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奢侈品的产地控制,其实在不同的经营者那里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传统的家族企业会坚持尽力百分之百的原厂原产地的所谓“inhouse”制造,但对新一代讲究成本控制效益的经营者来说“inhouse”却未必如此重要。
不同的价值取向
大约15年前,记者与一位瑞士著名奢侈品牌CEO闲暇聊天时,谈起产地的问题,他坦陈自己所有的产品包括包装与说明书的印刷制造都完全在瑞士,这也是构成其高昂售价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MBA出身,又曾经在几家食品等快销行业里做过高管,然后才进入奢侈品界、并先后成功执掌几家最负盛名的瑞士奢侈品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接着指出,其实只要在质量上控制良好,他自己并不会介意Hermès丝绸是否会在韩国或者中国加工,只在乎这条领带是否是Hermès——为了他这句话,我还特地托人到Hermès私下打听,结果回答是Hermès的丝巾与领带都产自法国,只有一小部分生丝之类的原料可能掺杂着极少量产自巴西等地的产品——原韩国、中国之类的只是那位CEO信口而言的例子,并没有什么确切的依据,让对Hermès一向感觉颇好的我顿时觉得轻松了不少。
或许正是因为这位CEO不遗余力降低成本的主张,使得他先不见容于家族化小企业,也为一心想让他为公司摆一下顶级品牌派头的大集团头痛,最终自己独立出去创立了一家以压低瑞士制造高端机芯尤其是陀飞轮机芯价格为主旨的公司,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记者就不知道他去干些什么了。
谈起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高级经理人,不少认识他的同仁都十分感慨他最早将一系列市场化的定位与宣传、销售手段引入当时还只是按照传统习惯做品牌的奢侈品市场,尤其在高档钟表的国际化销售组织与物流体系方面,他的贡献颇大。
不过,他始终还是将卖奢侈品与自己早先卖的饼干食品混淆在一起,一旦完成了公司销售体系的改造,就想着不惜牺牲质量来扩大产量,所以总是在起步的成功之后最终丢失奢侈品的灵魂,从而导致其事业习惯性的高开低走,其压低瑞士产机芯的售价的做法尤其受到瑞士高端制表业很多的批评。归根结底,现代的奢侈品产业不仅需要一系列规范的生产与销售组织,而且也少不了对于传统的坚持,其中包括核心产地的明晰化与高水准的质量控制体系。
曾经将那位CEO关于Hermès的说法讲给另一位奢侈品行家听,得到的回答是:“是的,如果他有机会当Hermès的CEO,我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亚洲来采购,然后再把生产转移过去,最后把品牌做成稍微贵一点的耐克、阿迪达斯。相信我,他的能力就是这样的——给他一个玛戈(法国波尔多著名酒庄),他能够把它弄到澳洲、南美、意大利、西班牙满世界都是,结果会是灾难性的。就像陀飞轮一样,原本在瑞士,只有传统的大师才能够造少量几只,如今被他批量销售,既没有了美感、也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还好金融危机制止了他,否则下一步他一定会想办法到俄罗斯或者中国去制造他的简易陀飞轮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们再也见不到传统瑞士陀飞轮的精妙之处。”
日内瓦印记的困惑
在传统的奢侈品产业里,产地制造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地往往是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制造经验,标志着最高的水准与最有号召力的古老品牌,产地标准在这里也是质量的标准。
然而,在眼下迅速国际化的市场背景下,古老的产地原则正遭到一系列的冲击。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钟表王国瑞士最著名的制表之都——日内瓦印记遭遇的尴尬。1886年的12月6日,针对伪劣产品的盛行,日内瓦议会颁布了一项法规“Loi Sur Controle Facultatif des Montres”,即所谓“非强制性钟表检测法令”,简称为日内瓦法则。
这项法规向日内瓦地区的钟表生产商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提醒他们在机芯制造上,必须严格遵循机械和美学的原则,以最高品质来展现日内瓦地区钟表的成就,符合其要求的厂家方可获得日内瓦印记的使用权。
100多年间,制表技术与工艺在不断发展,所以“日内瓦法则”也相应地经过了几次修正。这几次修正的时间分别是1891年5月27日、1957年4月5日、1959年12月9日,以及1994年12月22日。
