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自沉浮”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1960年的11月初,我调来上海天马电影厂只有一个多星期,还没有下摄制组,每天就呆在助导场记组的办公室里看书。一天上午,一位身材修长、英俊而又显得十分儒雅的中年人踱进了办公室,我不觉眼睛一亮,他不就是我在银幕上见过多次的刘琼吗?
   他径直朝我走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被他看得低下头来,只听他问道:“你就是陈蝉的爱人?”
   我点点头,他又笑着说:“你找到一个好对象,她可是电影厂的五朵金花之一呀……”
   我没有答话,只觉得脸上有一点火辣辣的。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后来我玩味着这句“玩笑话”,这分明是要求我很好地努力,不要辜负大家——包括自己的老婆。
   他是我的岳父陈翼青的老同事、老朋友,自然长我一辈。从此,在我每次见到他时,总会叫他一声“阿叔”。后来,又在阿叔上面加了一个“老”字成了“老阿叔”。而他也往往回敬我一句“他妈的!”但这决不是骂人,也并无粗野的成分。在我听起来,这三个字中包含了“熟稔”、“亲切”与浓郁的情感,就像赵丹与我见面时,也喜欢用这三个字作开场白一样。
   2004年春节过后不久,上海影协在上海新城举行新春聚会,当我与陈蝉来到二楼一号放映厅外时,远远地看到他站在咖啡室内一张台子旁,嘴里正在品尝什么。我俩忙走过去与他打招呼,他却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嘴巴馋了,吃点冰激凌!”因为春节刚刚过去,我连忙给他拱手“拜晚年”,祝老阿叔“健康长寿、阖府安康!”心想,他今年已是90高龄(虚岁),但腰板还是那么挺,面色又那么好,还不时骑着自行车出去逛逛,活到100岁应该不成问题。却没有料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一年的4月28日,他与世长辞了!从此,就再也不能叫他一声“老阿叔”和听到他面带笑容,用极其亲昵的语调说一声“他妈的”了……
   得知他辞世的消息,我马上备了一只花篮,与陈蝉一起来到吴兴路他的寓所。
   小客厅已布置成灵堂,他的照片围上了黑纱,在亲切地凝视着我们。书法家张森写的“影自沉浮”四个字放在灵堂正中。这四个字是他的自我形容,概括了这位著名表演艺术家与电影导演的一生。我们在敬献了花篮后,向他的遗像鞠躬,然后听他的夫人狄梵说起他这次从生病到病情恶化的过程,不禁潸然泪下。
   与狄梵道别前,我们劝慰她要保重身体,然后又向他的遗像鞠躬致敬,我心里在说:“老阿叔,您老走好!”
   灵堂内除了张森写的“影自沉浮”外,还有他自书的“菊残犹有傲霜枝”。我曾听说,他在给一位观众回信说到自己的银幕生涯时,其中用了“影自沉浮”这句话,表明自己的心迹。而另一句话,则是与一位友人谈起他晚年创作生活时他回答这位友人的话。这两句话,都分明透露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坎坷与辛酸,也刻划了他性格中的坚定、执着、顽强的那一面。直到晚年,他仍然像傲霜的残菊,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贰
   “影自沉浮”,是有丰富的内涵,并掺杂着他的自豪。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两件大事,是他在银海中最为突出的沉浮。
   1934年,当他还在上海法学院读书时,这位原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平的大学生“投笔从影”,进入了联华影业公司,就在孙瑜导演的《大路》中担任角色。接着,又参加了《小天使》《迷途的羔羊》《自由天地》等影片的拍摄。由于他的表演为众多影坛人士认可,到1937年,他应震华电影社之邀,在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中担任主角,以此为始,他先后与当时著名的红星顾兰君、袁美云、王熙春、王人美、陈云尚、陈燕燕、秦怡、夏霞等人担任男女主角,拍摄了多部影片,其中《岳飞精忠报国》等,都是在抗日时期抒发爱国情怀,表露报国之志的作品。他已从为联华服务转而为很多电影制片公司服务;他塑造的不同角色,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他已成为上海滩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但就在他雄踞上海影坛,与舒适、梅熙、吕玉堃、严化、顾也鲁等人各领风骚的时候,他却退出了新华影业公司,原因是:他不愿与张善琨继续合作,拒绝参加媚日影片《万世流芳》和《春江遗恨》的拍摄。
   脱离电影界,当然是他生命中的一次“沉浮”,但却不是“沉沦”。他从一池浊水中浮上水面,走向彼岸,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剧艺社、天风剧社等话剧团体,主演了《长恨歌》《蔡松坡》《海国英雄——郑成功》等。他在饰演郑成功时,运用他洪亮的嗓音,以抑扬顿挫的台词处理,将这位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样一个艺术形象,自然引发了已沦为日寇控制的“租界”民众的“亡国之痛”,唤起他们的爱国良知。至于他对蔡锷将军的塑造,则让人们从这位中华民族精英的身上,感受到松坡将军的民族意识和过人的胆识,鼓舞着人们对日寇的抗争。
