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电影人才的高地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记者来采访,我告诉她,我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她一脸惊讶:“北京有电影学院,上海也有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人才的学校吗?”别说年轻的记者,我想也许中年的记者也不知道这所学校。这次谈话让我深深地怀念起我的母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
  
  培养人才的高地
   上海电影学校诞生于1959年9月,到1963年9月就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很短,仅五年。学生少,仅两届毕业生,共270人,但有六个专业:电影文学系、导演系、演员戏、摄影系、美工戏、电影动画系,涵盖了电影生产的主要创作人员的培养,堪称世界影坛的袖珍高等艺术院校。
   学校虽然早在1963年就消失了,可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这个名字几十年来会经常出现于报刊、电视等媒体报导之中,原因是这二百多个学生在近五十年间成为中国电影界及其他文艺单位的栋梁之才、中坚力量。创作拍摄的许多影片荣获国内外重大奖项,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所以一到采访这些获奖者,同学们都会骄傲地提到自己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怀念母校的培养。这些年媒体做名人采访,如央视的“电影人物”、各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录等,都会涉及我们的同学,因此母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常常会出现于传媒的报导之中。
   掐指算算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名人还真不少:编剧有孟森辉、杨时文、陆寿钧、斯名三、潘学国、孙雄飞、石勇……电影导演有宋崇、于本正、李歇浦、石晓华、鲍芝芳、吴培民、徐伟杰、徐继宏、沙洁……摄影有夏力行、瞿家振、朱永德、应福康、张远明、罗拯生……美工有娄中国、秦柏松、叶红雄、叶景明……演员有达式常、朱曼芳、黄达亮、吴文伦、朱玉雯、徐阜、张雪邨……还有一批在话剧团的演员:如姚锡娟、杜熊文、韩韬、孙满意、曹大年……
   在上海美术片厂有常光希、周克勤、李世均、唐益楚……
   在上海科教片厂有夏振亚、赵上元、张崇基、单子恩……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有杨成纯、孙渝烽、严崇德、伍经纬……
   总之,在上海电影系统,电影专科学校的学生成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每年全国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颁奖会都会变成同学们聚会的地方。当然,由于时间流逝,很多卓有贡献的老同学名字可能未被提及,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在此敬请谅解,我的本意是通过本文感恩母校。
   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同学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回顾这一生的奋斗都感叹离不开母校恩师们的培养和教导,这个袖珍学校成为一个培养电影人才的高地。
  
  电影学校的优势
   那么这所仅仅办了五年的艺术学校有什么地方可以称道、借鉴呢?我以为有很多地方值得目前的艺术院校借鉴。
   首先办学的宗旨很明确。当时建校方针和任务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海是我国电影制片的主要基地之一,根据需要在今后也必将担负全国影片的一定产量和多种影片的创作要求……因此,及早补充、培养干部,是适应今后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因此设计了六个专业,极大地满足电影生产主创人员的后继有人,为当时的电影生产培养了一批急需补充的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很快都担当了电影生产的骨干,成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上海电影生产发展的生力军,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有一支德高望重的专业教师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来自电影生产第一线,有延安鲁艺文工团的老革命,有在上海三十年代就从事电影创业的老艺术家,教师的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他们既有理论水平,更有丰富的实践工作能力。
   校长张骏祥,副校长王力、赵明都是老革命老艺术家,他们教导我们要终身为中国电影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电影事业而献身。
   让我们看看教师队伍的名单:电影文学系有鲁思、张且耘、杨海,导演系有黄祖模、天然、颜碧丽,表演系教师有布加里、凌之浩、孙铮、梁明、傅惠珍、张庆芬,摄影系有冯四知、罗及之、李崇峻,美工戏有卢景光、魏铁铮、董雷,动画戏有张松林、杭执行、吕晋。
   还有一批特邀教师均是中国电影界方方面面的名人大家:瞿白音、陈西禾、石方禹、李天济、沈浮、孙瑜、郑君里、桑弧、谢晋、徐韬、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孙道临、刘琼、黄绍芬、吴蔚云、罗从周、许琦、韩尚义、丁辰、颜文樑、特伟、王云阶、黄准、陈传熙……他们的授课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亲身经历的成功失败经验之谈。他们毫无保留,把一颗火热的心倾注于我们这些后辈身上,让我们为中国电影勇攀高峰。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学校教学和电影生产密切相结合,上海电影故事片厂、科教片厂、美术片厂都是学生实践的基地。表演系的学生经常去部队、工厂、农村演出。我们表二学生1961年去东海舰队慰问演出长达三个月,几乎跑遍了东海前哨的所有岛屿。学校毕业班联合拍攝电影短片,表一的“养猪姑娘”,表二的“姐妹俩”,各专业的学生导演、摄影、美工、表演一块儿参加组成一个摄制组,各系教师指导,这种实践活动收获颇大,当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很快适应电影生产。
   第四,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招生开始就严格把关。我是在杭州报考表演系的,当时五位专业老师参加主考。合格的学生进校一年后,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不合格的学生进行甄别,我们表演系就劝退了两名学生。毕业生分配到电影厂工作后还根据各人的能力作工作调动,实行人才合理使用。
   我们第二届学生进校后的第一课就是建校劳动,培养我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学校的校纪校规体现在我们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好处。
   第五,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最大的努力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学校的行政管理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总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安排,毕业班的实践活动都能顺利地在电影厂进行。表演系毕业公演得到电影厂服装、道具、灯光的全力支持,学校行政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学生的生活管理,如食堂、浴室、宿舍、图书馆活动场所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三年的学校生活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哈密路1330号母校的校址永驻我们心中。
  
