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l卷理科20题的分析与探究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g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全国卷中解析几何解答题是每年必考的内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关定点定值问题频频出现,对学生而言,期望的是:这类试题如何求解的?是否有方法可依?对教师而言,关注的是:这类试题是怎样命制的?是否有规律可循?现对2017年高考全国I卷理第20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2 试题解析
  本题条件简单清晰,表述言简意赅,具有“低起点、宽入口、多层次、好区分”的特点,本题考查椭圆的概念、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本题第(1)问是解析几何常见的待定系数法求曲线方程问题,设问较新颖,考查椭圆的基本知识,涉及的是解析几何的最基本方法,难度不高,不同层次的考生皆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试题第(2)问的证明过程涉及的变量虽然很多,但应用的是解析几何基本知识与基本思想,本题注重通性通法,既为不同基础和能力的考生搭建能力活动平台,也使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在解答过程中得以完整展示,比較充分地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解析几何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代数运算的能力,
  考生的典型错误有以下方面:
  (1)粗心审题:在第(1)问中,将四点P1,P2,P3,P4四点都代入椭圆方程,并正确求出a,b,没对P1的位置作出说明;
  (3)逻辑思维不严密:在第(2)问中,未讨论直线l与x轴垂直的情形,缺少分类讨论的思想,只考虑用韦达定理,没有考虑到判别式是否大于0这个前提.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定点定值问题是揭示几何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问题,展示了数学的美,本题第(2)问有较好的探究价值,是非常不错的训练素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下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变式探究,寻求在动态的“变”中隐含定点定值“不变”的问题.
  3 变式探究
  (1)如果把该题中的“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1”,改变为“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l”,直线l是否过定点?
  (2)如果把该题中的“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1”,改变为“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0”,直线l是否过定点?
  (3)如果把该题中的“设直线l不经过P2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l”,改变为“设直线l不经过P4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4A与直线P4B的斜率之和为-l”,直线l是否过定点?
  (4)如果把该题中的“设直线l不经过P2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l”,改变为“设直线,不经过P4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4A与直线P4B的斜率之和为l”,直线,是否过定点?
  (5)如果把该题中的“设直线7不经过P2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之和为一l”,改变为“设直线l不经过P4点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4A与直线P4B的斜率之和为0”,直线l是否过定点?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由题目中斜率之和为-l我们猜想斜率和为0或l时结论是否也成立,进而猜想斜率之和为任意实数λ时是否可得出一致结论,然后再由椭圆上一个定点P2过渡到椭圆上另一点P4、任意一点P,再将上述猜想应用到椭圆的一般形式中,得到一系列变式,探究能否得出一般性结论,变式逐步深入,由易到难,体现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思想,试题的演变过程不仅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明澈思维,启迪心智.
  5 试题启示
  从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来看,解析几何试题总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精选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延伸、拓展,加强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究,波利亚说过:“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变式教学思想,通过变式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求“变”的规律,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和探究,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会思考、会拓展,变式的方面包括问题的弱化强化、问题的正反面互换、问题的纵横向类比、问题的特殊和一般,总之,采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灵活变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2017年是福建省各地市统一使用同一份中考试卷的第一年,意义非同寻常,本份试卷的第24题,以两个相似矩形共顶点旋转为载体,探究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拓展性、研究性,承载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对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以该题为例,对其评题、析题、解题、变题,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隐含其中的问题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
期刊
1题例呈现  2课堂实录  教师:学生1是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看出他较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值得鼓励,并且我们也知道三角函数形式多样的特点,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教师:很好,这可以看出学生2能很好地运用有关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真正体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从问题出发去寻找与条件的关系,这也正是我们解题时需要的重要思想。  还没等笔者讲完,学生3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这一问题打断
期刊
1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学生学习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更多的是主动去探索、去发现.由此可见,“动”在数学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动”既指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又指动手探索、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每天动动手,动动脑,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发展,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国必先强教,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必要保障.2011年起,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第五十五条的指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教师资格标准”[1],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教师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途径从主要强调学历达标的地方自主考试,转变为注重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的国家统一
期刊
1 问题提出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习,掌握“四基”,发展“四能”,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当前的教育界主要聚焦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二是如何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评价.针对第二个问题,《课标》提出,要构建基
期刊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的力量,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数学学科而言,大多数专家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以“素养立意”建构数学课堂将成为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然的选择,所以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渗透核心素养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在
期刊
《椭圆》一课是苏教版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第2节的内容,属于解析几何的范畴,本章主要研究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种曲线的方程和几何性质,而《椭圆》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种圆锥曲线,研究方法对学习后面的内容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在学习椭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  具有了一定的解析几何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因此,在学习椭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相对系统的研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期,数学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若干核心素养,包括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
期刊
学生进入高三后,各种考试、模拟练习卷如家常便饭,试卷讲评课也成了高三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那么如何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试卷讲评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讲清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份试卷找到自己在本阶段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为下阶段的学习指明方向.而讲评课往往只有1-3个课时,确定哪些题目需要讲评,哪些题目不需要就成了提高讲评课效率的关键.  讲评的最佳时间是完成
期刊
分层走班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结合任课教师的意见,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这是一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是一种活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分层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既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分层教学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