   暂时失去银幕的他得到了舞台,这是他在这次“沉浮”中得到的大收获。
  
  叁
   他的另一次“沉浮”,应该是在香港。那时,他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加入了“读书会”,读到了一些进步书刊。在新中国成立时,他欢欣鼓舞,与齐闻韶(解放后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等十位同志,在香港的山顶,用人体组成了五角星,来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还与进步文化人一起,去广州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歌颂新中国的文章,带头认购国内发行的爱国公债,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表明了坚定跟共产党的决心。
   所有这一切,都遭到港英当局的忌恨,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并于1952年初将他和齐闻韶等电影界爱国人士“驱逐”出境。刘琼被押上囚车时,手插在雨衣口袋里,那时的雨衣,是可以从并无袋底的斜插中,将手伸到西装口袋里的。那个口袋,藏着一份读书会人员的名单。这份名单一旦落入港英当局手中,会让读书会成员遭到与他同样的命运。于是,他借着雨衣掩盖,悄悄地将这份名单撕得粉碎……
   此时的刘琼,已经在香港电影界拥有一大批观众,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一切,他被迫放弃了,这是另一次“沉浮”吧。
   然而,从这时开始,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因为,他失去了一个小天地,却得到了一个大天地,得到了为几亿中国观众服务的良机。他回到上海后,组织上为了帮他解决经济上可能出现的困难,要发钱给他,他问,别人也有吗?人家告诉他,这是照顾你 的,其他人没有。他一听,立即表示自己不会拿这个钱,坚决拒绝了组织上的好意。
   他所说的“影自沉浮”,当然也包括了他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但和他对待一生中那些“沉浮”一样,他是那么从容淡定。当我也被造反派“揪”了出来,在“牛棚”里和他相遇时,他对我说:“干嘛愁眉苦脸?他们能把你整出什么名堂来吗?”让我心头感到分外温暖。他拉过大板车,也曾拿起铁锹挖河,还担任过“羊倌”,但我从未见到他拉长了脸在干活,而是显得十分潇洒。
   他一生中拍过近七十部影片,从五十年代开始,又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导演工作上。粉碎“四人幫”以后,他在获得新生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担任了第四创作室的主任,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担负起艺术行政领导的工作。
   从导演《两个小足球队》开始,他迷上了这个“新行当”,不过论新也不新,他说:“在水银灯下‘混’了这么长时间,看到了人家是怎么导的,如果叫不出‘开麦啦’,那就是个大笨蛋了。”其实,他说的并不全对,因为,光看不悟那是成不了导演的。他的成功其实全靠他的悟性。果然,在他导演的第四部戏《乔老爷上轿》中,就把他的导演才能显示出来,给全国观众贡献了一部十分出彩的好影片。接着,他又成功地导演了第六部影片《51号兵站》,“小老大”因此而闻名全国。
   他导演的《阿诗玛》,无疑是一部音乐片中的经典。他曾这样表述他的创作意图——
   “这么一部抒情之作,在搬上银幕的时候,如果要做到行云流水般的情景交融,能不能不让对白去干扰这种艺术气氛,将所有对话删去,以达到一气呵成的那种境界呢?”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作曲葛炎,又跟这位作曲家讨论了好多次,终于形成了用音乐替代对话的设想,全片除了两处有三个字的对白外,没有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从而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开创了音乐舞蹈片新的表现形式。在这部影片问世后,有人称赞《阿诗玛》是一首格调清新的长诗,给人以“情的感染、景的享受、美的熏陶”!
   他在导演《李慧娘》时,已担负着第四创作集体主任一职。一次,我去创作室找人,恰巧碰到了他。这时,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他当然忙得不可开交,已经六十大几的人了,我不免担心他的身体,便说了一句:“这么忙,可要注意身体呦!”他瞪了我一眼:“怎么啦,领导关心起我这个老头儿啦!”当时,我已调到厂部担任厂长助理,这分明是对我的调侃,我便反讥道:“狗咬吕洞宾……”他也不示弱:“别忘了,我还是古花篮球队的主力哩!小看人……”
   我已看过《李慧娘》的剧本和剧组的总排,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但又是一部鬼戏,便试探地问他:“这是一部鬼戏,能不能拍得像《阿诗玛》那么美呢?”
