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做”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在观察、体验中,使生活经验生成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经验的土壤,将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第4册《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说钟面上有什么?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并能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三个指针在粗细、长短、转动快慢上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数和数之间有5个小格子;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的1分钟。这些生活经验都是,都是学生学会看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所必备的知识。在学生自主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时的变化,发现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讨论,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你能说说1小时有多长?能做哪些事?”有的学生说,我们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就是1小时;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都要做课间操,两天上操的时间加起来大约是1小时。在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时,学生说,“我绕着学校操场跑道跑两圈大约是1分钟”,“我做10道口算题用1分钟”……
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钟表、时与分的经验,在课堂上重新整合、改造,帮助学生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
二、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教材第6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手表和时钟的表面的大小。
2.出示一组宽相等,长略有差别的长方形,学生运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3.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在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无法判断其大小的时候,选择剪拼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4.出示两块绿地的平面图,教师运用课件启发学生用数网格的方法进行比较。
5.出示一组有封闭、无封闭或一个角的图形等,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可以比较面积大小。
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还明确了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才是确定的,才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回顾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将一个个个性化的活动片段串成一条理性思考的线索。“面积可以说长短吗?轻重吗?快慢呢?什么是面积呢?”引发学生将操作中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揭示出本课的概念。
许多数学问题都存在于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三、在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在猜想、推理、验证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鸡兔同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例题“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在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开放的实践活动空间。学生利用学习材料,通过画图、摆学具或者填表格的方式,进行探究。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展示。“说说你选择哪一种方法,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先请用摆学具和画图法的学生汇报,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思考过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发现,摆和画,都是用8个圆代表8个头,每个头下放两条腿,也就是说先假设8只都是鸡。这样用去了16条腿;再把剩下的10条腿在每个头下放两条,10里面有5个2,所以分别放在5个头下,这样就有5只兔子,其余的3只就是鸡了。在学生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出示算式。
还有的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不同思路展示出来,学生在深入的思考中,尝试对自己的假设做出正确的判断,适时的调整。在这样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和多样性,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方法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活动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总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教师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在“做”中获得的。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需要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在观察、体验中,使生活经验生成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经验的土壤,将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第4册《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说钟面上有什么?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并能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三个指针在粗细、长短、转动快慢上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数和数之间有5个小格子;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的1分钟。这些生活经验都是,都是学生学会看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所必备的知识。在学生自主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时的变化,发现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讨论,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你能说说1小时有多长?能做哪些事?”有的学生说,我们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就是1小时;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都要做课间操,两天上操的时间加起来大约是1小时。在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时,学生说,“我绕着学校操场跑道跑两圈大约是1分钟”,“我做10道口算题用1分钟”……
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钟表、时与分的经验,在课堂上重新整合、改造,帮助学生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
二、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教材第6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手表和时钟的表面的大小。
2.出示一组宽相等,长略有差别的长方形,学生运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3.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在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无法判断其大小的时候,选择剪拼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4.出示两块绿地的平面图,教师运用课件启发学生用数网格的方法进行比较。
5.出示一组有封闭、无封闭或一个角的图形等,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可以比较面积大小。
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还明确了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才是确定的,才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回顾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将一个个个性化的活动片段串成一条理性思考的线索。“面积可以说长短吗?轻重吗?快慢呢?什么是面积呢?”引发学生将操作中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揭示出本课的概念。
许多数学问题都存在于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三、在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在猜想、推理、验证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鸡兔同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例题“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在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开放的实践活动空间。学生利用学习材料,通过画图、摆学具或者填表格的方式,进行探究。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展示。“说说你选择哪一种方法,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先请用摆学具和画图法的学生汇报,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思考过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发现,摆和画,都是用8个圆代表8个头,每个头下放两条腿,也就是说先假设8只都是鸡。这样用去了16条腿;再把剩下的10条腿在每个头下放两条,10里面有5个2,所以分别放在5个头下,这样就有5只兔子,其余的3只就是鸡了。在学生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出示算式。
还有的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不同思路展示出来,学生在深入的思考中,尝试对自己的假设做出正确的判断,适时的调整。在这样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和多样性,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方法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活动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总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教师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在“做”中获得的。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需要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