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ki的知识协同建构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隐性知识难于显性化问题,以“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为例,运用Wiki技术构建了一个知识协同建构系统,将学生面临的软件开发问题及解决方法,利用Wiki的协同编著技术建构了软件开发知识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知识的外化和群体知识的分享。
  关键词:Wiki 知识建构 协作学习 软件工程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79-04
  
  一、引言
  
  随着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Wiki等社会性软件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长,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处理、传播知识的方式。简单地说,Wiki是一种基于协同创作(collaborative)的超文本系统,中文翻译为“维客”或“维基”。Wiki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将共同创作为手段,依靠群组成员随时修改、完善与更新主题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知识建构。
  Nonaka认为,知识的产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通过多次相互作用而定性开发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历经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的螺旋型过程。[1]M.Kang进一步指出知识的建构过程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实现,即个体知识建构(IKC)和协同知识建构(CKC)。[2]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Stahl提出了协同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对他人观点予以反馈、组织已有概念或想法,以形成新的见解,分析比较已有的观点,并提出对已有信息或概念的新解释,概括总结达成共同理解。[3]
  本文依据知识协同建构理论,针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利用Wiki软件工具开发了“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维客”(www.sxnu.edu.cn/wiki_zxx/index.php),用以改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协作学习的绩效,探讨使用Wiki进行知识协同建构的方法与措施。
  
  二、基于Wiki的知识协同建构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iki的知识协同建构系统,依据建构主义知识观,激励学习者利用Wiki环境进行协作、探究、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慧活动。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实现解决问题的知识积累与优化,构建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使学习者更容易找到相关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者知识内化的效率。在群体的知识建构中,Wiki利用协作工具和知识库来存储群体创建的知识成果。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课程介绍:提供关于课程概况和最新变化的介绍。
  (2)教学大纲: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课程性质、教学要求、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等。实践部分主要介绍实践课的教学要求、课时分配、实践内容等。
  (3)学习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学习内容以课时为单位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作为学生每课时的学习任务。
  (4)学习课程:将学习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教学辅导:教师对课程每章节的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常见问题等进行解释和指导。
  (6)作业作品:包括学生每节课后要完成的操作要求(作业)和单元学习后要完成的综合操作要求(作品)。
  (7)推荐教材:为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辅导资料。一部分由教师直接提供,另一部分通过指定参考书籍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去图书馆查阅,或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链接到互联网上阅读。
  (8)平台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设计作品等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图片文件、动画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程序源代码等。
  (9)相关链接:与《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相关的内容,如教育理论、Wiki技术等。
  (10)自我检测: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学习检测,包括笔试检测和操作检测两部分。
  (11)网络服务:包括系统公告、新闻动态、社群讨论区及搜索工具等。
  2.教学过程与方法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山西师大计算机系三年级学生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笔者承担该课程教学,教学中将“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维客”作为协作学习平台,将学习该课程的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能否准确地定义用户需求,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直接关系到软件系统开发的成败。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全面准确地掌握用户的需求,并用无二义性的工具严格地、形式地表达数据结构,是软件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的难点。由于软件开发涉及的因素较多,以个人的经验和精力无法独自完成,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全班学生按照协作小组组建机制,分成了13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例如,杨晓光、陈亮、马莉、林欣小组将“教材管理系统”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对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进行了划分:
  (1)善于与人交流的马莉同学去学校教材科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
  (2)杨晓光、陈亮同学在对学校目前使用的管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画出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
  (3)根据反馈的实际工作流程和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每个组员独立分析新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运行要求和将来可能出现的要求以确定系统的综合要求,并用分层DFD图来描述自己的分析结果。
  (4)杨晓光将每个人的DFD图分类汇总放在Wiki的相应位置,便于全组成员讨论和修改。大家分析了新系统与现行系统的逻辑区别之后,补充初期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建立起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5)林欣同学对以上工作进行复审,并将各层数据流程图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小组作品。
  使用Wiki的版本管理功能,可通过该小组绘制的一系列数据流程图(DFD)来研究学生如何基于Wiki平台进行协同的知识建构。在“作业作品”链接下的“教材购销管理系统”的页面上,点击“history”查看所有的历史编辑记录,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
  2006年10月17日,全体组员通过对实际工作流程和用户需求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系统可以划分为“销售教材”和“采购教材”两个子系统。并画出了“教材购销管理系统”的顶层数据流程图和系统第一层分解的数据流程图。如图3所示。
  
  接下来他们互换了分析结果,由对方来审查子系统数据流程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找出自己分析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家都能够充分了解新系统的完整结构,为下一步软件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
  通过互换分析,陈亮和林欣认为在销售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中只反映出对通过了“有效性审查”的书单的处理,而缺少对无效书单的处理描述。杨晓光和马莉经过深入分析认为,根据分解的数据守恒原则,采购子系统应为销售子系统中“补售教材”处理的“教材入库信息”数据提供数据来源。双方对数据流程图进行了修改,如图5所示。系统显示修改时间是2006年10月25日。
  
  从图6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编写Wiki条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建构(占75.6%),这与设计初衷一致。
  (2)你在编写Wiki条目的时候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本题对如何形成知识框架有帮助。从图8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与自己的问题相关、内容新颖、有助于课程学习的内容都有较大兴趣(占77.8%),说明学生在利用Wiki平台进行个人学习的同时形成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框架是可行的。另外,与课程学习成绩相关的选择仅占4.4%,这说明同学们参与的动机更多的是内在的兴趣。
  (4)通过使用Wiki完成协作学习的任务,你觉得Wiki的好处是什么?
  