   他显得十分认真地说:“你是看过总排的,胡艺风饰演的李慧娘,用她的唱腔、她的身段、她的舞姿,将一个可爱、美丽并且极其倔强的冤魂,描绘得细致而生动。我会充分运用镜头的长、短、远、近;推、拉、摇、移,来表现她的舞蹈动作中特别美的部分。这个艺术形象,会给予观众以特殊的美感。鬼戏又怎么啦?!”
   记得在审查“双片”(即一条经过剪辑的、纪录了全部影像的胶片,一条录有全部音乐、唱腔、对话的磁片。如审查人提出修改意见,摄制组可以采用重拍、补拍、修剪等方法加以弥补。直到审查通过后,才经过混合录音,将双片以及其它音响元素合成于一条完成片)的时候,小放映间内所有的人,都被这部影片的艺术成就震慑住了。坐在第一排的厂长徐桑楚,对陪坐在一旁的刘琼一会儿说:“这个镜头用得好!”一会儿又说:“这一组镜头,把人物的内在情绪烘托出来了。”……当银幕上全片放映完毕、场灯亮起时,徐桑楚拉着刘琼的手,说了句:“好戏!”大家也纷纷向刘琼道喜。
   审查下来,大家的意见不多,只要小动几处就可进入混录,于是双片就这么顺利通过了,这在上影还是少有的。但此时的刘琼,并没有显露出特别的表情,还是如往常一样地平静和淡定。
  
  肆
   在我率上海明星艺术团访问新加坡时,他也是艺术团的台柱之一。在组团的过程中,他特地到电影局来找我并对我流露出他不太想再去新加坡的想法,我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揭下头上的帽子,指指自己的头,我明白了。
   他在前一阵,患上了俗称“鬼剃头”的毛病,头上有几处头发全部脱落,露出了光光的头皮,虽经诊治,但未恢复原貌,担心去新加坡时还未痊愈。
   他是位很注意自己仪表的人,对于出国就格外讲究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形象而有损国家形象呀!更何况,他已去过新加坡,结识了一些人,过去给人家美好的印象如果因此而受到损害,何苦呢!
   我劝他放宽心,以积极的态度加紧治疗。离出发还有个把多月哩,应该可以康复的。他这才改变了态度。果然,经过华东医院专家们的努力,他的头发很快生了出来,顾虑完全打消了。
   仪表,也牵涉到服装。多少年来,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穿着都十分“挺括”,就连进了“牛棚”,着装也异常整洁。出国,当然就格外注意衣着了。
   他拿了一件西服上衣来找我,说:“你最近刚去过美国,这种不开叉的是否又可以穿了?”我在美国发现,不开叉的又流行起来了,便如实地告诉了他。他乐哈哈地说:“这套衣服可以穿,就不必花钱重做了。”这个细节告诉我,在注意仪表的同时,他还挺注意节约呢。
   这位“老阿叔”,在新加坡二十多天中,对我的工作十分支持。谢晋提出,请几位老艺术家各主持一台演出,当我将这个想法征求他意见时,他不假思索地应允了。那一天,他穿着一套浅灰色的西服上场了。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他那一头银发与银灰色的着装相互辉映,浑然一体;他挺立的身姿与音韵铿锵的串连词迸发出“不老松”般的活力,全场观众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这位中国大牌明星。事后,谢晋对我说:他真是“宝刀不老”,他与舒适一样,称得上“雄风犹在”!
   到新加坡没几天,有位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因为没有担任团的领导工作,主人在安排时,便没有让他与具有同等艺术造诣和名气的艺术家一同坐在主桌,这当然使他感到不快,并萌生了提前离团的想法。我得知这一信息后,心想刘琼与他共事多年,让这位“老阿叔”去做工作肯定比我出面要有效得多。当我与刘琼说明这个情况后,他一口应承下来,没有费多大劲就解开了这位艺术家的心结,并愉快地在舞台上将自己准备的、也是新加坡观众特别欢迎的节目奉献给热情的新加坡人。事后,我对刘琼说:“老阿叔,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他当然也按惯例回敬我一句“他妈的!”
   尽管我们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但在回国的总结會上,他却“辣辣交”地对这次出访提了十分尖锐的意见,真的是“一点面子也不给”了。这些意见都是针对团领导的,当然主要是针对我的。这表明“老阿叔”把我当做“自家人”,虽然乍听有点“刺耳”,但仔细一想,这些话是拿金子也买不到的真心话,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好处,心里反而有暖洋洋的感觉了。
  “老阿叔”艺德、人品都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与生命力,这也是他的身影仍不时浮现在我眼前的原因!我真希望再叫他一声“老阿叔”,再听到一句“他妈的!”
