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元节俗考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o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元节是我国除清明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祭祖节日,其称呼根据地区及宗教各有不同。佛教称盂兰盆节,道教称中元节,民间一般称为“七月半”“鬼节”或“施孤”等。本文引用民俗学概念,统一为中元节。我国的中元节是儒教、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融合的产物。中元祭祖一般是指农历七月十四日前后,迎接去世的祖先亡灵,供奉瓜果菜肴,最后举行烧包等仪式送别祖先的活动。目前国内外民俗学对我国“中元”节俗的考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国东北地区。而有关湖南地区“中元”节俗的文献基本都是各地方县志中偶有零星记录,故本文将梳理各文献记载,考究湖南地区中元节俗的特点。
  【关键词】 湖南;中元节俗;考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50-0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湖南中元节俗的传承机制研究”(编号:18C0533)中间成果之一。
  一、中元节俗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春季和秋季必定要祭拜自然之神及祖先。到了春秋时代,四季的祭祀仪式得以形成,春季和秋季的祭祀便格外受到重视。《春秋繁露·四季》中记载道“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疏,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杓,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可见古代人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会准备季节性食材供奉。
  中元节正值四祭祀中的秋祭,恰逢农历七月。在古代,中元节也被称为“秋尝”“尝新”“荐新”。《礼记·月令》写道“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这个月将结束农收,皇帝在食用刚收获的食物之前要先在卧室或者庙宇祭奠一下祖先)。据《宋书·礼(四)》记载,魏晋时期的7月14日是“秋禊”。这一天,人们会到河边,驱走邪气,洁净身体。南北朝时期,7月15日是皇家庙祭的吉日。王室的祖庙祭祀与秋禊相结合,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后来,佛教和道教将该习俗作为宗教活动写入经书,传授给信徒,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唐初文学家欧阳询的《芸文类聚·卷四》中曾这样描述“中元”的来历:“三元者,元,本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薄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为上元,即天官为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关于三元说,早在东汉时代五斗米道所著的《三官手书》中就有了天、地、水三官说的记载。目前尚不明道教三元论的形成时间。但日本道学学者秋月观瑛曾指出,三元思想是在南北朝至隋朝时逐步形成的。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由此可推断当时道教的三元论已形成。唐代后,《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的“三元斋”中,曾这样写道: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中元节。《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了唐玄宗在开元22年(734年)曾向臣民下达“今后,每年1月、7月、10月三元前后,即13日至15日期間不得杀生”的命令。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文献,民间中元祭祖活动并非都邀请僧侣或道士超度。相反,除了有官位公职家庭外,很少会邀请僧侣和道士主持祭祀活动。换而言之,明清时期的民间普通民众的中元祭祖习俗是在传统“秋尝”活动上增加佛教道教思想而逐步形成的。
  二、文献资料中的湖南中元习俗
  有关湖南地区中元节俗记载的文献相对缺乏,有详细记录的主要是《怀化县志》和湖南嘉禾地区政府网页。
