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日常生活中个体之爱的意义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李瑞华的两个短篇《看房》《小星星》我很感动,心是温暖的,继而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们这一代年过六旬之人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阶级斗争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习惯于用斗争思维用批判思维来面对人与事。在这种斗争思维批判思维的培育浸染下,我们更推崇面对艰苦危险的坚定意志和牺牲精神,更推崇非凡生活推崇整体至上,我们基本上是站在社会、历史价值本位的立场上,认可在历史运行规律、社会法则制约下,对个体的牺牲,特别是对个体日常生活的牺牲,并在这种认可中,不承认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性,而是认可了社会现实、历史运行对于个体特别是个体日常生活的种种不合理性并将之合理化。在这种认可中,我们作为个人的血肉之心因为渐渐被社会现实生存法则所同化而慢慢变得像石头钢铁一样的坚硬,并把这种坚硬视为成熟,视为刚强,所谓要经得起考验经得起锻炼而百炼成钢。在这种认可中,我们常常否定批判的是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温情,常常否定批判的是斗争性不强批判性不强。这种思维范式形成的历史的合理性价值性我们暂且搁置不论,但在这种思维的规范下,日常生活中个体之爱的缺失却是必然的,更谈不到日常生活中个体之爱的敏感性、丰富性、细微性、深刻性。深究下来,这也是可以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长河之中找到根源的。所以,当《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中的个体性的男女情爱结束了一个历史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之后,“五四”时代会提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鲁迅会用“吃人”来否认之前的历史而提出要“辟人荒”并因此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冰心则用“寄小读者”的形式将“爱的哲学”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因之成为一代“五四”大家而并非仅仅是儿童文学作家。
  当今天中国以市场经济迎来了从未曾有过的历史大变局之时,当新的时代格局因为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变革而将日常生活的个体性作为时代的价值本位个体的价值本位再次呈现在国人面前之时,特别是呈现在伴随市场经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国人面前时,因为市场经济的个体利益性,也因为缺失日常生活个体之爱的强大的精神资源的滋润与支持,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之爱及其构建,就成为了迫切的时代命题及实际存在于每一个国人面前的个体命题。
  我正是带着这样痛切的缺失之感来阅读这两篇小说,并因此给自己带来了深深的感动与心灵的温暖,我也愿意因此而引领读者走进这两部小说,希望着能给读者以新的启示———我是觉得构建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之爱,是每一个读者都需要的迫切的自觉。
  我们先来看看《小星星》,这篇小说表面看,写的是当前允许生二胎后,作为曾经的一代独生子女,在面临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唯一之后的感受,这也是当前摆放在国人面前的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但这小说的真正意义却在于,生命之爱是沟通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当菲菲有了小弟弟之后,爸爸妈妈引领着她用爱意走向了小弟弟:“看菲菲站在门口,妈妈招手说,快来,看看你弟弟……爸爸走到门口,一把拉过菲菲的小手,带她来到婴儿床边”。当菲菲感到因为有了小弟弟的存在,而自己不再成为大家关注的唯一的中心并因此有了受冷落之感时,是妈妈告诉她:“妈妈这次怀孕,就是想,无论是弟弟还是妹妹,都是给你在这个世间又带来一个亲人,这样,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了,你有事还可以跟他商量,有委屈还能跟他说,受欺负了,还有人给你出头”。