总的来说,日内瓦印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只接受机械表的认证,并且该机械表的机芯必须是在日内瓦内组装并调校;第二,每一枚机芯都必须根据颁布的标准,满足十二项对技术内涵与美学外观的要求,同时须明确表达出机芯的设计概念、特色,以及制造与装饰的质量;第三,机芯必须经过日内瓦官方非强制性腕表审查局的核准与认可,接着交由经过宣誓的委员会进行审查;委员会是由官方任命的委员组成。一百多年来,伴随着日内瓦印记,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等日内瓦制表厂当之无愧地登上了同行业的顶峰。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于日内瓦印记的质疑越来越多,集中地体现在认为它只是一个产地标准而非质量标准,长期支持日内瓦印记的百达翡丽甚至推出了自己的印记,以更加严格的厂内标准来替代日内瓦印记。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11月9日,有关方面宣布再次更改“日内瓦法则”,新的变化包括对于整只表的测试、7天模拟佩戴测试以及对于生产的突击检查。然而,如此大幅度的修改依然难以消除人们对于它的批评,其中包括对于日内瓦之外的企业的排斥是否合理,如何反映出电子石英等新技术等质疑。
其实,作为一个地区,日内瓦虽然名厂众多,各种专业配套产业齐全,但依旧排斥了众多质量出众也同样以日内瓦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古老品牌。最典型的是大名鼎鼎的劳力士,其机芯制造在比尔地区,因此从来没有能够获得日内瓦印记。面对着日益国际化的市场,日内瓦印记面临的头号难题依旧是地域。也许在以往的二三百年里,依靠日内瓦地区就能够解决所有的技术、原料的问题,但现在这一传统越来越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成本的压力一直是困扰着所有高端品牌的难题,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外迁降低成本的冲动。
原产地魅力有多大
严格地说,奢侈品是有新旧不同流派的区分的,以新奢侈品来说最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以及电脑,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虽然消费者也会从做工与质感上衡量其优劣,但更加看中的还是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背后的市场服务与技术支持。
因此,即便所有的苹果消费者都知道其钟爱的产品是出自中国工人之手,依然少有人会质疑其质量。类似的还有运动品牌耐克,时尚品牌Tommy Hilfiger乃至拉尔夫·劳伦等都有在全球订货的情况,而且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都没有危及品牌,反而取得了更大的产品竞争力。
不过,对于传统的顶端品牌,也就是所谓的老牌奢侈品来说,原产地与相对高难度的手工制造就非常重要。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品牌形象已经与“法国工匠手工制造”、“瑞士工匠手工制造”等关键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消费者们的代代相传中,这些古老品牌众多引人入胜的细节,已经渗透入其生产到销售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一旦其中有所改变就会引起议论纷纷,更不用说将其制造转移到完全流水线式制造的亚洲去制造。
从一些二三线品牌的角度看,将大部分生产制造工作转移到香港或者中国内地是一个保证质量与减低成本的两全之举,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它们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迅速扩张。
然而,对于像Hermès这样的一线品牌,即便是一款大家都非常熟悉的Kelly包,从选择材料到裁剪与缝纫加工,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了传统的工序,这往往是一些世代相传的工匠家族的独享技艺,通常都是秘不示人的,因而也很难为圈外人所替代。
另一个更加典型的例子是瑞士的高级制表业,虽然从装配到打磨等工艺已经越来越自动化,可以用机器代替人手,但一些复杂零件的细部修饰以及复杂功能产品的装配与维修也必须依靠技艺超群的熟练工匠,这就是日内瓦印记至今依然为一些高端客户与收藏家所看重的原因,小小的金色印记在告诉每一位看官:一代代工匠不断积累与传承的技艺在一款表上得到集中体现。原产地制造与一线品牌的关系由此变得至关重要,也使得诸如“瑞士制造”、“德国制造”、“法国制造”等成为一线品牌的必备因素。