  根据湖南怀化《怀化县志》对中元节描述如下:阴历7月15日被称为中元节或者亡人节,烧包节,鬼节。阴历6月30日开始迎接“新亡人”(去世未满一年的亡灵)。7月7日送走新亡人的同时,迎接旧亡人,并于中元节当日送出。亡灵停留的数日,每天必须礼拜和供奉祭品。有钱人家还会设盂兰盆,请僧侣或道士前来诵经超度,慰藉亡灵。子孙后代将轮流倒酒礼拜。日暮时,将纸钱堆积于一处焚烧,送别祖先。另祖先停留期间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大声说话,不可以杀死飞入家中的蚊子和蝴蝶等。一般7月13日送新亡人的家庭比较多,焚烧纸钱、冥衣和灵屋等供亡灵享用。同时,也会在旁焚烧小堆纸钱供孤魂野鬼享用。该地区以前在15日也会为了孤魂野鬼,焚烧冥衣。
  刘道锋的论文《梅山民俗中的鬼节文化与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论文中也有详细记载怀化县梅山地区的中元习俗。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本地人多称之为“接公公奶奶”(公公奶奶为祖先亡灵的泛称)或“七月半”。“鬼节”祭祖一般由“接祖”“下饭”和“送祖”三部分构成。
  七月初十晚,家家户户到大路边烧纸钱,将已故祖先亡灵接回家。从七月初十开始,庄严肃穆的气氛开始笼罩整个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把堂屋打扫干净,神龛前点好香柱, 神龛上安置好先祖牌位,碗碟中备好酒肴果品连日供奉。下饭是指将祖先亡灵接回家中后,每餐都要供奉酒菜,本地人称之为“下饭”。
  “下饭”时,要将筷子平放在盛好饭的饭碗上,并且喊念祖先:“请您老人家呷饭。”同时焚烧纸钱,过了三五分钟,才能将筷子放下,并且喊念祖先:“请您老人家放下筷子。”此时,“下饭”仪式结束,全家人才可吃饭。最后一天“送祖”仪式十分隆重,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有烧包和做糯米粑。所谓“烧包”,是指燃点香烛、供奉祭品、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等一系列祭祀仪式。同时送祖先走时,还要准备一些糯米粑,说是给祖宗路上吃。
  民国时期,湖南嘉禾地区的中元节祭祖仪式非常盛大。7月半前日,各家各户在家门口烧纸钱,点香,准备祭品以迎接祖先。
  七月半当天,像过节一样准备各种肉类,十分热闹。下午5点左右,在祖先牌位前点上香炉和蜡烛,并烧掉用七色纸做的衣服、帽子、鞋子、金银纸币等。另外,在家门口也可以为已逝的亲戚和朋友烧纸钱。并且在村子入口也可以为孤魂野鬼烧纸钱。城内,从7月13日开始连续3天,每晚都有僧侣做法事,救济亡灵并祈祷丰收。据说戏剧等民间表演也会和法事一起开展。在湘南地区,7月14日祭祀祖先,7月15日祭祀孤魂野鬼。在家里或大门口烧钱给祖先,在交叉路口烧纸钱给孤魂野鬼。   综上所述,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在7月14日前后送别祖先。这与湖南南端相连的广西及与湖南西部相邻的四川的大部分地区时间相同。另这些地区也是在7月13日举行新亡人送别烧包仪式。而福建、广东和江西等部分地区的中元节主要是祭祀孤魂野鬼。所以很多地区也称中元节为“施孤节”。而湖南地区则以祭祀祖先为主。
  三、湖南中元节俗的流变
  从上述文献关于湖南中元节俗的记载可知:民国时期的湖南节俗和其他地区差异不大。中元节以家庭为主祭祀祖先,而清明节则多以宗族为单位进行扫墓等祭祀活动。据怀化县志记载,清明节前一天宗族祠堂开放,妇女打扫祠堂并做饭,家族的长老们聚集在祠堂里讨论宗族内部事情。妇女做的菜肴先供奉祖先之后再食用。这称为“清明会”。扫墓也是一族人敲锣打鼓前往,非常热闹。相比之下,中元节俗主要是以单个小家为单位,祭祖仪式参与者一般也不会超过三代。
  根据中国的传统,父母去世时,长子会继续祭祀祖先,因此他也将继承祖先牌位或遗像摆放的住宅。另外子女平等继承父母的土地,因此,子女们在各自分配的土地上盖建房屋,彼此互为邻居。如是中元节祭祖活动,如“接祖·送祖”仪式基本都是子女共同执行,而亡灵停留期间的“下饭”则是轮流准备菜肴供奉。
  湖南和沿海地区不同,从整体来看,城市化住宅并未如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促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民房逐渐被改建为高楼大厦,亲戚间的走动开始减少。而中元祭祖仪式也逐渐“核家族”化。
  如今,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已逐渐消失,互为邻里的亲族关系正在淡化。除了清明节扫墓之外,湖南地区的中元祭祖仪式已开始简化。随着家族制度从“宗族”变为“家庭”,祭祖的仪式也在“核家族”化。湖南株洲市区,现今每逢中元节前后,可看见很多中老年夫妇在湘江边烧纸钱祭祖。可见中元节俗的氛围正逐渐淡化。但通过当代湖南各地的中元祖先祭祀活动,可窥见民众内心深处尊老敬老之心与期盼祖先庇佑子孙之意。
  参考文献:
  [1]杨思民.论中元节的形成、发展及文化价值[J].贵州文史丛刊,1991(02):127-133.
