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扇子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的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蔑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平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那时间的纤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拉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点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们的物事,名士袖手清谈,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谨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对了,其实这个真名士自风流的精神意味,应该从它最早的使用者——宋玉开始。春秋战国时,羽扇尚未风行,宋同学自携白鹤毛扇子赴宴,结果被诸侯们掩口偷笑。宋同学岂是好捏的柿子?口若悬河,舌战群雄,反正一番口水战之后,终于取得压倒性胜利,完成了大力推广羽扇工作的史任。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宝钗在蜂心桥扑蝶时用的好像也是纨扇,整部《红楼梦》里,老成持重的薛宝钗流露少女性情的地方不多,这个执扇子扑蝴蝶的叙事角落,算一处。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荧,动作的幅度太大,失了娇羞轻灵。同样的执纨扇扑蝶的场景,在《金瓶梅》里, 是写潘金莲的娇媚。至于纨扇本身的意味,是又凉又苦。“秋来纨扇合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夏日酷暑,用时则亲之、宠之、收之,秋日生凉,无用扇子纳凉,就弃之、废之。“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自班婕妤的《怨歌行》来,纨扇就是暗喻弃妇的。薛潘二人后来皆收场冷清,不知道作者有没有预置这层心思。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
  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瀚,题诗作画。言情小说中,扇子是高频出现的传情道具,可撕,可咬,可指指戳戳,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扇面;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调情:比如陈经济送了一把湘妃竹的扇子给潘金莲;可伤情:《源氏物语》里,源氏公子是用一把扇子来置放夕颜花的,因为,“这花的枝条很脆弱,不好用手拿的”。真是“薄命花”,正如书里那些命相寒薄的女子。可试情:《枕草子》里的人,当然也是用扇的,有个并不太熟的男人,早起推门入户,就拿自己的扇子去够清少纳言枕边的扇子。不过后者没搭理他。《桃花扇》,王尔德《少奶奶的扇子》,都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扇子还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用折扇的也多,儒化的博雅侠客,琴啊书啊,体积太大,不便携带,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还是很方便的,江南七怪里不是有个执扇的妙手书生么?扇子里面还能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的那把。
  扇子还有一个重要功用是遮面障目,以示娇羞。西方电影里常可以看见,名嫒贵妇手捏把小折扇,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想想《仕女图》里的尼可·基德曼,再想想《安娜卡列尼娜》手上的蕾丝扇子。歌剧里,也看见有淑女用一种很趣怪的面具扇,就是像威尼斯面具那样的东西,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还有种扇子,是在扇顶安置了小镜子,这样可以观察到后面有没有委琐男尾随。最著名的遮羞扇,应该是《桃花扇》吧,李香君被送进宫演《燕子笺》,李害羞不已,粉面含春,結果皇帝赐她一柄桃花扇遮面。
  除了利于示弱撒娇发怨气之外,扇子还可以张显女子性情的刚烈。《金瓶梅》里撕扇子的那个是谁,年代久远,我已经忘了,就记得潘金莲站在人家临街的门楼上磕瓜子了,噼里啪啦的瓜子皮在行人的头顶乱飞,觉得这个场景实在是出彩,她就是这么一股子泼悍气,对尘世间孜孜地、没脸没皮、没心没肺地粘哒,总觉得她应该是有把扇子的。用来敲西门庆或是春梅。前者是丹唇轻咬,轻起轻落的手势,对后者的手势就挟带一星酸风了。另外两个撕扇子名人,不用说是晴雯和李香君。前者是侍宠成骄,后者是心内成灰,撕扇子的气势想来也是一个雄浑,一个悲壮。
  (摘自文化艺术出版社《私语书》 作者:黎戈)
其他文献
西南地区解放之初,百废待兴。由于经费很缺乏,部队亟需的营房、仓库、医院还没有全部建起来,剿匪部队送到后方的伤病员有些还躺在医院楼道里,有些武器装备油料筒在露天存放,不少部队还住在漏风漏雨的帐篷里。  1952年秋的一天,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看到一份部队同志的反映材料:重庆北碚某部政委和第一副部长,为自己盖了讲究的“小洋楼”,快成了美国的“华尔街”了,严重脱离了群众。  贺龙放下材料,就约上西南军区副