在小说中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这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之爱,是充溢于小说的字里行间的:“菲菲问妈妈,奶奶是不是对她不好,妈妈却说,奶奶是个好人,对她很好,就是爱端端长辈架子,其实每天忙里忙外,比谁都辛苦。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爸爸也在场,他听到后,抱着妈妈在她脸上狠狠亲了一口。去商场后,爸爸给奶奶买了一件灰色的羽绒服,花了一千多块,打算娃娃满月那天一起给奶奶,他还给妈妈和菲菲还有娃娃都买了新衣服,唯独没有给自己买。”。正是有了爱,即使生活中有了不愉快,也仍然很快就会成为过去:“那天晚上,妈妈手机充电,她让菲菲拿来爸爸手机找摇篮曲,要给娃娃播放,这时,听到滴答一声,爸爸手机收到一个微信。妈妈翻着手机,脸变了,把手机摔到床上,气哼哼不说话。菲菲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赶紧去给爸爸报信,爸爸正在拖地,放下拖布去看妈妈,妈妈眼睛里烧了两支红红的火苗,把娃娃放到婴儿车上,任凭娃娃哭着,她自己把头转向另一边生气”,但这不愉快,很快在菲菲爸爸对妻子的爱意及因这爱意而对妻子内心感受的准确理解中消失了:“妈妈下了床,对着衣柜上的大镜子左看看,右看看,忽然问菲菲:菲菲,你说妈妈是不是丑了,变胖了……这时,爸爸从厨房里出来,端来一杯蜂蜜水给妈妈,说,菲菲,看你妈妈这皮肤,是不是越来越好了。又说你看我,天天在外面风吹日晒,是不是黑了好多?”正是因了这爱的滋养,使菲菲能够感受到生命之美并因了这种感受而使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成为了有机的一体:“弟弟出奇地安静和听话,他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菲菲,菲菲感到自己正被星星注视,美好地不敢移开眼睛”。用爱心面对他人,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生命之美并因了感受到他人的生命之美而更爱他人,也才能够在这种对象化的感受中,确证自己的生命之美并使自己与他人构成美的相通爱的相融,并一代代地延续下去:“妈妈说,每个娃娃,都是会在圣洁的母爱中长大。我也是这样长大的吗?菲菲问妈妈。是的。妈妈当时把菲菲抱在自己怀里,柔声对她说。我也会生娃娃吗?菲菲说。妈妈笑了笑,说,是的。妈妈希望你有一个跟你一样漂亮聪明的娃娃”。读这样的小说,我们仿佛听到了遥远的冰心的“爱的哲学”的历史的回声,虽然这回声是那么地微弱。
  如果说,《小星星》对爱的描写是优美的单纯的明净的,那么《看房》对爱的描写则是丰富的厚重的深刻的。这篇小说写一位年入中年青春不在的女主人公,在生存性的艰涩清贫的日常生活的长期磨损中,虽然生活不如人意,虽然时时面对不公,但却仍然以爱来面对这一切。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男女主人公在年轻时,是有着爱的激情的:“没有孩子之前,他背着她走路,抱着她过河,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一言不合就举起她,抱起她。她几乎不敢相信她竟然是一个爱撒娇的人,她在他面前,娇滴滴的,以各种借口赖着少走路,少干活,把出力气的活计全交给他来做。他也乐颠颠全部都接受。主动,快乐去接受”。但随着日复一日的长期的清贫岁月的消磨,生活变得琐碎、平庸,如果说,年轻时的生活:“最喜欢每天充斥在房间的阳光味道,阳光照得人身体发痒,七色阳光曾经有好几年让她对生活产生严重误解,以为未来会充满希望”,那么,在这之后的生活则是:“她习惯选择关上窗户,拉上窗帘,把一些不合实际的希望遮挡在外面”,而没有七色阳光的生活是:住在狭小的房子里,曾经受到过房东的性骚扰:“她臀部被顶得生疼,她叫喊,挣扎,都无法挣脱……她下意识伸出右手在后面摸了一把,立刻摸到了黏黏的东西”。接二连三不断地寻租新的住房呢:“可一进入屋内,暮气沉沉,客厅是暗的,卧室是暗的,连对面人的脸色,也是暗淡的……厨房内,马桶内,客厅内,都肮脏不堪,两间卧室,同样弥漫着将死之气”,这也像是他们夫妻进入中年后的隐喻: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对年轻人:“他(丈夫)老得很快,仿佛补缺,他变成老人,老态龙钟,走路蹒跚,每天上六楼,成为他特别辛苦的劳动,买面,买米,那更是可怕,他喘息着,和一个肚子巨大的蛤蟆一样喷吐着浊气”而女主人公也好不到哪儿去:“赘肉让脸变长,小腹变突,腰部失去线条,大腿松弛粗笨”,曾经充满情爱色彩的夫妻关系,现在是互相表演给对方看“表演是融合剂,是给对方面子,也许对方对这些把戏心知肚明,但都不去戳破。少些冲突,多些迎合,正是为了便于在更多的时候,各坚持各的”而且丈夫在外面还与摆烧烤摊的女人有着暧昧关系;女儿虽然长大工作了,但受经济困窘的制约,没有住房:“女儿女婿结婚四年,还是不敢要孩子……女儿去年怀孕,谁都没告诉,自己一个人去医院把孩子打掉。