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中交通工具的文化意蕴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工具是主体流动性的象征,也是审视人类文化变迁的视点。在“边境三部曲”中,马匹作为农耕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象征残余自然文化,而汽车与飞机作为工业社会的重要交通方式,是技术现代性的产物,分别意指主导和新兴技术文化。通过呈现交通工具的变迁,“边境三部曲”反映了美国现代性历史中传统西部文化的式微,也探索了技术化语境中新西部文化的出路。
其他文献
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的阐释过程,读者通过“叙事判断”对某一文类所遵循的叙事规约做出辨认,进而提出相应的认知策略。本文以此框架来探讨回忆录的认知模式,归纳了回忆录遵循的两种文类规约语境:“史化规约”语境强调叙事的客观性,使叙事在最大程度近于历史原貌;“忆化规约”语境则关注作者的主观体验,蕴含作者的价值判断。回忆录作者对两种规约的不同选择,影响读者叙事判断的结果,使读者决定采取何种阅读模式。本文选取普利莫·莱维的《这是不是个人》以及里戈贝尔塔·门楚的《我,里戈贝尔塔·门楚:一个圭地马拉的印第安女人》两部回忆录,
本文将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只爱陌生人》中由于注视的物化作用而导致的一场虐杀悲剧,考察注视这一微小动作如何催化并异化两位具有双性同体特质的男性人物的内心欲望,并最终导致本应如柏拉图《会饮篇》中双性同体般顺利“合体”的两者以虐杀告终。通过分析视线下的“合体”悲剧,本文认为麦克尤恩借这一极端案例剖析了人类内心深处可能只因某一细节而变质的欲望,进而探测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期刊
2019年12月28—3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高端论坛暨《当代外国文学》评审会”在河北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河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河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协办。来自国内50余所高校的180位专家、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冯寿农教授有效地综合了东方的“文学通史”与西方的“重写文学史”的不同旨趣①,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该书历经七载编写(2004—2011),而后再经八年打磨(2012—2019),梳理、阐释、评介了法国自16世纪至20世纪由大量典籍著述所构筑的文学批评史,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缺乏法国文学批评史论述的学术空白,成为“一部开创性的文学批评史论著”(吴岳添ii)。
当代法国诗人博纳富瓦早年学习哲学后投身诗歌创作和文艺批评,“在场”逐步成为其思想探寻与阐述的核心,并形成以“在场”为内核的诗学体系。他承继克尔凯郭尔、舍斯托夫等思想家关于生命与存在问题的哲学衣钵,却强烈批判瓦莱里操控人的智力凌驾于真实存在之上的行为;他对语言和存在关系的思考与海德格尔具有某些相通之处,在有限性与死亡之思中显露出反对概念和意象的立场及其叩问并反诘哲学的雄心。“在场”是博纳富瓦诗学的显著特征,“诗高于哲学”则是其诗学的深刻内涵,对后者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在场”诗学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哈斯卡拉"运动是犹太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转折点。索尔·贝娄在其中篇小说《抓住时日》中对犹太人的现代化"旅行"进行了客观书写与反思。本文运用现代性理论,结合犹太教的宗教、文化语境,对小说标题的内蕴进行多重阐释。通过分析在现代性"宏大叙事"下断裂的"时间之矢",以及犹太人因此遭遇的"失根"之痛,揭示贝娄在犹太教现代转型问题上的立场:犹太人内心的终极需要不仅立足于现代性,还深植于历史经验与传统中,"旅行"着的犹太人要"抓住时日"重铸"时间之矢"。
"摄影文学"已成为全球化的文化现象,"现代之象"—摄影在文学场域的介入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文学性以及文字表达的界限。但国内研究过多关注数字时代下本体的"象",而忽略了以想象或者隐喻形式存在的、仅仅依靠文字媒介建构的"象",忽略了摄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文学的历史性过程。诞生于19世纪法国的摄影术不断改变着人们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主导着视阈的变迁,并在感知、记忆、审美等层面上成为现当代文学文本潜意识的参照。
2015年7月,笔者就哈琴夫妇的新作、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与加拿大文学等问题,对哈琴进行了邮件专访。哈琴强调文化对理论研究及理论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理论"即"方法","方法"则是研究者的信仰、价值旨归及其对文化的猜想。诸多理论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再议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是谓重访后现代,而她本人则更倾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哈琴还认为,理论无所谓兴衰沉浮,因为学界对理论的关切早已渗透到一代学者的思维方式中,或融入到文学教学之中,故而在后理论时代,理论依旧无处不在。
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一区》是一部后启示录恐怖小说。怀特黑德通过僵尸文类和“9·11”尘土书写呈现了一种大历史叙事:一方面,对“9·11”尘土的书写揭示人类纪时期人类恐怖主义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地质上留下的痕迹,从而表现人类在地质时间中的位置;另一方面,“9·11”城市碎片与人类身体碎片构成的“9·11”尘土杂糅体表明“超物体”形成。它不受人类控制,使人类与尘土一起走向“没有人类的世界”,同时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怀特黑德在作品中显示出人类只是实在世界中一个时间段的大历史观,以此消除人类自我虚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