  [2]傅功振,樊列武.浅析“中元节”及其现实意义[J].寻根,2008(02):39-41.
  [3]刘道锋.梅山民俗中的鬼节文化与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学报,2010(01):36-38.
  [4]萧放.亡灵信仰与中元节俗[J].文史知识,1998,(11).
  [5]雷晋福.嘉禾“中元节”[J].湖南文拾,2003(4).
  作者简介:曾琴,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民俗文化比较、日语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李白诗歌中存在着鲜被人关注的反映商人世界的作品,其因从小受家庭、胡汉文化和道侠精神的多重影响,在这些有关商人的诗歌里,李白或古题新作,代商妇作闺怨词商咏;或直接对商人经商表示同情;或通过商人经商现象展现唐朝商品经济和城市繁华;或通过胡商呈现包罗万象的大唐气象。这些诗歌既涵盖了李白的成长背景,也涵盖了其对商人的态度,还反映出唐代经济繁荣和水陆交通便利;既打破了固化的“士、农、工、商”的阶层
期刊
【摘要】 《秋兴八首》是杜甫创作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以苍凉的笔调绘出了浓丽的旧梦,杜甫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了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感情趋向于凄清哀怨。组诗的第二首充分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诗歌的矛盾美。  【关键词】 杜甫;《秋兴八首》;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28-02
期刊
【摘要】 《小翅膀》一书,在内容上延续了周晓枫成人文学作品感觉独特、思想深邃的特点,融入其“戏剧元素、诗歌语言、小说情境和随笔理性”等创作理念,形成该书多彩的形象、丰富的知识、戏剧化的故事情节、繁复质密而又如诗般晓畅的语言等风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关键词】 周晓枫;儿童文学作品;《小翅膀》;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徐渭因直接承学于浙中王门,兼收并蓄王畿、季本二人的学术思想,并融合个人经历、秉性形成其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风格与文学创作观念。其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创作观念与艺术风格也存在一定的暗合之处,并在交融与互动中深刻体现出对阳明心学的批判接受。  【关键词】 阳明心学;自然本色论;格物;禅机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
期刊
【摘要】 成长与中西方文化环境下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一生主要的小说创作都以中国为题材,她的作品呈现出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双重观照,本文结合其多元文化视角和写作手法,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和小说写作传统对于这位美国女作家的影响,同时分析西方价值观和西方小说写作传统在她作品中的体现,从而得出中西方文化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研究东西方文化价值对赛珍珠的影响有益于中西方
期刊
【摘要】 时间流逝之悲根植于人类的生命,面对“老”所引起的悲剧意识,苏轼的内心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过挣扎。他的悲剧意识不断产生而又消解,在二者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始终以消解为目的走向更开阔的境界。  【关键词】 时间意识;叹老;精神超越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32-02  人生有限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一
期刊
【摘要】 忏悔意识和青春激情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中都曾留下过或深或浅的印记,而唯有在巴金的艺术世界里保持得最为强韧、持久,这使人们不得不对作家的人格、他所处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进程做一番综合考察。  【关键词】 巴金;风貌;艺术;人格;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34-02  中国现代作家的中国式的忏悔
期刊
【摘要】 奥古斯特·威尔逊被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之后的美国第四大剧作家。《无线电高尔夫》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匹兹堡十部系列剧的完结。该剧获得了2007年纽约剧评界奖和托尼奖等多种奖项,主要围绕着城市更新运动中该为了非裔社区发展而拆迁历史遗迹还是该保护体现民族记忆的历史遗产展开,体现了保护非裔历史遗产和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从民权运动几十年来非裔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经验
期刊
【摘要】 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美国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警示人们要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以及忧患意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线索,选取分析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梳理归纳了美国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美国文学;不同时期;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
期刊
【摘要】 波斯纳说:“侦探小说可能艺术性地呈现一种超越法律的正义伦理,它还可能支持和延续当代普遍流行和影响深渊的激进主义。”法律与文学运动将文学作品和法律价值联系到一起,本文试图以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作为研究主题,探讨侦探文学表达的正义主题。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文学;正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