  经过一学期的应用,学生对Wiki的认同感明显增强。他们利用系统提供的丰富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同时把个人作业和小组作品发布在Wiki平台上,全体成员共同关注和修改。Wiki对个体知识建构和群体协作知识建构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四、结束语
  
  Wiki的协同编辑技术决定了它在知识的协同建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优势不仅在于时间、空间上的灵活,而且它符合个体的认知习惯,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学习者首先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利用Wiki工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在Wiki协作平台上,与其他学习者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答疑和评价,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处于同样认知水准的同学之间通过同略有差异的观点的碰撞,各自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的解决将会引起每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的重新建构”。[4]
  另外,Wiki可以充分调动社群每个协作者的力量,对构建群体的知识库或者知识创新平台非常有效。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挑战性任务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在群组协作中,Wiki系统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将协作者的经验、方法与他人分享,激发大家的灵感,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群体工作中创造出新知识,由此达到知识协同建构的目的。?筅
  
  参考文献:
  [1]Ikujiro Nonaka,Ryoko Toyama and Noboru Konno.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 33(2000):5-34.
  [2]Myunghee Kang, Hoseung Paul Byu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Web-Base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uly-August 2001.
  [3]Stahl,G.(2003).Building Collaborative Knowing:Elements of a Social Theory of Learning. In J.-W.Strijbos,(Ed.),What we know about CSCL in higher education.53-85.Amsterdam, NL:Kluwer.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7).
其他文献
摘 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提高资源的重用性和通用性是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目前大量存在的PowerPoint课件,为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与重用的目的,提出了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必要性。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通过对PowerPoint课件进行实体建模;然后以CELTS标准为指导并建立资源描述框架,最后重点介绍了对PowerPoint课件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Pow
善于倾听的幼儿个性包容,善于与人交往和合作。可见,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需要,而且能为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原因,我将“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策略研究”作为我们中班组的微型课题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网络家园互动中,我向家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大人聊天时,孩子出现随意插话、抢话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大部分家长都说会及时制止,
在日常入班观察时,我们发现幼儿在区角游戏中冲突较多,但教师的介入方式及解决效果却总是不如人意。通常的解决方式有两种:或置若罔闻,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说一不二,行使教师权威。  在系统实施“冲突解决三步法”之后,我们请教师选择班级中一名平时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的A幼儿进行追踪观察,了解该方法实施后幼儿在冲突解决能力方面的变化。小班教师详细记录了A幼儿在区角游戏时使用冲突解决三步法解决冲突的过程。案例1 区
编 者 按  幼儿园的管理千头万绪,涉及的人、事、物庞杂琐碎,但又关系重大。同时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园不断涌现,越来越多新的管理干部上任,于是,如何处理保教工作中、家长工作中、后勤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成为新的园所、新的管理者面对的最大的挑战。然而,这些挑战、困难在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看来,却都不是“事”。为此,自2021年1期开始,我们会不定期推出“园长沙龙”,每次围绕一个问题,邀请几位管
摘 要:本文在分析BIOS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提出将网络身份认证模块嵌入到主板的BIOS中的方案, 实现机房管理中在BIOS下进行客户端的认证过程。做到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系统安全性, 有效解决计算机机房因不断增加而产生的管理难的问题。  关键词:BIOS 注册认证 机房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9-0075-03    随着计算机
教育乃国家发展之基本、民族振兴之源泉,助力国家教育,振我国风、壮我国威乃国人之责任。方正科技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始终关注教育行业的发展,尤其在十一五的初始阶段,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侧重让高教行业受益,方正科技也将攻坚力量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此番在高等教育行业的推广,方正将产品方案与各种研讨会、展会、发布会等活动并举,在教育行业市场堪称典范。  产品多级按需提供方案多元有求必应 
前几天,小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班级的绘本剧《长城》里需要用到的道具及其制作材料,在讨论到“狼烟”时,大家兴趣高涨,纷纷发言。有小朋友提议直接点柴,但被否决了,因为这样不安全;有小朋友说可以在烽火台里蹲一个人,拿一根木棍,在木棍上绑上黑塑料袋,然后这个人慢慢站起来晃动木棍,黑塑料袋飘起来就像“狼烟”了。  用黑塑料袋当“狼烟”,外观上是可以的,但一个塑料袋想轻松地飘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怎么改进呢?乐乐
劳动节组织孩子们参与劳动是很多幼儿园和老师们都会做的事,从成人的视角看,这是对幼儿社会性培养的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提到的要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指导建议,也会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但从小班孩子的视角来看,劳动和小班孩子的关系是什么呢?在劳动节参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劳动节来临之际,小班老师们尝试着转换视角,带孩子们度过了
侯老师:  您好!  从来信中可以看出,您是一个能静下心来观察幼儿并认真思考问题的老师。在信中,您谈到了教研活动中的困惑,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分析两名当事幼儿各自的心理,探讨“分享”这种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  对两名当事幼儿心理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为可可点赞,他虽然只有小班年龄,却已经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先后运用直接索要、交换、再次索要、直接拿取、讲道理……等多种办法试图从欢欢处获取红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Visual Foxpro软件来研制对Excel文件进行单选题、填充题自动批量阅卷应用程序的技术。该技术不仅解决了教师对大批量Excel试卷中单选题、填充题的阅卷和登分的繁琐问题,同时给读者自己开发其他应用程序提供了案例。  关键词:Excel 考试系统 自动阅卷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3-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