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影响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成因的探析,分析提高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规范途径, 提升学生生物学素质。
【关键词】语言表达 影响因素 规范途径
生物学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模块。非选择题部分除了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生物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这一模块学生表示“答不到点子上或打擦边球”,有“茶壶里煮水饺——有嘴倒不出”的困境。即使掌握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但在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时,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不足尽显其中。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的表达。
1.影响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因素
1.1 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教学时,有时会用方言或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会给学生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牢记在大脑中而难于抹去,这样学生一旦“锁定”这一印象,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师要充分体现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1.2学生对相似或相近概念的等同对待 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后,前后章节中有些相似或相近概念,学生如果不重视其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的联系与区别及从属关系,只是从字面上的简单记忆,在解答相关问题时就会混为一谈。
1.3 学生语言表达的随意性 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时随意表达,直接影响其卷面笔答的问题的准确性。如: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表达的产物各是什么?它们表达产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五花八门: “基因有的表达,有的不表达”; “前者细胞没有后者细胞的基因,后者细胞没有前者细胞的基因”等,与正确答案想差甚远,考后学生表示不注意写错了,实际上是平时练习、作业语言文字表达的随意性所造成的结果。
1.4 学生摄取信息能力有限 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隐含在题干中信息的摄取,特别是用坐标曲线图来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因变量)随某些因素(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轨迹,这类题将大量的信息隐藏在图像中,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能力。影响学生信息摄取的因素有:⑴审题不清,对题意一知半解;⑵不能摄取题干中关键字眼隐含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与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图侥幸心理,不着边际胡乱答题。
2.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规范途径
2.1 提升教学语言修养 影响学生语言表达 生物学教学语言是由生物学语言和一般性教学语言两部分构成的。生物学语言是语言的核心部分,是本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生物学语言对学生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生物知识和方法主要积淀于生物学语言中,正是有了生物学语言,才使得进一步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成为可能。因此,教学中生物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正确掌握与语言文字的表达。如教学中根据“蛋白质的组成是氨基酸”的这一叙述,而提出“胰岛素内含有51个氨基酸”(其实是“氨基酸残基”);根据ATP的名称,提出ATP中含有3个磷酸(只能说是磷酸基团);所以,教师应成为生物学语言的专家,在运用概念、阐述现象、引用材料和逻辑表达上要准确无误。因此,生物学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备课过程和教学实践中生物学语言现象,提高教学语言修养,以身作则,示范学生,影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2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让学生学会“说” 高中生比较矜持,提问时很少举手,更不用说在众目睽睽下侃侃而谈,这无形中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表达。为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应为学生创造登台亮相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说”探究:能不能利用这个实验来检验细胞的死活?为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来测定植物细胞的渗透浓度?让学生分组选题进行讨论,宣读自己的设计方案,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让他们“说”起来。教师应创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引导学生用掌声对“说者”表示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的“说”起来,以此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3 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素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1)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词语含义全面深入地掌握和吸收知识信息。如:在阅读氨基酸分子结构的共同点时引导学生注意“至少”和“同一”两词。“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其意并非只含一个,而是不低于一个的意思,即一个或一个以上。“同一个碳原子”,其意不是两个,更不是三个或多个,非其它原子。如此点拨分析,学生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更牢固。(2)对照阅读。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和表解,通过图文表一一对照阅读,这样就能把图表中隐藏的信息与相应生物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按照“三看”程序进行,即一看横、纵坐标轴的含义;二看曲线的变化趋势;三看曲线的关键点,如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正确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见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图表重要性的认识,养成图文表对照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图文表互补、互促的作用促进理解,进而将图表中隐藏的信息与相应生物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用科学的生物学语言来解决、回答问题。
2.4 严把测试关 养成语言表达良好习惯 各种测试是最能体现学生语言能力表达的高低,因为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的直接体现。对于测试中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科学性的错误还是一般性错误即使是错别字也不能轻易放过,否则会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科学、严谨答题的门槛,学生一旦不良答题习惯的养成就难于改变,所以,教师考后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争辩,及时纠错,以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练习、撰写实验分析报告、生物科技小论文等形式等对学生进行训练,加强指导。经过教师规范指导和学生不断地努力,使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的表达逐步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生物学能力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语言表达 影响因素 规范途径
