是老样子,要么是2.3时代的,要么模仿iOS(比如微信、QQ、新浪微博),很少有holo风格的。倒是一些小开发者开发出一些很好的应用,比如新浪微博客户端四次元、fuubo等。也许你们可以就这个现象写一篇文章。
因为我本身就是学设计的,所以对这些要求比较高,绝不装不符合我要求的应用。可是一财我交了钱,不装不行,看着真难受。我希望能早点看到你们更新一版能看得下去的客户端。对了,别忘了发布到Google Play上。
—karamay
RE:谢谢你的苦口婆心。不管短期内它会不会有大的改观,先登出来励志一下吧。
—Arthur
很多涉及到物品交易(实物/虚拟)的互联网公司确实会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账号隔离开来。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且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公司采取账号物理隔离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里列举几种比较具有普遍性的。
最重要的是每个国家的政策法规不一样。拿亚马逊的电子书举例,版权的获取、出版发行和销售至少需要考虑文化和互联网两方面的政策法规,说白了,就是中国还没开放到自由出版的地步,有些东西被认为“你不能看”。
为了避免引起麻烦,隔离市场是非常必要的。账号隔离能更好地实现市场隔离,即每个市场能卖的东西不一样,不同市场的消费者能获取的东西也不一样。给每个市场不同的通行证有利于对内容和销售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还有账号互通会造成一定的渠道管理紊乱。通用账号意味着统一标准—简单地举例说,就像收费政策,《华尔街日报》中文是免费的,全球英文版是收费的,自然账号就可以区隔了。
互联网虽然可以去除掉传统的层层代理商,但互联网公司内部还得靠分级或区域隔离的方式来营造更好的制度,至少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是在这么处理问题。
被中国市场诱惑的公司因而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Evernote国内国际不能通用就显得过于谨慎,包括刚进入中国时关闭分享功能、隔离中外账号避免踩地雷;还有讨好中国用户:在中国设置服务器以便储存中国的数据,并带来更稳定快捷的体验。
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国内外账号都不通用,至少Google没特地开辟一个中国账号出来。
当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同一个公司的服务国内外账号不互通就是给用户增加了麻烦,也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如果要想赢得更多用户,那些账号不互通的公司最好还是不要把责任推脱出去,账号背后的数据、产业数据的行为会各有特点,终究会自动作出区隔—采取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也就自然分开了。毕竟只应该有一个互联网。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陈思
微博互动专区
张颐武:《第一财经周刊》5月6日有关于高晓松、郭敬明和罗永浩的一篇解析,三人都有争议,但都是跨界工作有点影响的。共同特点:认真。有七个要素:1、好奇心;2、学习;3、知识管理,整合自己看到听到的;4、细节;5、把握需求。了解受众在哪里;6、善用时间;7、聪明。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总不会差。
RE:张教授看来是资深读者,还有做文摘的好习惯。
狞笑刀锋:第一财经是个有意思的媒体,最早他们说我们来做一个不一样的财经吧,然后有了@第一财经周刊,接着他们发现了一个卡车一般的漏洞,很容易办出了 @第一财经-好运MONEY ,现在他们还想切入生活时尚领域,然后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做本很ku的mook好了,简直是Ansoff Matrix的教科书案例。
RE:现在人们说话都分不出个褒贬。
Xernst:第一财经周刊,我又要抱怨了,10块钱一本财经杂志,选题越来越差,观点越来越诡异,广告越来越多,书评的质量直线下降。10块钱可以买一盒鲜奶,几本好看的电子书,下次再买砍手!!!Economic和Spiegel自己也能读,不必靠它的Summary,就算没杂志看也不买了!
RE:买鲜奶,亲也得当心点。
KYLE的微博:最新一期,矮胖矬集聚第一财经周刊,质量堪忧。
RE:那个矬,你是说哪个呢?
落蝶韵:时不时要看第一财经周刊来正一下我被天涯毁掉的三观!