也正是因为一线品牌的示范作用,那些主要的生产制造已经完全移往海外的二三线品牌也极力强调自己原本所在的原产地——从海外的一些报道看,虽然它们几乎都在中国制造,但依然会要求代工厂家将产品送回欧洲装上一个搭扣、或者缝上鞋底、钉上商标,以便堂而皇之地打上“意大利制造”、“法国制造”的标牌。
即便是完全在中国制造这些公司也会使用粘贴纸标明“中国制造”以便随时揭去,或者干脆将“中国制造”的标签隐藏在某个人们看不见的角落里,公司对外宣传自然还是意大利或者法国制造,代表纯正的欧陆传统的品牌,唯独制造地在亚洲这一重要事实却语焉不详或者轻描淡写地带过,生怕认真的消费者追究起来影响其品牌的美誉度。
坚持纯粹原产地之困难
这些年来,越来越少有公司能够坚持纯粹的原产地原则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司的设计与支持系统不可能再局限于一地,其供货商也越来越国际化。同时,原本是由发达国家掌控的珍稀原材料如今也越来越难以把握,不少原本只提供原料的产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半成品的制造商。
坚持原产地的原则虽然依然被认为是高品质的象征,但事实上越来越难言纯粹。更何况如今的产业并购越来越频繁与复杂,在企业产品多元化的前提下,一时也很难确定品牌旗下的产品是否整齐划一地由某地制造。
依然以Hermès为例,这是一家在产品种类分布方面十分均衡的奢侈品公司,其赖以起家的皮件生产当然是标准的巴黎做工,而其后起的时装、配饰等也显然依托了巴黎在这些领域里悠久的制造传统。
但其庞大的产品系列中,难免出现不是巴黎甚至不是出自法国的产品,如瓷器大多出自法国著名的瓷都利摩日、香水产自格拉斯,而其John Lob皮鞋是英国的做工、手表产自瑞士,部分特殊的产品如手镯等还可能产于奥地利。但作为一个一线品牌,Hermès那些非巴黎产的产品在业内都代表着最高质量,公司也从来不对这类背景加以掩饰。
然而,现代社会的迅速全球化,使得原产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如Hermès一般不加丝毫隐瞒,也难以让敏感的消费者感觉混乱难以一时厘清。
再以瑞士钟表为例,高傲的日内瓦制表厂能够自己制造几乎所有的机械部件,但它们需要的一些特殊部件如用各种传统工艺加工的特殊表盘与表壳、各种金属与皮质表带,以及电子石英机芯等都未必能够在本地找到最出色的供应商。
另外,一些严重依靠资源型原材料来经营的著名品牌,如各大珠宝公司为了取得稳定的供应,也不得不与诸多非本地的供应商合作甚至联营。大品牌珠宝往往本身并没有很强的制造超级复杂款首饰的能力,针对特定的设计与特别的珠宝,他们经常会发给一些小作坊或者独立的匠人制作,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钟表与皮件等其他奢侈品行业里,这些年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那些“大品牌背后的人”越来越公开化,他们甚至遍布全球,让人们越来越难以确定这究竟是哪个地方、哪路工匠的手工。
其实,即便是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在当今这个变化越来越大的社会里也很难保证原汁原味。以日内瓦工匠极为擅长的珐琅为例,百多年前的珐琅采用的是矿物颜料,其特点是在烧制完毕之前是难以看出其最终的色彩的,如今人们往往使用产自日本的颜料,各种色彩在烧制之前就一目了然。带来更加深刻变化的是电脑的广泛运用,从CAD设计到数控机床的加工。这些变化虽然不至于影响到原产地制造,但它们带来的影响是削弱了原产地制造的魅力,让传统的老奢侈向着新奢侈发展。
观念的改变与差异
对于奢侈品的原产地问题,很多时候是受制于观念,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会有十分不同的评价。如对于苹果手机与电脑这样的所谓新奢侈品来说,消费者确实不会介意其制造地,而只关注它是一个在美国硅谷崛起的IT界传奇,代表着一系列最新潮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百达翡丽与劳力士手表来说,则完全相反,必须产自瑞士才会吸引消费者,因为这两个品牌就代表着瑞士制造的可信度以及出色的工艺水平。
不过,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另一种实用化的奢侈品——高档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汽车带有了非常浓厚的现代商业色彩,为了开拓市场需要在不同的国家设立工厂制造汽车。
