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知足吧!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从龙德芳老师的《以背为桥》一文中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时,我不禁为之震撼了。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大墩小学,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背着学生淌过近20米宽的河水,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的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的现任校长。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点整就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学生背过来。下午放学,他们还要背孩子过河回家。对于荣誉,王文周和王升超说:“我们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孩子们自己过桥上学。”
  另一位老教师,同样也是背孩子上学,她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南北塘镇罗堰村学校的教师。她每天要背14个孩子,涉水28趟,60余米的河滩,让52岁的她,每次都要汗流满面,每次都要弓着身子。她用右手拄着木棍,左手揽着背上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趟过冰凉的河水,无论狂风暴雨,还是骄阳似火,都一如既往。她叫邹桂芬,是罗堰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年轻时,我送学生过河是一只胳膊挟一个,现在不行了,一次只能背一个,为了安全起见,现在还必须靠它了。”她摸着手中的木棍,秋风缭乱了她花白的头发,憨实的笑容难掩她一身的疲惫。33年了,她用羸弱的脊背背学生过河10万余人次,在水中行程2万多千米。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些孩子上学能不再走崎岖的山路,能不为河阻!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正像龙老师说的:“真不知道是什么信念让他们有几十年的坚持和坚守……”但我只想说,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崇高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不能比的。在这样幸福的年月,居然还有这样的教师,为了山里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脊背,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重复着这古老、单调而无奈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们这里的教师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放学,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地背孩子过河,孩子们能排着队、唱着欢快的歌走在宽敞的大道上;我们不必冒着严寒和酷暑,双腿浸泡在水中一次次地来回;我们也不会长年累月和山里的孤清冷月相伴,也不会出门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放学了,我们收拾好手中的工作,便可以潇洒地开着车向家里飞奔。我们有的是家的温馨,一家人的海阔天空,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因而,我们该知足了!
  可是,据媒体报道,一些年轻教师一个劲地发帖子诉说自己的生活是何其凄惨,日子过得是何其艰难,收入是何其微薄,把自己说得要多可怜有多可怜。他们抱怨自己的课时和工作量多而重,压力太大,但收入却很低……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谁又会没有压力呢?在教育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在承受着教学成绩考核、职称晋升、岗位竞聘、买房的高额费用等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部分年轻教师总喜欢以身边的老教师作为参照。其实,老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拿的工资更低,他们那时生活的拮据、住房的艰难……现在幸福的年轻教师又何曾尝过?又怎能体味到?也许,这些年轻教师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他们不过是从一个校门毕业后又到另一个校门从教,从而发现不了很多同龄人的境遇并不比自己好,有的甚至更糟。要是他们能到我们各地的兄弟学校去看看,再想想王文周、王升超和邹桂芬这样的老教师,他们就会满足,就会知足了!
  其实,任何事情在拥有其优点的同时也会有不足,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教师悠长的假期,是多少人花钱都买不到的“福利”;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是让我们的心永远年轻的“鲜活剂”;而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孩子上幼儿园又近在咫尺,不必背着孩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是那样的可口,比每天在办公室里咀嚼盒饭的“白领”要卫生得多、实惠得多……所以,我们该知足了!
  不管当初我们是出于无奈还是由于生活所迫而选择了从教,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光荣的岗位,就应当去接受它,并试着去喜欢它,爱上它,珍惜它。我们的岗位担负着传承文化和教书育人的使命,而这份职业古往今来就不是与人斗富的职业。我们端上了教书这个“碗”,就要踏踏实实地把它端好、端稳,在“碗里”吃出自己独有的味道来,这样,这辈子也就不枉端了这个“碗”了。
  所以,老师,知足吧!别管钱多钱少,也别管官大官小,在从教这条路上用心尽责,用心钻研,问心无愧,永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最初的梦想!一百次感叹,不如一次实干,加油吧!
  作者单位
  禄丰县广通西堡小学
  ◇责任编辑:张 臻◇
其他文献
习作分层指导,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不同作文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目标分层,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分层、评价分层,再辅以开展各种展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习作自信。  一、自我目标分层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习作,一般只关注中等水平的学生。这样,习作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乏味,因为老师所要求的,他们早就已经学会;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又感到吃力,老师所
期刊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有着导向、激励、反馈和调控等多方面的功能。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论及考试,谈“虎”色变。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小数数学考试命题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做了些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五性”,即:凸现人文性,渗透教育性,强调现实性,追求创新性,注意衔接性。  一、情感互动,凸现人文性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
期刊
我有幸聆听骨干教师马琳老师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置身课堂中,有如沐浴春风,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马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读得干巴巴的,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
期刊
踏着铃声,我一如往常地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这节课,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们的生命》这篇课文。课堂上,我既结合文本,准确把握知识点,又尊重孩子的独特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发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品味精彩。  孩子们一个个神采飞扬、津津乐道。岩温说:“我看见小姨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很辛苦,就明白了妈妈也很辛苦。”王玉婷说:“有一天放学下起了大雨,妈妈及时给我送伞过
期刊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意境优美,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
期刊
“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后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理解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  《义务教育数
期刊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以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对葡萄的不同态度展开故事:小狐狸吃不到葡萄,用“葡萄是酸的”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小猴子不听劝阻,吃到了甜葡萄。在他的带领下,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吃到了甜葡萄。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一、文本解读  1.主题思想。本文主题隐含于课题“酸的和甜的”之中:字面是味道
期刊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学习主体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合作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朴实而动人的文章。教学结束,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却依然留在心间,让人有一种缠绵、悠远、依恋而倍感亲切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姥姥,都得到过姥姥关爱的缘故吧!  教学伊始,我向学生介绍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古典民乐的伴奏声中,让同学欣赏我课前准备的剪纸作品。学生很快被美丽的剪纸图案所吸引,我就势导入
期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寓情于教,在教学中强化情感的渗透,做到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指导美读,以声传情  学习语文,朗读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