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永恒主题。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根本出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与研究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特殊教育前进的方向,已成为衡量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垫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抓学校内涵发展工作中,把对残疾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牢固树立“为孩子生存奠基,为学生发展引航”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前教育与康复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区)教育相结合,以聋生发展为本,挖掘内在潜能,大力开展聋生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与研究,形成了“职业教育带动生存教育,促进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的办学特色,我校在培养模式上成功探索出“劳技入门——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强化训练——基地实习就业”的聋生职业定向教育模式,有力推动了残疾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艰辛的职业教育探索之路
我校在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中经历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1994年秋期,学校在县民政局的资助下,拥有两台缝纫机,设立劳技室,开始了初次“职业教育”尝试。学校在五年级以上课程中设置缝纫课(劳技课),从教职工中选派了一名具有一定缝纫基础和经验的教师教授缝纫课,主要教聋生学习一些基础的缝纫知识。
2000年秋期,学校在总结初次缝纫课“流产”的教训后,引进校服厂,采取“厂校合一”的模式对高年级聋生进行职业教育。由于校服厂自身经营竞争压力大,导致聋生上机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主要是观摩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操作机会,此职业教育模式一年止步。
2002年秋期,学校在县政协徐前伟副主席及县残联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从大石农村聘请一名竹编艺人当师傅,开设竹编艺术课,再一次开展聋生职业教育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在学校教师的组织和配合下,竹编师傅教高年级聋生用竹丝编工艺扇、工艺画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探索职业教育的同时,全校师生心想一处,劲使一方,大力开展学生艺术能力培养。2004年,学生竹编工艺画《周恩来》获全国残疾人美术大赛一等奖,其作品被国家残疾人艺术作品陈列馆收藏,并入选在《全国残疾人美术大赛优秀作品集》中向全国发行,虽然工艺扇、工艺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实用价值不大,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持,竹编职业教育探索历时两年终止。
2003年,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和相关保障机制在我县开始启动。2004年秋期,学校多方协调,建立重庆天圣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为聋生职业定向教育基地,并于2005年5月助残日当天双方签订了残疾学生定向教育《就业协议书》,采取“校企挂勾,产教结合”的模式,让高年级聋生进入天圣制药接受职业定向教育。目前,学校已陆续向该公司输送了90余名毕业聋生就业。
为了进一步拓展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学校把学生就业的出路进行了一次全校大讨论,确立了“立足就业基地,放眼福利企业”的教育思路。2007年,学校又经过多方联系、协调,建立了垫江县永智毛发制品有限公司职业定向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依托与该企业交通便利的优势,全校七年级以上分年级排成课程,让学生进入基地实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文化与技能合格后就上岗就业,目前,学校有10名学生在该企业就业。
随着学校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经验积累,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及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学校重新锁定了职业教育方向,将学校的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素质,形成技能,立足本地,走向全国”的就业思路。2009年5月,学校和四川省广安市王中王瓷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残疾学生就业协议书》,实现了学校在省外的第一个聋生职业定向教育基地。目前,学校已有20名毕业生在“王中王”上班。
二、十余年的探索点滴
经过十几年聋生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我校成功探索出聋生职业定向教育模式, 切实推动了100余名残疾毕业生就业工作,凸显了学校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有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要积极创新办学思路。职业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特殊教育只有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智能型和技术型的现代劳动者,才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去,才能使特殊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深刻认识残疾人的潜在价值,树立“育残成才”的教学新观念,把职业教育放在办学的重要位置,紧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劳动就业为导向,实现由传统的单一化办学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模式转变。为此,我校理清了改革与发展思路:树立“一个理念”,坚持“三个结合”,形成“一个特色”。即树立“为孩子生存奠基,为学生发展引航”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前教育与康复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形成“以聋生发展为本,挖掘内在潜能,着力职业教育带动生存教育,促进回归主流”的办学特色。
二要倾力打造教师团队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对象,需要教师有特殊的内在素质。为了锻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变伯乐相马为疆场赛马,为特教老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1)在师德教育中提升认识层次。作为承担培育残疾儿童任务的教师,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是从事普通教育的同志难以想象的。学校通过座谈走访、组织观看特殊教育专题片以及开展“打造渝川东部特殊教育名校”目标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老师提升认识层次,明白关心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是特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夯实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2)在教学研究中提高理论素养。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通过总结提高理论素养,是我校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成功做法。学校每月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老师每期至少写一到两篇教学论文,中青年教师至少有一篇文章在报刊发表或在县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并与考核、奖惩进行挂钩。