对于习惯资本流动的欧美日本来说,人们依然会将在美国制造、“比美国车还要美国”的日系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及讴歌当做是日本车,也会把同样在美国制造的奔驰、宝马当做德国车。因为这些车虽然是针对美国市场特别设计,寻根溯源人们依然不难发现其中的日系或德系血统。
然而,类似的情况到了中国,人们的印象里在中国制造、同时为了中国市场而特别加以改动的奥迪乃至奔驰、宝马就更加倾向于是一辆(中)国产车,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巴西,巴西将改款的大众当做了自己的国民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其有利于开拓市场的经济背景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观念的变化。
虽然中国这样的市场对于所谓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是有极为清晰的划分的,但作为在中国制造的高端车,国际化的奢侈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而做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内在的机械系统经过改造,整车特别是车架根据中国的特殊路况进行了特别调校之外,更加令人瞩目的是为了中国市场而专门加长的车身,以及一系列内饰与配置的舒适化改进,这使得德国那些豪华轿车品牌衍生出了一个更为豪华讲究的分支。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车的确带有一点与任何市场都有点不同的中国味道。相对而言,日系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美国制造的名义出口到欧洲或者中国,却没有什么丝毫类似的变化。
分析中国消费者将在中国制造的奥迪A6与A4当做“国产车”,而将进口的A8、A1当做德国车,两者在中国市场上并行不悖同样畅销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真的有一天品牌会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因素,而原产地之类的问题则少人关心,因为只要质量、做工与款式没有问题,加上价格更加实惠,生活在繁忙之中的现代人实在没有必要为某商品产于何方操太多的心。当然,当人们知道某产品是特别为中国设计,还是在中国制造的,也会对它有点特殊的亲近感吧,就像眼下的苹果手机那样。
不同的价值取向
大约15年前,记者与一位瑞士著名奢侈品牌CEO闲暇聊天时,谈起产地的问题,他坦陈自己所有的产品包括包装与说明书的印刷制造都完全在瑞士,这也是构成其高昂售价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MBA出身,又曾经在几家食品等快销行业里做过高管,然后才进入奢侈品界、并先后成功执掌几家最负盛名的瑞士奢侈品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接着指出,其实只要在质量上控制良好,他自己并不会介意Hermès丝绸是否会在韩国或者中国加工,只在乎这条领带是否是Hermès——为了他这句话,我还特地托人到Hermès私下打听,结果回答是Hermès的丝巾与领带都产自法国,只有一小部分生丝之类的原料可能掺杂着极少量产自巴西等地的产品——原韩国、中国之类的只是那位CEO信口而言的例子,并没有什么确切的依据,让对Hermès一向感觉颇好的我顿时觉得轻松了不少。
或许正是因为这位CEO不遗余力降低成本的主张,使得他先不见容于家族化小企业,也为一心想让他为公司摆一下顶级品牌派头的大集团头痛,最终自己独立出去创立了一家以压低瑞士制造高端机芯尤其是陀飞轮机芯价格为主旨的公司,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记者就不知道他去干些什么了。
谈起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高级经理人,不少认识他的同仁都十分感慨他最早将一系列市场化的定位与宣传、销售手段引入当时还只是按照传统习惯做品牌的奢侈品市场,尤其在高档钟表的国际化销售组织与物流体系方面,他的贡献颇大。
不过,他始终还是将卖奢侈品与自己早先卖的饼干食品混淆在一起,一旦完成了公司销售体系的改造,就想着不惜牺牲质量来扩大产量,所以总是在起步的成功之后最终丢失奢侈品的灵魂,从而导致其事业习惯性的高开低走,其压低瑞士产机芯的售价的做法尤其受到瑞士高端制表业很多的批评。归根结底,现代的奢侈品产业不仅需要一系列规范的生产与销售组织,而且也少不了对于传统的坚持,其中包括核心产地的明晰化与高水准的质量控制体系。
