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了尾巴,这时候是多么惊喜啊!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高兴的语气。这样指导,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时,进行了朗读训练。
二、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司马光》中的“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边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指导朗读训练的过程如下:(1)同学们看图。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一口水缸在的?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大)(2)这个句子还写了这口大水缸怎么样?你认为哪个字很重要?为什么?(满。水缸大,装的水又满,小朋友掉下去才有危险)那么,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3)练习朗读,注意把“大”和“满”读得重一点。学生懂得了怎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并在训练中渗透学法指导。
三、借助提示语进行朗读训练
提醒学生注意并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你们想错了》写到国民党士兵与方志敏的对话。一个士兵作出种种丑态后对方志敏“威吓地吼道”,而方志敏面对威吓,却是“淡淡地说”。读方志敏的话,可以这样指导:(1)这里的“淡淡”是什么意思?方志敏淡淡地说了什么话,读一读。(2)面对敌人的威吓和吼叫,他为什么只是“淡淡地说”?(3)方志敏的这些话是“淡淡地说”的,该怎么读?这样有意识地经常选择课文中一些典型句段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能逐渐形成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变换提问角度,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1)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读一读)。(2)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的异常美丽?(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3)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充分活跃起来,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研究学生、要研究“学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载体,设置一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思想、讨论、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讨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辩论。老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不再是绝对,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符合要求即认可。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首先分析了教材的特点:从课文内容看,主要是写爬山虎的“脚”;从训练要求看,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因此,决定把写“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以及它是怎样爬的”作为教学重点。其中“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仅仅抓住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中学到了一定的读写方法。
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动等内容时,我采取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的方法,创设了悲壮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仿佛自己也进入了潜伏的阵地,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直到朗读完全文,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描述的气氛中。学生此时已进入了课文人物的情感境界,悟出了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情味。采用比较的方法。如《小小的船》的第一句话,可以让学生这样比较着读;先读“弯的月儿小的船”,再读“弯弯的月儿小的船”,最后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小学语文教学船”。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就能把最后一个句子读得亲切自然,琅琅上口,读得有韵味。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及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逐步提高。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了尾巴,这时候是多么惊喜啊!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高兴的语气。这样指导,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时,进行了朗读训练。
二、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司马光》中的“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边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指导朗读训练的过程如下:(1)同学们看图。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一口水缸在的?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大)(2)这个句子还写了这口大水缸怎么样?你认为哪个字很重要?为什么?(满。水缸大,装的水又满,小朋友掉下去才有危险)那么,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3)练习朗读,注意把“大”和“满”读得重一点。学生懂得了怎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并在训练中渗透学法指导。
三、借助提示语进行朗读训练
提醒学生注意并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你们想错了》写到国民党士兵与方志敏的对话。一个士兵作出种种丑态后对方志敏“威吓地吼道”,而方志敏面对威吓,却是“淡淡地说”。读方志敏的话,可以这样指导:(1)这里的“淡淡”是什么意思?方志敏淡淡地说了什么话,读一读。(2)面对敌人的威吓和吼叫,他为什么只是“淡淡地说”?(3)方志敏的这些话是“淡淡地说”的,该怎么读?这样有意识地经常选择课文中一些典型句段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能逐渐形成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变换提问角度,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1)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读一读)。(2)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的异常美丽?(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3)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充分活跃起来,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研究学生、要研究“学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载体,设置一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思想、讨论、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讨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辩论。老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不再是绝对,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符合要求即认可。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首先分析了教材的特点:从课文内容看,主要是写爬山虎的“脚”;从训练要求看,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因此,决定把写“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以及它是怎样爬的”作为教学重点。其中“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仅仅抓住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中学到了一定的读写方法。
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动等内容时,我采取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的方法,创设了悲壮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仿佛自己也进入了潜伏的阵地,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直到朗读完全文,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描述的气氛中。学生此时已进入了课文人物的情感境界,悟出了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情味。采用比较的方法。如《小小的船》的第一句话,可以让学生这样比较着读;先读“弯的月儿小的船”,再读“弯弯的月儿小的船”,最后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小学语文教学船”。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就能把最后一个句子读得亲切自然,琅琅上口,读得有韵味。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及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