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教材简析】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此外本节课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含着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
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
并且填入到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
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
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地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日—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么多直条!7号在哪呢?
生:我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号。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么25度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作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做简要地分析。
学生回拨相应板书:(晴为主 西南多 微风为主 降雨较少)。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需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三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3、介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的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么?(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很大的降温,9日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么?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
(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设计意图】: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同时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成“回顾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全课小结”五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判断、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本节课我们做了一次尝试,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本节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刘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本节课刘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
【自我反思】:当史锐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是我们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既需要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也需要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四上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是五下的内容,这样跨越了一年以上,两册教材的内容,我们该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经过与科学老师的研究决定,条形统计图作为我们四上的内容无疑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而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更不容忽视,所以这两种统计图都要讲。条形统计图为主,折线统计图为辅,条形统计图不仅要读懂图中的内容,还要学会制图,而折线统计图以读图为主,不作图。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按着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由统计表变到条形统计图,又由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的科学课由于数学知识地介入,已经很圆满了,那我们的数学课的后续将怎样进行?统计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天气,还有着其它广泛的应用,在后续的教学中,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在其它的生活情境中对条形统计图知识做进一步地巩固和拓展,五年级下学期折线统计图我们在深化作图的同时重点学习对数据的分析预测。
本节课通过科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孩子的兴趣更浓厚了,思维更灵活了,发展更全面了。像这样的综合性课堂,我们的探究还刚刚起步,恳请各位老师领导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材简析】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此外本节课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含着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
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
并且填入到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
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
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地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日—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么多直条!7号在哪呢?
生:我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号。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么25度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作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做简要地分析。
学生回拨相应板书:(晴为主 西南多 微风为主 降雨较少)。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需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三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3、介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的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么?(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很大的降温,9日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么?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
(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设计意图】: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同时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成“回顾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全课小结”五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判断、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本节课我们做了一次尝试,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本节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刘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本节课刘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
【自我反思】:当史锐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是我们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既需要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也需要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四上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是五下的内容,这样跨越了一年以上,两册教材的内容,我们该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经过与科学老师的研究决定,条形统计图作为我们四上的内容无疑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而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更不容忽视,所以这两种统计图都要讲。条形统计图为主,折线统计图为辅,条形统计图不仅要读懂图中的内容,还要学会制图,而折线统计图以读图为主,不作图。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按着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由统计表变到条形统计图,又由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的科学课由于数学知识地介入,已经很圆满了,那我们的数学课的后续将怎样进行?统计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天气,还有着其它广泛的应用,在后续的教学中,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在其它的生活情境中对条形统计图知识做进一步地巩固和拓展,五年级下学期折线统计图我们在深化作图的同时重点学习对数据的分析预测。
本节课通过科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孩子的兴趣更浓厚了,思维更灵活了,发展更全面了。像这样的综合性课堂,我们的探究还刚刚起步,恳请各位老师领导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