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视频资源 改进复习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了新课标。科学实验和心理学知识也告诉我们,视觉影像比文字语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能够充分调动并活跃学生的视觉感官,给学生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利用历史影视资源中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和本质。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比较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影视这种动态的历史课程资源被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新课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利用优秀历史影视作品辅助历史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盘活历史课堂教学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课教学倒是不多见。最近在一次历史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观摩中,笔者听了一节《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课,该课就利用视频材料对甘地和孙中山两个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复习。下面笔者就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教学现场片段
  教师展示甘地和孙中山的头像,进行年龄对比。要求学生阅读《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导语,同时思考问题,对专题进行总体分析。
  教师播放《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视片段(播放时间为6分15秒)。
  学生观看片段,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食盐进军》的影视片段两段(播放时间为6分5秒)。
  学生观看片段,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的影视片段(播放时间为3分22秒)。
  学生观看片段,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走向共和》影视片段(播放时间为5分40秒)。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二、 精彩之处
  (一) 选择经典的影视片段
  本课教学共选择了4个视频镜头,分别是电影《甘地》中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食盐进军的视频镜头,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片段以及孙中山的一段民国六年以来的独白镜头。授课教师精选这4段视频镜头,目的是利用视频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可以说选得非常精致贴切。如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有关片段中,焚烧英货反映了“不合作”,在《食盐进军》的片段中,大批印度人赤手空拳地在英国士兵的暴力下成片倒下,这样的场景再现充分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无需教师再用语言进行说明。武昌起义的片段中集中展现了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被迫与无奈,体现了旧官僚混进了革命的队伍,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孙中山那段长达近6分钟的演讲,囊括了1912年到1918年中国的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耐人寻味。
  (二) 利用有效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中甘地有一段演讲,授课教师抓住演讲内容中“peace,no violence,no cooperation”这几个词设计问题:有位政治家在领导一场政治运动时说,这场运动的宗旨是“peace,no violence,no cooperation”,该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
  在看了孙中山的演讲后,授课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一】视频中,孙中山先生满怀悲痛地表达了民国六年来对哪些历史事件的不满?①刺杀宋教仁案;②袁世凯称帝;③张勋复辟;④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问题二】民国六年来,为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哪些运动?①二次革命;②护国运动;③护法运动;④新文化运动。
  【问题三】孙中山希望民众享有的直接民权是什么?①行政权;②立法权;③司法权;④考试权;⑤弹劾权。
  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就能很直观地解决。由此可见,授课教师选择的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为他的教学服务的。
  (三) 挖掘深刻的视频内涵
  影视是动态的,观看影视学生获得的是直观而感性的场景,如何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引诱。”案例中,教师因势利导地抓取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一个镜头——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进而设计问题: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这把盐被拍卖到多少卢比?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谁成就了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甘地还是历史?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通过问题分析,学生得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肯定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课教师利用这一直观的镜头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发展到理性。
  (四) 事件之间联系密切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案例中,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历史事件与大历史背景的联系,以及同一时期中外相似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1. 注重时代背景的联系
  视频中出现了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教师就利用1930年这个时代来设计相关问题。
  【问题一】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当时的英国正面临(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经济危机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法西斯的威胁
  【问题二】甘地领导食盐进军时,下列有可能发生的是(  )。
  ①美国记者打电话告知同行 ②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中 ③英国殖民当局被迫放弃食盐专营 ④孙中山发去贺电表示支持
  【问题三】当甘地领导印度进行食盐进军时,英国民众有可能通过哪些媒体获得这一信息?(  )   ①报刊 ②广播 ③电视 ④网络
  2. 注重中外历史的联系
  在视频中有焚烧英货的场景,利用这一视频场景,教师提示这是发生在1919年,并出示了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的图片,整理出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三大事件: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印两国这一时期都有焚烧外国货物的事件发生?师生对中外历史进行了横向联系,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历史是相互联系的。
  三、 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利用视频进行《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是一种复习课课型的很好尝试,以上列举了这样的课型有许多可取之处,但还有些环节是值得商榷的。
  (一) 课型结构不合理
  本节课为复习课,共播放了4个视频,用时21分22秒,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占据了一半多的时间。作为一堂单元复习课,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复习,而非视频,视频最多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本课中,视频占用的时间和授课教师讲授复习内容的时间是平分秋色的,由于课堂中大量使用影视资料,视频时间过长,必然会冲淡知识点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无法将本节课的复习重点体现出来,很多应该深入挖掘的复习内容都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利用视频教学,特别是复习课上利用视频资源教学应该把握一个适度性的原则,如果将视频时间缩短为15分钟左右,则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中心突出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还可以使整节课的结构更合理些。
  (二) 内容整合不到位
  本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甘地和孙中山这两位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复习。而授课教师的授课程序是先复习“甘地”,再复习“孙中山”,等把两个人物都一一讲完,将近课的结束,这时才对两个人物就事件、背景、领导组织、斗争方式、斗争的侧重点、群众基础、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列表对比分析,但对两个人物出现的共性问题没有时间继续深入探讨。所以从设计安排上看,几乎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复习效率就不高了。
  (三) 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小
  因为教师忙着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同时视频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整节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几乎就没有了。虽然,授课教师根据视频资料设计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水平,但几乎是教师自问自答或学生集体回答,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因此,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目标尚未达成。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需要命题。同样,只要有命题,就必然会有解题;有解题,当然就存在着析题。为此,不少学校、众多教师,都把“命题·析题·解题”当作师资培养、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抓手。其实,我们更应该作一点“上位”思考,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命题·析题·解题”的重要性。因为,“命题·析题·解题”关乎日常教学的展开与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与成长,涉及全体学生的学
期刊
自2009学年以来,杭垓小学教育集团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切实尊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和谐健康校园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规范加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以“美丽学生”“美丽教师”“美丽班级”为主要内容的“美丽校园”。我们紧紧围绕“和美”二字,打造学校德育品牌,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并充分利用“几何生态法”,塑造“美丽班级”,积极开展以“我争我邮,我有我优”为主题的杭小争邮评价活
期刊
【名师档案】周红阳,男,1956年12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浙师大人文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正高级待遇),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浙江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系浙江省优秀教研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语会理事、浙江省高考试卷评价组成员。多次参加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命题,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十余年。自1986年迄今,已在公开发行的
期刊
各类高考复习研讨会和专题报告是高三年级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各类高三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将近期的高考目标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能切实帮助教师切准高考脉搏,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近六年来,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不断探索“六题三课”系列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试图将这两个基本任务统一起来。  一、“六题”明方
期刊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时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探究,使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
期刊
真,对高中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终极的要求。这种既基本又终极的两重性,使得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难企,竟有一种众说纷纭、玄妙难寻之感。几年来,笔者也学习、模仿、反思,冀能探索一条接触“真”的途径。  一、 探寻名作之“真”  在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真”的一点认识之前,笔者想先交代一下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几部作品,因为自己的一点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而来的。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作
期刊
在中学语文界流行已久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创立的,它对现代语文教学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被一些人发挥到极致后,成了僵化落后的阅读教学教条。这种教法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如从文章结构入手的手术式解剖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流程大多限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
期刊
【名师档案】罗进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5月获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温州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过全国优秀作文指导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温州市第三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浙江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温州市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
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科学世界,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如何才能提高我们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借鉴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高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1],它是
期刊
温儒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也要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1]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阅读课中要获取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就应该学会“品鉴文心”。所谓“文心”,按照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的解释,即为“为文之用心”。所以,“品鉴文心”就是品鉴“为文之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