  上海艺校要整合
   我退休后,1999年7月也应邀为“上海东海学院”组建了表演系专业,六年中送走了四届108名毕业生。后来我也应邀去过上海多所大学艺术系上过课。我深感目前艺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大。很多大学都办艺术系,但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上也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教师队伍也不整齐,绝大多数的老师是兼课老师,形不成一支有素质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而且现在办艺术系也太滥太乏,完全在浪费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的青春。
  多年来,我曾以提案形式向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建议:上海除了“上海戏剧学院”,可以办一所综合电影、电视、节目主持的艺术院校,完全没有必要让一些文科大学、理工大学如复旦、同济、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师大都去办艺术系,应该把所有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办一所如五十年前的“电影专科学校”,培养电影、电视人才的高地。特别是艺术院校不在多而在于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上海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他文献
微博上突然亮出一支蜡烛,说程乃珊去世,不由得心头一惊。  其实我同程乃珊不熟,非但不熟,简直是陌生,除了偶尔在报纸上看到这位海派女作家的名字,就是断断续续的一些身世传闻,上海老克勒的孙女,在香港和上海两地走,她有她特别的世界观,她的蓝血论……当然,我也知道她的晚年过得很幸福,“夏天是读书的好季节,斟上一杯柠檬水,放上一盘我喜欢的查理林的英语怀旧金曲CD,边上伴着连体婴儿般的老伴,互相唠叨一番,争辩
期刊
民主与法治时报刊文说,历史上,德国也是有“上访”的。在联邦德国成立之初,老百姓有问题或遇到麻烦首先也想到找政府。只不过德国没有专门的信访机构,所以民众会根据不同情况找不同的政府部门。抗议方式是到政府门前游行示威、举牌子表达述求或写信反映问题,抱怨信如雪片般飞向政府各个部门。  德国政府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思路是首先削弱政府的权力,从而让人民逐渐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有限。例如,德国联邦政府把社会、经济、教
期刊
上海是现代中国摄影术的故乡。上海开埠后不久,西洋照相术就开始传入中国,上海是这一技术传入的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从那时起,差不多每一段上海的历史,都有大量的影像记录。《1980:上海祭忆》摄影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上海记忆的面相。  “上海祭忆”,这个名称意味深长。对于上海来说,1980年代是一段尴尬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上海,依然在岁月的沉睡中延续着昔日的旧梦。跟六七十年代相比,除了更加拥挤之外,并无太大变
期刊
日前,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洁非及马季、宁肯、李洱、赵利民等施耐庵文学奖评审委员和提名委员代表参加会议。在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介绍,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提名工作已于4月中旬开始,首轮推荐于5月20日前推荐结束,6月上旬组委
期刊
由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生态艺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3上海中华砚文化暨书画艺术展览会”近日在上海开幕。此次展览的主题是“传承、创新”,继承传统,创新未来,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引路搭桥。此次展览展出包括《砚台春秋》《众砚争辉》《现代名人砚》《当代精品砚》《中华飞天第一砚》《海派砚雕》《上海地区
期刊
滑稽戏来源于哪里?滑稽戏与独角戏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上海滑稽戏的基本语言、特色是什么?……多年来,因为缺乏理论研究,上海滑稽的面貌一直模糊不清,即便是从业者对滑稽的“祖宗”都不甚了解。让人欣慰的是,如今种种疑惑可在《海上滑稽春秋》丛书中寻到答案。2012年8月面世的《海上滑稽春秋》丛书由上海滑稽剧团、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联合编制,共分为4部,分别是《远去的上海市声》《上海滑稽前世今生》《上海滑稽三大
期刊
2012年7月3日至4日,上海又迎来一件盛事、喜事: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来自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曲艺、民间文艺、杂技、电视、文学翻译等专业艺术领域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及区县文联代表约700人济济一堂,共商文艺发展大计,共襄文艺繁荣盛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出席并讲话,上
期刊
在那时,我们都知道黄永生。这个人的声音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毯子身上盖一盖……”这样的声音是在灶披间里,厢房里,前楼、客堂、亭子间……互相窜着;黄永生的声音是具有穿透力的。现在我看着黄永生的照片,对“台上台下师徒情深”的画面除了赞叹,似乎没有更多话想说,倒是嘴里情不自禁地这样来上一句:“毯子身上盖一盖。”前后不搭,但真的是链接了城市生活的两个时代。  一个人的声音,成为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集体记
期刊
文革以后,上影厂的人叫刘琼“老爷叔”,既是尊敬又透着亲热,可见他人缘之好。   老爷叔和我们这班“小爷叔”瞎缠时,会讲上海话,他的上海话里带点苏州口音,交关好听。卅年代过来的上海老派男人,讲起上海话来那个腔调,今天没多少人会得讲了。   有一天,大家瞎聊文革当中“吃生活”(挨打)的事情,就讲“老爷叔”平常会做人,在厂里没“吃生活”。他就讲,文革当中厂里的确没人打过他,不过还是吃着一记生活,就一
期刊
记得四年前曾写过一篇《陈坤为什么不出轨》的文章,说的是陈坤在《画皮》中扮演的都尉王生,面对绝色女子小唯(周迅饰)的爱慕与色诱,左右为难、上下纠结,不过最后还是守住底线,保住了与妻子佩蓉(赵薇饰)的婚姻。依我的分析,陈坤之所以咬紧牙关,不敢贸然出轨与化作美女的狐狸精小唯苟合,完全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庞勇(甄子丹饰)的存在。深爱赵薇的甄子丹,在陈坤与赵薇结合后,痛苦万分地选择了离开,只是仍无时不刻地关心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