曾经将那位CEO关于Hermès的说法讲给另一位奢侈品行家听,得到的回答是:“是的,如果他有机会当Hermès的CEO,我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亚洲来采购,然后再把生产转移过去,最后把品牌做成稍微贵一点的耐克、阿迪达斯。相信我,他的能力就是这样的——给他一个玛戈(法国波尔多著名酒庄),他能够把它弄到澳洲、南美、意大利、西班牙满世界都是,结果会是灾难性的。就像陀飞轮一样,原本在瑞士,只有传统的大师才能够造少量几只,如今被他批量销售,既没有了美感、也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还好金融危机制止了他,否则下一步他一定会想办法到俄罗斯或者中国去制造他的简易陀飞轮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们再也见不到传统瑞士陀飞轮的精妙之处。”
日内瓦印记的困惑
在传统的奢侈品产业里,产地制造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地往往是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制造经验,标志着最高的水准与最有号召力的古老品牌,产地标准在这里也是质量的标准。
然而,在眼下迅速国际化的市场背景下,古老的产地原则正遭到一系列的冲击。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钟表王国瑞士最著名的制表之都——日内瓦印记遭遇的尴尬。1886年的12月6日,针对伪劣产品的盛行,日内瓦议会颁布了一项法规“Loi Sur Controle Facultatif des Montres”,即所谓“非强制性钟表检测法令”,简称为日内瓦法则。
这项法规向日内瓦地区的钟表生产商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提醒他们在机芯制造上,必须严格遵循机械和美学的原则,以最高品质来展现日内瓦地区钟表的成就,符合其要求的厂家方可获得日内瓦印记的使用权。
100多年间,制表技术与工艺在不断发展,所以“日内瓦法则”也相应地经过了几次修正。这几次修正的时间分别是1891年5月27日、1957年4月5日、1959年12月9日,以及1994年12月22日。
总的来说,日内瓦印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只接受机械表的认证,并且该机械表的机芯必须是在日内瓦内组装并调校;第二,每一枚机芯都必须根据颁布的标准,满足十二项对技术内涵与美学外观的要求,同时须明确表达出机芯的设计概念、特色,以及制造与装饰的质量;第三,机芯必须经过日内瓦官方非强制性腕表审查局的核准与认可,接着交由经过宣誓的委员会进行审查;委员会是由官方任命的委员组成。一百多年来,伴随着日内瓦印记,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等日内瓦制表厂当之无愧地登上了同行业的顶峰。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于日内瓦印记的质疑越来越多,集中地体现在认为它只是一个产地标准而非质量标准,长期支持日内瓦印记的百达翡丽甚至推出了自己的印记,以更加严格的厂内标准来替代日内瓦印记。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11月9日,有关方面宣布再次更改“日内瓦法则”,新的变化包括对于整只表的测试、7天模拟佩戴测试以及对于生产的突击检查。然而,如此大幅度的修改依然难以消除人们对于它的批评,其中包括对于日内瓦之外的企业的排斥是否合理,如何反映出电子石英等新技术等质疑。
其实,作为一个地区,日内瓦虽然名厂众多,各种专业配套产业齐全,但依旧排斥了众多质量出众也同样以日内瓦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古老品牌。最典型的是大名鼎鼎的劳力士,其机芯制造在比尔地区,因此从来没有能够获得日内瓦印记。面对着日益国际化的市场,日内瓦印记面临的头号难题依旧是地域。也许在以往的二三百年里,依靠日内瓦地区就能够解决所有的技术、原料的问题,但现在这一传统越来越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成本的压力一直是困扰着所有高端品牌的难题,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外迁降低成本的冲动。
原产地魅力有多大
严格地说,奢侈品是有新旧不同流派的区分的,以新奢侈品来说最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以及电脑,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虽然消费者也会从做工与质感上衡量其优劣,但更加看中的还是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背后的市场服务与技术支持。