期刊
位于多瑙河畔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人口仅有171万,但在欧洲城市中排到了第十位,算是座大城市。维也纳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也被称为“到东欧的跳板”。维也纳是生活质量很高、犯罪率很低的城市。在欧盟最富有的城市中位居第五,仅次于伦敦、卢森堡、布鲁塞尔和汉堡。  在欧洲旅行提前预定火车票和机票可以得到很大的优惠,例如我买到的维也纳至威尼斯约10小时的火
期刊
四周空无一人,附近有一个陈年的河闸,因为城市的围堵拦截,水已凝固不动,河闸也已经废弃。整个河湾正如一位年届耄耋的老人,悠闲地歪在大地的怀里。  没有人来垂钓,没有人来遛弯,没有粗粗细细前前后后重叠起来的道道车辙。如此的荒芜和静寂甚至让人怀疑,为什么脚下会横生出这么一条黄泥小路。这样的小路曾在梦里一次次出现过,但自从走出儿时的乡村,便已经很久没有在这样的路上走过了。路不盈尺,不,不是路,只是土径、土
期刊
(引言)丁默邨(1901~1947年),湖南常德人。早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叛投国民党,从事特务活动,抗战期间转投日寇,组建76号特工总部,血腥镇压爱国志士。曾任汪精卫政权社会部部长、浙江省省长。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逮捕,1947年被执行枪决。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默邨被拘押,他先被押往重庆土桥接受“保护”,然后在舆论追索下押返南京受审。从此后丁默邨接受审判以及面对死神种种懦弱的表现来看,这一度有
期刊
一个亡命之徒乘坐一艘邮轮,从哈费尔来到纽约。这家伙名叫苏特尔,是一个窃贼、证券伪造者和破产者,在哈费尔已经无法混下去,只得逃亡纽约去寻找“美国梦”。开始两年,他什么活儿都干,只要能混碗飯吃。日晒雨淋那是家常便饭,睡桥洞的事也是常见,与一个流浪汉没什么两样。就这么辛辛苦苦了两年后,他居然积攒了一些美钞,设法租了一家小客栈,当起了小老板。  那时的纽约,各地移民来的人,人人做着发财的梦,个个充满激情,
期刊
(引言)张海,男,1974年5月出生,健力宝公司原总裁。2005年3月因涉嫌以做假账、虚假投资、侵吞“健力宝”资金等罪被广东省佛山市警方拘捕。2007年佛山中院一审判处张海有期徒刑15年。2008年9月广东省高院二审认定张海检举他人犯罪立功,改判为10年。服满6年后,张海“悄然”出狱,后出逃海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广东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违法减刑系列案部分案情,检察机关对此立案24人,涉案
期刊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此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所谓“人均万元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这个指标中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过分追求低税负、高福利,可能面临极大的财政风险,也是不可持续的。  “人均万元税负”的计算并不复杂。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被我国13亿人口一平均
期刊
巴顿是公认的“二战”英雄,近日读巴顿最权威的传记《巴顿将军》,这是历史学教授斯坦利·赫什森研究巴顿整整11年撰写的。读了不到一半,另一个人的影子就不断闪现,匪夷所思,这个人竟然是希特勒!一个是“二战”的大英雄,一个是“二战”的大恶魔。  巴顿和希特勒都是具有这样特质的人:都意志坚强,都非常勇敢,都具有战略战术上的杰出才能,都有偏执的种族成见。  作家兼出版商约翰·D.霍尔特和巴顿经常一起聊天。他说
期刊
(引言)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834~1907年),俄国化学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在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就在门捷列夫在化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的时候,门捷列夫的家人为他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主题就是这个最年幼的弟弟
期刊
世界上有许多待解决的难题,你的选择范围非常广大。根据我的朋友克里斯汀·克玛福德·林奇的说法,你周围的人们正在忍受痛苦,你需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痛苦。在人们向你诉说痛苦时认真倾听。  克里斯汀颇具传奇色彩。比尔·盖茨称她为“超高带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寄给她的一封信中感谢克里斯汀“培育了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新闻周刊》将她称做“最佳的合作伙伴”。  克里斯汀在16岁时离家出走来到纽约,她曾经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