打掉回来住了半个月,让她一起瞒着女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是没有尽心尽力试图改变过,但“不服输”的结果导致的则是每况愈下:“他(丈夫)在四楼绊了一跤,滚落到三楼,右腿骨折,在家休息了好长时间”,这可以视为对他们试图改变生活情形的另一种隐喻。但就是在这样的平庸困窘的岁月长河的消磨中,女主人公却仍然始終以爱的天性去面对,而这才是这小说所欲体现的价值指向,所有的不如意的生活,都是作为背景来对此作出衬托。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尽管男主人公能力有限,家里生活困窘“每一分钱,都来得太艰难”,女主人公需要辛辛苦苦作许多兼职维持家里的经济开支,而“她的钱,每一分都贴补到家里,她很少买衣服,很少给自己买爱吃的零食”,但女主人公仍然没有任何怨言。当女主人公目睹了丈夫与摆烧烤摊的女人的暧昧之后:面对发脾气的丈夫,她只是平静地说“以后,不要再去烧烤摊了。又说:家里也有很多活要做”。而当摆烧烤摊女人的丈夫因疑惑而来找女主人公查核妻子是否将自家房子低价卖给妻子的情人———女主人公的丈夫时,女主人公又为了避免双方家庭各自的冲突将事情遮掩了过去。在千辛万苦终于有了自己多年盼望中的住房并尽心尽力亲自装修完毕后,面对女儿因购买住房而需要女主人公经济支持时,女主人公又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刚刚装修完毕的住房卖掉以资助女儿———虽然丈夫的主张是希望女婿家作为男方应该更多承担。我正是在诸如此类尽管自身艰难尽管对自身不公,但仍然以爱心面对以爱心化解冲突化解矛盾中,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并认为在新的市场经济的时代,这种对爱的倡扬,具备了新的现代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世界的观念,即将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相等同,所以,重现实性重实用性,无论是强调群体伦理规范还是强调批判斗争精神,都立足于对现实境况的实际改造作用。西方文化,是两个世界的观念,即将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相分离,所以,是用彼岸世界的价值形态来观照此岸世界的现实形态,重在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形态的引领而不是在现实世界的实际实现。如是,冰心于“五四”时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提倡的“爱的哲学”,用无条件的现代之爱来应对有缺陷的社会与人生,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就因为几无对现实世界改造的实际效用所以为国人所轻视,这也是用无条件的现代之爱来应对有缺陷的社会与人生的精神资源在中国相对缺失相对薄弱的必然。但在今天,当用血缘来结构人际关系转型为用经济来结构人际关系并因之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精神形态情感形态之时,当用伦理来结构社会转型为用经济来结构社会并因之导致文学的现实功用性减弱,文学用精神来超越现实的功用增强之时;在文学世界中,现代之爱,作为一种精神元素精神形态,其在文学世界中的呈现及其社会作用并因之加入国人新的精神结构情感结构的构建作用,就是不容忽视的,亦相应地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时代性的生长点。现代之爱与女性的天性更具有亲缘性,山西的女性,因为山西区域文化的务实传统,这种现代之爱的精神形态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几近成为一种天然的优势,只是这种优势因价值向度不同而以不同的美学形态作为展示,或为蒋韵的凄美,或为葛水平的天然,或为小岸的神性、人性、社会性的合一,如此等等。而在李瑞华的这两篇小说中,我也因之看到了其萌芽、幼苗的形态,更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萌芽、幼苗能够因为感受力的增加,因为理性的清醒而快速地抽条长大,成为黄土地上充满生机的郁郁葱葱的大树林。
  我衷心地期待着。
其他文献
阳光强烈,你身后的影子  却很寒冷  你的坟冢上,芦花如雪  满山的松柏唱着悲歌  你扬起头,凝望着  晋国的土地  多么广袤的土地啊!  为何容不下一个臣子想做庶民的  愿望,为何没有你的栖身之所  十九年颠沛流离  晋国的复国大业是否还有你疼痛的记忆  两千年后  被那場火烧焦的大山依然苍翠  而你却一直困在火里  至今仍未走出  火一直在烧
期刊
我五岁前很少能见到爸爸,因为爸爸在遥远的地方当兵,据妈妈说,爸爸一年才回来一次,一次只能住短短的几天。爸爸在我脑海中是模糊的,甚至我都不能完全记清他的长相。  一天下午,我蹲在院子里玩捏泥人,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抬起头看见一个男人手里提着个手提包正快步朝我走来,满脸堆笑,嘴巴咧得好像快与耳朵连住了,在眉毛上扬无限贴近发际线时,额头上留下了几道褶子,他问我:萍儿,看看我是谁?我搜肠刮肚寻找答案