因此,即便所有的苹果消费者都知道其钟爱的产品是出自中国工人之手,依然少有人会质疑其质量。类似的还有运动品牌耐克,时尚品牌Tommy Hilfiger乃至拉尔夫·劳伦等都有在全球订货的情况,而且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都没有危及品牌,反而取得了更大的产品竞争力。
不过,对于传统的顶端品牌,也就是所谓的老牌奢侈品来说,原产地与相对高难度的手工制造就非常重要。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品牌形象已经与“法国工匠手工制造”、“瑞士工匠手工制造”等关键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消费者们的代代相传中,这些古老品牌众多引人入胜的细节,已经渗透入其生产到销售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一旦其中有所改变就会引起议论纷纷,更不用说将其制造转移到完全流水线式制造的亚洲去制造。
从一些二三线品牌的角度看,将大部分生产制造工作转移到香港或者中国内地是一个保证质量与减低成本的两全之举,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它们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迅速扩张。
然而,对于像Hermès这样的一线品牌,即便是一款大家都非常熟悉的Kelly包,从选择材料到裁剪与缝纫加工,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了传统的工序,这往往是一些世代相传的工匠家族的独享技艺,通常都是秘不示人的,因而也很难为圈外人所替代。
另一个更加典型的例子是瑞士的高级制表业,虽然从装配到打磨等工艺已经越来越自动化,可以用机器代替人手,但一些复杂零件的细部修饰以及复杂功能产品的装配与维修也必须依靠技艺超群的熟练工匠,这就是日内瓦印记至今依然为一些高端客户与收藏家所看重的原因,小小的金色印记在告诉每一位看官:一代代工匠不断积累与传承的技艺在一款表上得到集中体现。原产地制造与一线品牌的关系由此变得至关重要,也使得诸如“瑞士制造”、“德国制造”、“法国制造”等成为一线品牌的必备因素。
也正是因为一线品牌的示范作用,那些主要的生产制造已经完全移往海外的二三线品牌也极力强调自己原本所在的原产地——从海外的一些报道看,虽然它们几乎都在中国制造,但依然会要求代工厂家将产品送回欧洲装上一个搭扣、或者缝上鞋底、钉上商标,以便堂而皇之地打上“意大利制造”、“法国制造”的标牌。
即便是完全在中国制造这些公司也会使用粘贴纸标明“中国制造”以便随时揭去,或者干脆将“中国制造”的标签隐藏在某个人们看不见的角落里,公司对外宣传自然还是意大利或者法国制造,代表纯正的欧陆传统的品牌,唯独制造地在亚洲这一重要事实却语焉不详或者轻描淡写地带过,生怕认真的消费者追究起来影响其品牌的美誉度。
坚持纯粹原产地之困难
这些年来,越来越少有公司能够坚持纯粹的原产地原则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司的设计与支持系统不可能再局限于一地,其供货商也越来越国际化。同时,原本是由发达国家掌控的珍稀原材料如今也越来越难以把握,不少原本只提供原料的产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半成品的制造商。
坚持原产地的原则虽然依然被认为是高品质的象征,但事实上越来越难言纯粹。更何况如今的产业并购越来越频繁与复杂,在企业产品多元化的前提下,一时也很难确定品牌旗下的产品是否整齐划一地由某地制造。
依然以Hermès为例,这是一家在产品种类分布方面十分均衡的奢侈品公司,其赖以起家的皮件生产当然是标准的巴黎做工,而其后起的时装、配饰等也显然依托了巴黎在这些领域里悠久的制造传统。
但其庞大的产品系列中,难免出现不是巴黎甚至不是出自法国的产品,如瓷器大多出自法国著名的瓷都利摩日、香水产自格拉斯,而其John Lob皮鞋是英国的做工、手表产自瑞士,部分特殊的产品如手镯等还可能产于奥地利。但作为一个一线品牌,Hermès那些非巴黎产的产品在业内都代表着最高质量,公司也从来不对这类背景加以掩饰。
然而,现代社会的迅速全球化,使得原产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如Hermès一般不加丝毫隐瞒,也难以让敏感的消费者感觉混乱难以一时厘清。
再以瑞士钟表为例,高傲的日内瓦制表厂能够自己制造几乎所有的机械部件,但它们需要的一些特殊部件如用各种传统工艺加工的特殊表盘与表壳、各种金属与皮质表带,以及电子石英机芯等都未必能够在本地找到最出色的供应商。