其他文献
在那时,我们都知道黄永生。这个人的声音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毯子身上盖一盖……”这样的声音是在灶披间里,厢房里,前楼、客堂、亭子间……互相窜着;黄永生的声音是具有穿透力的。现在我看着黄永生的照片,对“台上台下师徒情深”的画面除了赞叹,似乎没有更多话想说,倒是嘴里情不自禁地这样来上一句:“毯子身上盖一盖。”前后不搭,但真的是链接了城市生活的两个时代。  一个人的声音,成为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集体记
期刊
文革以后,上影厂的人叫刘琼“老爷叔”,既是尊敬又透着亲热,可见他人缘之好。   老爷叔和我们这班“小爷叔”瞎缠时,会讲上海话,他的上海话里带点苏州口音,交关好听。卅年代过来的上海老派男人,讲起上海话来那个腔调,今天没多少人会得讲了。   有一天,大家瞎聊文革当中“吃生活”(挨打)的事情,就讲“老爷叔”平常会做人,在厂里没“吃生活”。他就讲,文革当中厂里的确没人打过他,不过还是吃着一记生活,就一
期刊
记得四年前曾写过一篇《陈坤为什么不出轨》的文章,说的是陈坤在《画皮》中扮演的都尉王生,面对绝色女子小唯(周迅饰)的爱慕与色诱,左右为难、上下纠结,不过最后还是守住底线,保住了与妻子佩蓉(赵薇饰)的婚姻。依我的分析,陈坤之所以咬紧牙关,不敢贸然出轨与化作美女的狐狸精小唯苟合,完全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庞勇(甄子丹饰)的存在。深爱赵薇的甄子丹,在陈坤与赵薇结合后,痛苦万分地选择了离开,只是仍无时不刻地关心着
期刊
前不久记者来采访,我告诉她,我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她一脸惊讶:“北京有电影学院,上海也有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人才的学校吗?”别说年轻的记者,我想也许中年的记者也不知道这所学校。这次谈话让我深深地怀念起我的母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     培养人才的高地   上海电影学校诞生于1959年9月,到1963年9月就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很短,仅五年。学生少,仅两届毕业生,共270人,但有六个专
期刊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
期刊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不夜城》、《傲蕾·一兰》……一生执导了近50部电影的著名导演汤晓丹,2012年1月21日晚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一个享誉中外的电影大导演,生前却再三叮嘱家人丧事从简,其淡泊明志、君子风范令同事和后辈们崇敬。  1月30日下午,在缓缓奏响的贝多芬交响曲中,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华东医院举行。汤晓丹生前导演的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大幅
期刊
《开天辟地》等56部文艺作品获奖   2012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暨2011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典礼日前在锦江小礼堂举行。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女高音歌唱家高芝兰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尚长荣、王丽萍、黄豆豆等16位艺术家荣获“上海文艺家荣誉奖”,茅善玉、陈苗等5位艺术家荣获“2011年度优秀文艺工作者奖”。另外,共有56部文艺作品获得上海文艺创作精品、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及上海文
期刊
父亲丁景唐对我说:“凡是你想要得到的文化界前辈的人或事,于伶伯伯都知道。”“是吗?”我有点半信半疑,可是过不久,父亲的话就得到验证。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写叶灵凤小传,去找于伶伯伯,我一说叶灵凤的名字,他即脱口而出,“噢,就是那个中期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一句话,把叶灵凤的特点指出来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正在研究关露的生平和作品,跑到于伶伯伯家,果然他与关露很熟,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他
期刊
九十初度的徐开垒先生辞世而去,“荧荧楼”里的温暖谈话,老人清癯智慧的亲切形象则永在我心里。  “荧荧楼”是徐先生书房的名字,朝南向阳,一排书橱里装满了书,长沙发和单人沙发相对,坐着与对面的老人说话,觉得距离很近,心也靠得很近。有时候他也会坐到我的身边来,从边上橱屉里捧出几本相册,依次翻开,一一指着照片中人,述说拍照时的简单故事。与他合影的朋友,有的是文坛前辈,有的是同辈或小辈文友。记忆中,除了京沪
期刊
2011年度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重大创作成果奖励揭晓  为了鼓励上海摄影家积极创作,努力实现“推新人、出新作”的战略目标,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在2010年创设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年度)重大创作成果奖励”。奖励分设不同奖金,根据每年实际情况,对获得重大创作成果的上海市摄影家进行奖励。最高奖项4万元,最低1万元,相关赛事包括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新闻摄影年赛、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