期刊
骆启明心里想,也许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可你已经花了一生的时间。他想起了母亲,这是他一生最幸运的事。“明儿,妈只是希望你好,你从小就是个有想法的孩子。”妈去世前跟他说,“反正我知道你会做下去,我只能听你的。”他把他那部写作了五十多年的大部头作品,打印成文字稿,到邮局用一个大信封装好,再加外包装。填上地址、出版社名称、邮编、收件人和寄件人,付了邮资寄走,就准备回家里等了。他不知怎么觉得此生有点对不起朱明
期刊
夏日的夜晚在青蛙的欢歌声中终于降临了。时远时近的阵阵蛙鸣笼罩着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  有一所小房子缩在离河塘不远处,屋里的灯没亮,黑夜里显不出它的存在。在敞开在天底下的那扇小窗前,尔里正趴着发呆,他朝天上望呀望,不一会儿,满天的星星就像田野里高高低低欢舞的萤火虫,组成了一条活泼涌动的河流,搅得人眼皮直打架。  “咕咚咕咚……”尔里摸索着抄起旁边的一碗凉开水利利索索地送下了肚,抹了一把嘴,就倒在
期刊
张卫平先生一直从事剧本写作,他的新作《永不放弃》(《黄河》2020年第2期)应该称为剧本小说。同主流文学的小说不同,这样的小说读起来更为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更有戏剧性,语言简洁明快,叙事节奏紧凑。主流文学的小說通常更崇尚烦琐的现实主义,无限度追求细节,好比拿着显微镜观察事物,涩滞难耐,阅读体验往往受到影响。个人认为,这样的剧本小说应该占一席之地,既可以丰富小说的类别,也可以矫正小说中过度的烦琐。 
期刊
去年以来,我在颓废的低端匍匐,和要死的鱼一样,深深地埋着头,呼吸困难也不愿起身。  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寂静的花园,是花园里一个干涸的井。我匍匐其中,在逼仄之地蜷缩着双腿和双脚,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间,没有读书,也没有写几个字,我很害怕,非常非常怕,我不想就这样完蛋,可是,也没有能力自救。为数寥寥的人知道我变成这样,但我不能自救也拒绝被救。不想完蛋又没有能力自救,并且拒绝他人伸出援手,
期刊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我们在这一期推出了“山西作家儿童文学作品专辑”。在历时近半年的征集之后,我们收到了二十余位作家的作品,最终共有涉及各类体裁的八篇作品入选。另有些作品还在作家们手中进行着认真的打磨,我们只能延期至明年第六期再行刊发。  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目前的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一直不够活跃,缺精品力作,缺领衔名家。作为一家省会城市期刊,我们觉得有责任肩负起这个使命,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促进它,发
期刊
石板烤南瓜  ———野餐一品  在乡间,每到秋天,各村各庄都要雇人看秋。  大一些的庄子,集镇地面,长年有人打更下夜。早年里乡下没有钟表,打更的依据多年的经验来判断时辰。晴天,看看星宿位置;阴天,就那么约莫估计一回。按规矩敲梆子打锣,给村民报更次。连带巡行街巷,恐吓了小偷窃贼,惊动着馋狼饿狐。  山村远庄,偏僻穷苦,却是贼也不来光顾,寻常便无须着人打更下夜。只是到了秋天,庄禾成熟,团头社首们要出面
期刊
鹳雀楼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  谁会相信, 北周会为鹳雀  修一座高楼  不必自己贷款购买  不必自己请人装修  阳光免费供暖月光免费照明  无期限大产权  引爆了多少人的望楼兴叹  曾经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杜甫呀  可能至今不知道  鹳雀当时早已住上了免费的贵宾楼  这是人类送给鹳雀可以世袭的福利  登上鹳雀楼  一直无钱买楼房的我  好想长出一双翅膀  让目光在楼顶千里驰骋  让黄河的涛声
期刊
宇宙星河,耀眼夺目,穹隆的晴空下,万物自在寂静地生长。孙频的中篇小说《天体之诗》(《北京文学》2019年第1期)如同点缀在其间的流光,静默地见证着世界的神秘和生命的永恒,故事在摄影机的无声工作中缓缓展开。  在小说的开篇,“我”毫不避讳地展现了自己的窘迫。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被学生嘲讽不屑,神坛上的艺术从高处跌落。心灰意冷之际,“我”决定出走京城,拍一部说真话、有价值的影片。在此,我们初步可以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