另外,一些严重依靠资源型原材料来经营的著名品牌,如各大珠宝公司为了取得稳定的供应,也不得不与诸多非本地的供应商合作甚至联营。大品牌珠宝往往本身并没有很强的制造超级复杂款首饰的能力,针对特定的设计与特别的珠宝,他们经常会发给一些小作坊或者独立的匠人制作,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钟表与皮件等其他奢侈品行业里,这些年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那些“大品牌背后的人”越来越公开化,他们甚至遍布全球,让人们越来越难以确定这究竟是哪个地方、哪路工匠的手工。
其实,即便是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在当今这个变化越来越大的社会里也很难保证原汁原味。以日内瓦工匠极为擅长的珐琅为例,百多年前的珐琅采用的是矿物颜料,其特点是在烧制完毕之前是难以看出其最终的色彩的,如今人们往往使用产自日本的颜料,各种色彩在烧制之前就一目了然。带来更加深刻变化的是电脑的广泛运用,从CAD设计到数控机床的加工。这些变化虽然不至于影响到原产地制造,但它们带来的影响是削弱了原产地制造的魅力,让传统的老奢侈向着新奢侈发展。
观念的改变与差异
对于奢侈品的原产地问题,很多时候是受制于观念,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会有十分不同的评价。如对于苹果手机与电脑这样的所谓新奢侈品来说,消费者确实不会介意其制造地,而只关注它是一个在美国硅谷崛起的IT界传奇,代表着一系列最新潮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百达翡丽与劳力士手表来说,则完全相反,必须产自瑞士才会吸引消费者,因为这两个品牌就代表着瑞士制造的可信度以及出色的工艺水平。
不过,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另一种实用化的奢侈品——高档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汽车带有了非常浓厚的现代商业色彩,为了开拓市场需要在不同的国家设立工厂制造汽车。
对于习惯资本流动的欧美日本来说,人们依然会将在美国制造、“比美国车还要美国”的日系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及讴歌当做是日本车,也会把同样在美国制造的奔驰、宝马当做德国车。因为这些车虽然是针对美国市场特别设计,寻根溯源人们依然不难发现其中的日系或德系血统。
然而,类似的情况到了中国,人们的印象里在中国制造、同时为了中国市场而特别加以改动的奥迪乃至奔驰、宝马就更加倾向于是一辆(中)国产车,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巴西,巴西将改款的大众当做了自己的国民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其有利于开拓市场的经济背景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观念的变化。
虽然中国这样的市场对于所谓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是有极为清晰的划分的,但作为在中国制造的高端车,国际化的奢侈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而做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内在的机械系统经过改造,整车特别是车架根据中国的特殊路况进行了特别调校之外,更加令人瞩目的是为了中国市场而专门加长的车身,以及一系列内饰与配置的舒适化改进,这使得德国那些豪华轿车品牌衍生出了一个更为豪华讲究的分支。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车的确带有一点与任何市场都有点不同的中国味道。相对而言,日系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美国制造的名义出口到欧洲或者中国,却没有什么丝毫类似的变化。
分析中国消费者将在中国制造的奥迪A6与A4当做“国产车”,而将进口的A8、A1当做德国车,两者在中国市场上并行不悖同样畅销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真的有一天品牌会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因素,而原产地之类的问题则少人关心,因为只要质量、做工与款式没有问题,加上价格更加实惠,生活在繁忙之中的现代人实在没有必要为某商品产于何方操太多的心。当然,当人们知道某产品是特别为中国设计,还是在中国制造的,也会对它有点特殊的亲近感吧,就像眼下的苹果手机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