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奏华章,真情就美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efe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以小见大,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事物的全貌,并能尺水兴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明代王锡爵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将带领读者品味归有光细节中的深情。
   一、动作传真情,语言显个性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希望他可以读书有成效,能光宗耀祖;但是她又不愿意让作者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寥寥数语,“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等动作,这几个细节便把祖母既盼望孙子争气,又关心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老祖母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心理,都跃然纸上。
   二、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回忆母亲、祖母时分别是“余泣”、“长号不自禁 ”,涕泪涟涟;而写妻子时无限悲凉之意写得非常含蓄,欲哭无泪,欲说还休。作者没有写如何思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看到树,自然想到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而今物犹在,人已亡。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情与树剧增。“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作者把真切的感情融入了景物,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三、轻墨淡彩,绘形诉心声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场景,或简笔勾勒,或精心描摹,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偃仰”,或躺或坐,悠然自得,自由惬意,写出了读书之乐。只有读书有所得,才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冥然兀坐”,不是枯坐,傻坐,而是静静考虑书中问题,希冀有更大收获。“万籁有声”比万籁俱寂更静,是有灵气的幽静,并非一片死寂。此时有声胜无声。再加上对三五之夜的细细描摹,这几个细节共同创设了一幅如此优雅、美好的画面。
   四、平淡叙述,细微显真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是从家庭破败开始的。鸡飞狗叫,篱笆墙乱筑,这个分裂的大家庭给人以凌乱、凄凉之感。封建大家庭中,门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显示家庭的地位和门楣,但作者的家却让鸡在厅中随意栖息,可看出没有人顾及这个家庭的脸面,这个细节写出了此家庭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景象。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但是篱笆毕竟还较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高又厚、又冷又硬,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蔽了,关系非常冷淡,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这对于一个8岁丧母,渴望人间温暖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悲哀啊!“墙往往而是”“往往”给人一种深不见底的感觉,举目四望,人们看到的只有墙。平淡叙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那连连的叹息声。
   写人记事,要靠细节奏出华章,真情成就美文。只有善于发现细节,感受细节,把细节当作珍珠一颗颗串起来珍藏的人,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归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没有写反映时代洪流的大故事,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日常生活的平淡小事,凡言琐语,却像杨柳风一样丝丝沁入人的心脾,又像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滋润我们的心灵。可它们是生活之树上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其实想想很多时候,写作到了高深之处,便是返璞归真之时,铅华洗尽,归于质朴,唯有细节真实,自然,纤尘不染。总之一句话:细微之处见真情,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也正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其他文献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人们对于分组教学的评价各说不一,一般认为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也有人认为,分组教学会给各类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往往使优等生在学习上骄傲自满,差等生自暴自弃。   诚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遭到质疑,而这一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教学,唯一的标准
期刊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诗歌深不可测,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是古诗,如果教师讲课时只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抓重点词句解析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在简单的朗读后再强加给学生诗歌所体现思想感情,把古诗分解得支离破碎,那么这种没有个性的阅读教学就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于是诗歌阅读教学出现了瓶颈。   因此,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势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代汉语的语言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异现象。比如“妹妹”变成了“美眉”,而“美眉”的含义远比“妹妹”丰富得多。   语言的这些变异现象,从宏观上说,可以看成是一个语言社区的变化,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语言社区中的语言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从微观上说,也可以看成
期刊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许多陈旧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已深入教师的心中。在这些年的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理念让我有许多的感触,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它不但和谐了师生关系,而且让我提升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它让我真正感悟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21世纪首先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视线
期刊
近几天来,我总是眉头紧锁,或许是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了,许多学生与我之间有了隔膜。平日里的嬉笑少了,竟似乎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与开学之初门庭若市的场面相比,如今显得实在冷清,我不禁掩卷沉思。   我感觉自己在处理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时未能做到心灵相通,未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导致学生对我有许多的意见。而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也未能与我及时沟通因而产生了隔阂。   是啊,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有丰富的知
期刊
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作文学困生写作水平低,如:不会感受生活,没有阅读量,懒惰、随便写写等。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意识地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1.要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
期刊
阅读理解实际上已占据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部分。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做起来都会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可按照如下步骤解题:   一、读材料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弄清文章的体裁。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在阅读顺序方面
期刊
在阅卷场里,作文试卷除标准卷集体评阅外,就是现在实行的网上阅卷也只有两个人在阅,虽减少了评分的误差,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阅卷老师的“眼光”决定着考生的作文价值,所以考场作文是为阅卷老师而写作。因此我们要根据阅卷老师的口味采取相应的对策,博得他的们赏识和青睐,那就只有自己的作文能“出新”“出彩”,他们才会慷慨地为你的作文打出高分。   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题
期刊
古语云:“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在阐释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部分地区语文教育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