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教学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等文章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印证等方法对这组文章进行探究性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06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梳理出《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两篇课文在内容、结构上的共性。
  2.借助学习单对重点段进行回顾品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老教授和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3.抓住同题材文章的共性速读课外选文《伟大的谎言》,训练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比较阅读中提炼同题材文章的共性,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两篇课文我们都已经学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相信大家会从中获得新的东西。《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的谎言是什么?《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他的谎言又是什么?这两篇文章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美丽的谎言。(板书)
  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
  (一)感悟共同点A——善意的动机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为什么这两个谎言都是“美丽”的。
  2.教师小结:原来老人谎言背后是为了激励“我”好好地练琴;书摊主人谎言背后是为了能让“我”好好地看书。就这一点来说,他们的什么是一样的?(板书:善意的动机)
  (二)感悟共同点B——会意的瞬间
  1.提问:在围绕美丽的谎言展开具体情节时,你觉得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安排上还存在哪些共同点?用“■”标出相应段落。(板书:会意的瞬间)
  2.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选自《唯一的听众》)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选自《别饿坏了那匹马》)
  3.思考:这两段文字除了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外,还有哪些共同点?
  (1)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震撼、惊讶。
  (2)语言的形式是一致的——“?”“!”多次运用,重点词语反复出现。
  (3)教师小结:两位作者之所以选用同样的语言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主人公在真相呈现的瞬间,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三)感悟共同点C——刻意的言行
  1.提问:在说出谎言之后,在真相呈现之前,老教授与残疾青年的表现又有哪些共同之处,你能找到吗?这份对谎言的刻意掩饰,你能从文中哪些细节感受到?
  2.学生交流后,动笔选择故事中的一个“我”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动。
  4.教师小结:这些神情、这些动作、这些语言在真相揭露之前,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可在真相揭露之后,被骗者才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对方刻意流露的,为的是能将谎言无痕地编织下去。(板书:刻意的言行)
  三、迁移运用,阅读印证
  1.以“美丽的谎言”为主题,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这类题材的文章往往都会包含这三个共同点。阅读时如能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此,就能快速高效地读懂同题材的其他文章。
  2.引导学生默读课外选文《伟大的谎言》,将“善意的动机”“刻意的言行”“会意的瞬间”这三个词组作为批注语写在相关选段旁边,进行印证。
  3.逐点呈现,重点交流“刻意的言行”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微笑”“肯定的眼神”以及语言“我们有救了!放心……你速去速回……”等,感受父亲虽然口吐白沫奄奄一息,但话语依旧坚定,神情依旧慈祥。这一切都是父亲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而刻意流露的。
  四、紧扣主题,总结方法
  师:多么伟大的父亲,多么伟大的父爱!同学们,透过这三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情。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或是萍水相逢的情谊,因为真和善,让我们感受到了谎言的美丽,我们的心灵也因此倍感温暖。
  阅读贵在得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阅读中,也能像今天这样不断地比较、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拿相类似的文章印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你一定可以成为阅读高手!
  【板书】
  美丽的谎言善意的动机刻意的言行真相的呈现温暖人心
  (1)这是一对深山里的父子。父亲是个赤脚医生,他常教导儿子,做医生尤其讲求的是诚实,有时一句谎言可断送病人的生命。打儿子懂事时起,他就没见过父亲讲过半句谎言,父亲的每一句话,于他来说都是真理。
  (2)12岁那年,父亲带着他进山采药。谁料就在第三天晚上,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密林,然后又爆发了一场山洪,大水卷走了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那具辨别方向的指南针。“我们还能走出密林吗?”儿子问父亲。父亲说:“能,当然能,虽然没有了指南针,但我们还可以看太阳、看北极星群的方向;饿了,我们可以采野果子吃。只要我们不失信心,就一定能走出去!”