学校承担的县级课题《“校企结合”的职业定向教育模式研究》已于2010年春期顺利结题,现已申报为市级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垫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抓学校内涵发展工作中,把对残疾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牢固树立“为孩子生存奠基,为学生发展引航”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前教育与康复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区)教育相结合,以聋生发展为本,挖掘内在潜能,大力开展聋生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与研究,形成了“职业教育带动生存教育,促进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的办学特色,我校在培养模式上成功探索出“劳技入门——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强化训练——基地实习就业”的聋生职业定向教育模式,有力推动了残疾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艰辛的职业教育探索之路
我校在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中经历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1994年秋期,学校在县民政局的资助下,拥有两台缝纫机,设立劳技室,开始了初次“职业教育”尝试。学校在五年级以上课程中设置缝纫课(劳技课),从教职工中选派了一名具有一定缝纫基础和经验的教师教授缝纫课,主要教聋生学习一些基础的缝纫知识。
2000年秋期,学校在总结初次缝纫课“流产”的教训后,引进校服厂,采取“厂校合一”的模式对高年级聋生进行职业教育。由于校服厂自身经营竞争压力大,导致聋生上机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主要是观摩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操作机会,此职业教育模式一年止步。
2002年秋期,学校在县政协徐前伟副主席及县残联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从大石农村聘请一名竹编艺人当师傅,开设竹编艺术课,再一次开展聋生职业教育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在学校教师的组织和配合下,竹编师傅教高年级聋生用竹丝编工艺扇、工艺画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探索职业教育的同时,全校师生心想一处,劲使一方,大力开展学生艺术能力培养。2004年,学生竹编工艺画《周恩来》获全国残疾人美术大赛一等奖,其作品被国家残疾人艺术作品陈列馆收藏,并入选在《全国残疾人美术大赛优秀作品集》中向全国发行,虽然工艺扇、工艺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实用价值不大,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持,竹编职业教育探索历时两年终止。
2003年,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和相关保障机制在我县开始启动。2004年秋期,学校多方协调,建立重庆天圣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为聋生职业定向教育基地,并于2005年5月助残日当天双方签订了残疾学生定向教育《就业协议书》,采取“校企挂勾,产教结合”的模式,让高年级聋生进入天圣制药接受职业定向教育。目前,学校已陆续向该公司输送了90余名毕业聋生就业。
为了进一步拓展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学校把学生就业的出路进行了一次全校大讨论,确立了“立足就业基地,放眼福利企业”的教育思路。2007年,学校又经过多方联系、协调,建立了垫江县永智毛发制品有限公司职业定向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依托与该企业交通便利的优势,全校七年级以上分年级排成课程,让学生进入基地实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文化与技能合格后就上岗就业,目前,学校有10名学生在该企业就业。
随着学校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经验积累,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及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学校重新锁定了职业教育方向,将学校的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素质,形成技能,立足本地,走向全国”的就业思路。2009年5月,学校和四川省广安市王中王瓷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残疾学生就业协议书》,实现了学校在省外的第一个聋生职业定向教育基地。目前,学校已有20名毕业生在“王中王”上班。
二、十余年的探索点滴
经过十几年聋生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我校成功探索出聋生职业定向教育模式, 切实推动了100余名残疾毕业生就业工作,凸显了学校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有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要积极创新办学思路。职业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特殊教育只有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智能型和技术型的现代劳动者,才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去,才能使特殊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深刻认识残疾人的潜在价值,树立“育残成才”的教学新观念,把职业教育放在办学的重要位置,紧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劳动就业为导向,实现由传统的单一化办学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模式转变。为此,我校理清了改革与发展思路:树立“一个理念”,坚持“三个结合”,形成“一个特色”。即树立“为孩子生存奠基,为学生发展引航”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前教育与康复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形成“以聋生发展为本,挖掘内在潜能,着力职业教育带动生存教育,促进回归主流”的办学特色。
二要倾力打造教师团队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对象,需要教师有特殊的内在素质。为了锻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变伯乐相马为疆场赛马,为特教老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1)在师德教育中提升认识层次。作为承担培育残疾儿童任务的教师,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是从事普通教育的同志难以想象的。学校通过座谈走访、组织观看特殊教育专题片以及开展“打造渝川东部特殊教育名校”目标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老师提升认识层次,明白关心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是特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夯实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2)在教学研究中提高理论素养。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通过总结提高理论素养,是我校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成功做法。学校每月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老师每期至少写一到两篇教学论文,中青年教师至少有一篇文章在报刊发表或在县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并与考核、奖惩进行挂钩。学校承担的县级课题《“校企结合”的职业定向教育模式研究》已于2010年春期顺利结题,现已申报为市级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