RE:话虽这么说,但打赌你还是看天涯看得更多。
读者来信
主题甚多
尊敬的一财君,近来无恙?我现在正在学校图书馆戴着大度数眼镜对着你做筆记啊。先容我不成熟地吐槽一下我们学校作为刚升本不久的一所财经院校,所开课程中竟无老师提到过大数据、云计算、HR、PR、3C等财经新兴术语,完全是按部就班地依照以往银行学校的培训路子去教育学生,前几届毕业老大哥们,最好的只是在一个乡镇银行坐柜台,问老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讲得都好笼统。而且学校一直主抓物质文明建设,完全没有一种本科财经院校该有的学术氛围。
偶然中就遇到一财君了,可能是从小受家人在银行工作的影响,一直对财经这块比较感兴趣。于是乎,现在看你们的对话栏目,就像参加211学校的讲座一样;看专栏,就像听名师讲座一样;看全球栏目,就像参加国际经济论坛一样。一财几乎成为我的衣食父母了= =。我已经决定考研到国外,人生的梦想不应该被囚禁在这儿。
祝一财越办越好啊~
—冯山
RE:矮油,太客气了。一财君很没架子的,不用敬语噢。提前祝你梦想成真,有开阔人生。
求解答
一财兄,我是个学生,专业是生物科学(食品安全)方向。我所在的院校是一个以师范为主的二本院校,而且我们所学的专业也是学校新开设的,根本没有系统的老师和相关的专业实践……我们是被招收的第二届。我对其已经不抱希望了,个人比较喜欢服装搭配,希望将来有一个自己的服装店或者进一家服装公司。可是我对此一点都不了解,知道有服装搭配师这个行业,但是具体情况不了解,曾众里寻它千百度,但说法不一。请一财兄指点一二,多谢多谢。
—luhnny
RE:个人觉得不要过早被专门的“职业”束缚住。多看相关的东西(国外网站国内杂志),多逛街,多感受,自己去进货,开淘宝店,也可以的。比去某个公司做一份“搭配师”的工作有前途。 喜欢你们,说认真的
一财兄:
很喜欢你们的内容,但当粉丝,实在不够开心。很想加入你们的队伍,都想了快一年了。我早前就用这个邮箱号,向贵刊投了简历呢,但两个多月来,一直没有回复的音讯。
成为一财的记者,需要啥条件?一财兄,开个需求单吧,我好给自己再修修补补,做好加入的准备。当然,无论如何,你们可一定要越办越好喔。
—Janet
RE:简历是投到哪个邮箱了呢?这个邮箱里搜索不到哦。
吐槽与不满
本期的封面故事,报道了三个名人。
罗先生,你们特意选择了他。当报道中出现“罗自学UI设计比很多人以为的要早—大约在十年以前”,我就呵呵笑了。执着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报道他?没有锤子发布会,还会不会做这篇报道?去报道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坚持十年自学UI的励志故事?
郭先生,你们报道正面,忽略负面的信息。一个贩售精神安慰剂的花样少男竟比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更有报道价值?
还是说回罗先生。一个带着团队仅仅改了一个流行的开源操作系统UI的人,就被你们特别地关爱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知乎、虎嗅、Techweb那几天都对他关爱有加,除了他还是他。还没见过哪个媒体去寻找过真正的伟大产品。你们不会去关注北京中关村某个小得可怜的没拿到A轮投资的瘦小公司,哪怕他们有顛覆世界的产品。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时间做一场“原本计划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的演讲”,没钱去“国家会议中心”来一次“发布会”。
最后一句,这期的封面故事太逊了。这种一边倒的人物报道最好不要放在封面故事,因为里面没有多少商业内容。
—永远的新人
RE:能理解你的不喜欢。报道他们,我们有自己的理由。而中关村的小公司,没人喝彩看似不太公允,其实也挺正常。承担不红、不出名、坐冷板凳的命运,除了少数人,谁不是这样呢?
关于Android客户端
某日发现一财可以在Android客户端上看付费内容了,立马买了一个。结果安装完以后我哭了,浓郁的姜饼风格勾起了久远的回忆……
众所周知Android2.3就是个残次品,这种情况直到4.0才得到改变,谷歌还专门出了个官方设计指南http:// developer.android.com/design/index. html。一财作为注重设计的媒体不应该把一个看上去像三年前的、卡顿的软件提供给读者。下面提一些建议。
按照Android Design原则设计软件,我拿另外三个很有名的新闻阅读器跟你们对比一下:
这个是国产软件zacker(图略)
这是大名鼎鼎的flipboard(图略)
这是谷歌官方应用currents(图略)
这是你们的……(图略)
什么感觉?用三个字形容:丑!丑!丑!UI彻底得改了!
最好还能跟谷歌同步一下,不过国内这么干的人很少,这句话你就忽视 吧。
我感觉你们非常关注苹果,似乎对Android不够重视啊。以前iOS在流畅和应用质量上完爆安卓,但自Android4.0后这种情况真的改变了。我两个系统都用过,感觉手里的Nexus 4流畅度不亚于iPhone5,多任务切换直接按最右的虚拟键就可以,非常方便。
随着Android Design的应用越来越多(或者说holo风格),Android上的体验越来越好。可是国内大厂软件仍然是老样子,要么是2.3时代的,要么模仿iOS(比如微信、QQ、新浪微博),很少有holo风格的。倒是一些小开发者开发出一些很好的应用,比如新浪微博客户端四次元、fuubo等。也许你们可以就这个现象写一篇文章。
因为我本身就是学设计的,所以对这些要求比较高,绝不装不符合我要求的应用。可是一财我交了钱,不装不行,看着真难受。我希望能早点看到你们更新一版能看得下去的客户端。对了,别忘了发布到Google Play上。
—karamay
RE:谢谢你的苦口婆心。不管短期内它会不会有大的改观,先登出来励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