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咬”准文眼悟中心
苏教版小语二上第6单元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两个体现人物品质的中心词。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词语来展开。比如《梅兰芳学艺》一课,可抓住“勤学苦练”这个词,通过“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这一问题,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又如,扣住《大禹治水》中的“伟大”一词,通过探究为什么大禹是个“伟大英雄”,来引导学生联系环境之恶劣、工程之浩大、禹付出的努力来体味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胸怀。
二、 “嚼”出字义品内涵
在人物课文中,除了体现文眼的中心词以外,总有几个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这些词语,倘若用各种方法来细细咀嚼,便能体会出文章的精神。
1. 一个“弯腰”伟人情。《要好好学字》一课,用质朴的语言来叙事,然而毛主席对待小八路的关心以及平易近人,却体现在一个“弯下腰”中。我们来看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2自然段,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关心小八路的人。
生:他是个很亲切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他讲话的时候弯下腰。
师:对呀,弯下腰,毛主席拉近了自己和小八路的距离,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
2. 一“劝”一“藏”战友心。《朱德的扁担》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朱德同志的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我抓住“劝”和“藏”两个字来进行教学:
师:朱德同志用这根扁担挑粮上山,战士们为什么要“劝”他不要去挑呢?
生:因为朱德年纪大了,挑粮上山太累了。
师: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
生: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什么是“山高路陡”?
生:山很高,路也不平。
生: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
师: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
生:路还很窄。
生: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
生: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想象,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生读)
生:朱德工作很忙,现在还要走这么多路,说不定会累出病来的。
师:他到底忙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他要考虑怎么打仗;晚上要看地图;还要开会……
师:说得对。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的。
生:我觉得朱德爷爷肯定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师:对啊,正因为这样,战士们才要“劝”啊!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呢?(生交流)
师: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
生: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
生: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
师: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3. 两双“眼睛”显勤奋。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很多老师会把目光聚焦在“紧盯”“注视”等这几个词上,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前后眼睛的变化对比,才是体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重点:刚开始,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后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抓住两处“眼睛”的描写,进行质疑:“为什么同样的眼睛前后变化这么大?”“梅兰芳的眼睛是怎么会说话的?”从而引领学生对课文中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和词语进行探讨和学习。
4. 一串数字扬精神。《大禹治水》第3自然段,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一次”也没进去看看,儿子“十多岁”了……这一连串的数字,使我引发了下面的对话:
师:[出示填空题: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课文中这些数字你还记得吗?
师:这一段故事的名字呢,谁知道?
生: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对!13年有多长啊?4 700多天哪!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生:一次都没有回家。
师: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念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他没有治理好洪水,所以他觉得回家有些难为情。
生:他心里面想的是老百姓,他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师:老师有个问题,这个“看一看”,禹回家看一看会耽搁很长的时间吗?既然时间不长,也耽搁不了时间,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和妻子呢?
生:大禹给自己立下的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师:如此关心老百姓的大禹,心里也一定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大禹,你一定也有很多话要和儿子说,会说些什么呢?(生说略)
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话,你心里的委屈一定会抚平一些了,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父亲说吧! (生说略)
其实,不仅写人的文章是这样,很多文章,我们都能找到“文眼”,找到“亮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只要找得准,品得好,文章内涵自然呈现,课堂自然有滋有味。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城北小学)
苏教版小语二上第6单元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两个体现人物品质的中心词。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词语来展开。比如《梅兰芳学艺》一课,可抓住“勤学苦练”这个词,通过“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这一问题,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又如,扣住《大禹治水》中的“伟大”一词,通过探究为什么大禹是个“伟大英雄”,来引导学生联系环境之恶劣、工程之浩大、禹付出的努力来体味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胸怀。
二、 “嚼”出字义品内涵
在人物课文中,除了体现文眼的中心词以外,总有几个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这些词语,倘若用各种方法来细细咀嚼,便能体会出文章的精神。
1. 一个“弯腰”伟人情。《要好好学字》一课,用质朴的语言来叙事,然而毛主席对待小八路的关心以及平易近人,却体现在一个“弯下腰”中。我们来看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2自然段,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关心小八路的人。
生:他是个很亲切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他讲话的时候弯下腰。
师:对呀,弯下腰,毛主席拉近了自己和小八路的距离,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
2. 一“劝”一“藏”战友心。《朱德的扁担》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朱德同志的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我抓住“劝”和“藏”两个字来进行教学:
师:朱德同志用这根扁担挑粮上山,战士们为什么要“劝”他不要去挑呢?
生:因为朱德年纪大了,挑粮上山太累了。
师: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
生: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什么是“山高路陡”?
生:山很高,路也不平。
生: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
师: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
生:路还很窄。
生: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
生: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想象,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生读)
生:朱德工作很忙,现在还要走这么多路,说不定会累出病来的。
师:他到底忙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他要考虑怎么打仗;晚上要看地图;还要开会……
师:说得对。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的。
生:我觉得朱德爷爷肯定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师:对啊,正因为这样,战士们才要“劝”啊!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呢?(生交流)
师: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
生: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
生: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
师: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3. 两双“眼睛”显勤奋。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很多老师会把目光聚焦在“紧盯”“注视”等这几个词上,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前后眼睛的变化对比,才是体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重点:刚开始,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后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抓住两处“眼睛”的描写,进行质疑:“为什么同样的眼睛前后变化这么大?”“梅兰芳的眼睛是怎么会说话的?”从而引领学生对课文中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和词语进行探讨和学习。
4. 一串数字扬精神。《大禹治水》第3自然段,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一次”也没进去看看,儿子“十多岁”了……这一连串的数字,使我引发了下面的对话:
师:[出示填空题: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课文中这些数字你还记得吗?
师:这一段故事的名字呢,谁知道?
生: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对!13年有多长啊?4 700多天哪!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生:一次都没有回家。
师: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念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他没有治理好洪水,所以他觉得回家有些难为情。
生:他心里面想的是老百姓,他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师:老师有个问题,这个“看一看”,禹回家看一看会耽搁很长的时间吗?既然时间不长,也耽搁不了时间,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和妻子呢?
生:大禹给自己立下的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师:如此关心老百姓的大禹,心里也一定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大禹,你一定也有很多话要和儿子说,会说些什么呢?(生说略)
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话,你心里的委屈一定会抚平一些了,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父亲说吧! (生说略)
其实,不仅写人的文章是这样,很多文章,我们都能找到“文眼”,找到“亮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只要找得准,品得好,文章内涵自然呈现,课堂自然有滋有味。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