生物学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模块。非选择题部分除了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生物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这一模块学生表示“答不到点子上或打擦边球”,有“茶壶里煮水饺——有嘴倒不出”的困境。即使掌握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但在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时,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不足尽显其中。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的表达。
1.影响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因素
1.1 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教学时,有时会用方言或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会给学生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牢记在大脑中而难于抹去,这样学生一旦“锁定”这一印象,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师要充分体现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1.2学生对相似或相近概念的等同对待 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后,前后章节中有些相似或相近概念,学生如果不重视其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的联系与区别及从属关系,只是从字面上的简单记忆,在解答相关问题时就会混为一谈。
1.3 学生语言表达的随意性 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时随意表达,直接影响其卷面笔答的问题的准确性。如: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表达的产物各是什么?它们表达产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五花八门: “基因有的表达,有的不表达”; “前者细胞没有后者细胞的基因,后者细胞没有前者细胞的基因”等,与正确答案想差甚远,考后学生表示不注意写错了,实际上是平时练习、作业语言文字表达的随意性所造成的结果。
1.4 学生摄取信息能力有限 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隐含在题干中信息的摄取,特别是用坐标曲线图来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因变量)随某些因素(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轨迹,这类题将大量的信息隐藏在图像中,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能力。影响学生信息摄取的因素有:⑴审题不清,对题意一知半解;⑵不能摄取题干中关键字眼隐含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与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图侥幸心理,不着边际胡乱答题。
2.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表达的规范途径
2.1 提升教学语言修养 影响学生语言表达 生物学教学语言是由生物学语言和一般性教学语言两部分构成的。生物学语言是语言的核心部分,是本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生物学语言对学生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生物知识和方法主要积淀于生物学语言中,正是有了生物学语言,才使得进一步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成为可能。因此,教学中生物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正确掌握与语言文字的表达。如教学中根据“蛋白质的组成是氨基酸”的这一叙述,而提出“胰岛素内含有51个氨基酸”(其实是“氨基酸残基”);根据ATP的名称,提出ATP中含有3个磷酸(只能说是磷酸基团);所以,教师应成为生物学语言的专家,在运用概念、阐述现象、引用材料和逻辑表达上要准确无误。因此,生物学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备课过程和教学实践中生物学语言现象,提高教学语言修养,以身作则,示范学生,影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2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让学生学会“说” 高中生比较矜持,提问时很少举手,更不用说在众目睽睽下侃侃而谈,这无形中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表达。为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应为学生创造登台亮相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说”探究:能不能利用这个实验来检验细胞的死活?为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来测定植物细胞的渗透浓度?让学生分组选题进行讨论,宣读自己的设计方案,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让他们“说”起来。教师应创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引导学生用掌声对“说者”表示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的“说”起来,以此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3 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素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1)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词语含义全面深入地掌握和吸收知识信息。如:在阅读氨基酸分子结构的共同点时引导学生注意“至少”和“同一”两词。“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其意并非只含一个,而是不低于一个的意思,即一个或一个以上。“同一个碳原子”,其意不是两个,更不是三个或多个,非其它原子。如此点拨分析,学生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更牢固。(2)对照阅读。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和表解,通过图文表一一对照阅读,这样就能把图表中隐藏的信息与相应生物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按照“三看”程序进行,即一看横、纵坐标轴的含义;二看曲线的变化趋势;三看曲线的关键点,如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正确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见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图表重要性的认识,养成图文表对照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图文表互补、互促的作用促进理解,进而将图表中隐藏的信息与相应生物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用科学的生物学语言来解决、回答问题。
2.4 严把测试关 养成语言表达良好习惯 各种测试是最能体现学生语言能力表达的高低,因为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的直接体现。对于测试中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科学性的错误还是一般性错误即使是错别字也不能轻易放过,否则会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科学、严谨答题的门槛,学生一旦不良答题习惯的养成就难于改变,所以,教师考后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争辩,及时纠错,以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练习、撰写实验分析报告、生物科技小论文等形式等对学生进行训练,加强指导。经过教师规范指导和学生不断地努力,使学生生物学语言能力的表达逐步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生物学能力的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