  (3)从父亲的话中,儿子受到了鼓舞。父子俩上路了,他们从太阳的起落中,辨别方向。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野山楂;困了,就躺在厚厚的落叶上睡觉。
  (4)然而,第四天晚上,又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条剧毒蛇偷袭了父亲,毒液迅速地弥漫了他的全身,他的口中吐出了白沫。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儿子绝望了,没有了父亲这个主心骨,他真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密林下,一坪白色的小花映入了父親的眼帘。父亲微笑了,断断续续地说:“孩子,我们有救了!这是一种……叫还魂草的小花,是专门……医治剧毒蛇毒的,你出山去,找个医生,让他……带着金银花……速来救我……还魂草跟金银花捣在一起,可治……蛇毒……”看到儿子疑惑的眼光,父亲又说,“放心,这种蛇毒,3天之后,才会……死人,你速去速回……”看到父亲那么肯定的眼神,儿子深信不疑了。他采下几株“还魂草”,发狠地往密林外跑去。   (5)顺着父亲交代的落日的方向,两天后,儿子终于跑出了密林。母子俩一起,去镇上找了个医生。可医生只看了那“还魂草”一眼,就摇头说:“这只是一种无名的野萝卜花,根本不能解除任何毒性。金银花虽有解毒功用,但也只能解除菌毒,根本不能解除蛇毒啊!”可是母子俩不信,他们带上这两种药草,带着一群村人,按照父亲的“3天”期限重又赶回密林。
  (6)此时父亲的尸体发出一股恶臭,早已死去多日。那个医生也去了,他看了看死尸紫黑的面容,摇摇头说:“这是中了剧毒眼镜蛇的毒气,3个时辰内必将暴毙而亡!孩子,你父亲是赤脚医生,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他是骗了你啊!”刹那间,儿子泪如泉涌。如果没有父亲这个谎言,他想他真的能走出密林吗?答案是,不能!他想他会一直陪在父亲的身边,因六神无主而困死密林。
  (7)谁说谎言可怕?当谎言中融入一股濃浓的亲情时,谎言就会给人无穷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伟大!
  【反思与评析】
  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也就是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堂课以“美丽的谎言”为主题,选编了三篇文章,其中《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选自教材,《伟大的谎言》选自课外读物。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笔者遵循群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印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两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两篇课文都是以“美丽的谎言”为线索展开的,谎言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共同之处。如,这些谎言的编织者都有一个善意的动机,都是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圆谎,他们都刻意地流露言谈举止,让对方一直蒙在鼓里;在故事的结尾都安排了谎言被揭穿的一幕,都呈现了被骗者会意的瞬间,这一瞬间总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感动。这三个共同点——“善意的动机”“刻意的言行”“会意的瞬间”,不仅仅存在于这两篇课文,还存在于类似的关于善意谎言的很多小说、故事当中。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紧扣这一类题材的共性,引导学生不断地比较、思考、概括提炼,最终学生所获取的系统化知识是原本单篇课文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同时,笔者还有意识地设计阅读印证环节,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伟大的谎言》一文时,通过写批注的方式将这三个共同点呈现出来。这一系统化知识就这样悄然在阅读实践与交流体会中得到再一次强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以后阅读类似题材的文章时,他们可以凭借着这一系统化的知识快速捕捉文章的重点,短平快地读懂故事内容。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所有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一直在忙碌地看书、思考、练笔、陈述,教师没有发起太多的讨论,没有对课堂结构进行过多的艺术加工。表面看,这样的课堂不够热闹,但不热闹并不代表没兴趣,不热闹并不代表没效果。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它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上的“多读”,真正实现了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教师的讲授、示范固然重要,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成的。
  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可以说,群文阅读将会成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作文被人们冠以“假大空”的“美名”,有不少人宣称“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假大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  一、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疾  (一)假——难以忽略的道德判定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不少人批判老师思路
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评价过程  一、展示例文:《丢手帕真有趣》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老师教我们玩丢手帕的游戏。  老师先让同学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让体育委员李刚出来丢手帕。我以前从未玩过这种游戏,同学们也很好奇。李刚绕着圆圈跑了几圈,不知什么时候把手帕丢到了我的背后,我还一点儿也不知道,正高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由于学生
[摘 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接受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较低。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去精心运筹,让抽象变具体,让深奥变浅显,让亘古在眼前,这样使学生走进课文,轻松地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低年级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4  低年级学生由于
问课哪得“轻”如许?为有媒体活水来。  课堂是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大融合的空间。教师是学习的催化剂,教材是学习的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媒体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多媒体以其能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的优点,使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如鱼得水。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师轻轻点击鼠标的时候
[摘 要]语文课堂上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比较而言,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理念简练而深刻,能有效连缀起课文内容与教学过程,而标题型问题、情感型问题、线索型问题的设计则为课文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一、缘起  十月份,诸暨市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活动在我们陶朱小学开展。此次活动,翁老师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针对新课标的理念上三堂有特色的课。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拓展阅读。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首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量。  二、炼狱般的磨课和上课  1.第一阶段的课后拓展实效不大  在第一阶段试教时,
[摘 要]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又要挖掘文本的写法,做到读中悟写,把读和写无痕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有效,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同时又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身属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指向写作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品
常常听到同行们说:“《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事学生都能读懂,上课时没什么好讲的。”每逢这时我总会想:这两则故事承载着本民族文学的优秀特质,简单浅显却都出现在五六年级的教材里,编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高年级的孩子又该从中读些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才能用好这些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民间文学宝库的窗户呢?这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践行。  一、从创作原点出发,指导民间故事的阅读  民间故事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