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一点 走得远一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到同行们说:“《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事学生都能读懂,上课时没什么好讲的。”每逢这时我总会想:这两则故事承载着本民族文学的优秀特质,简单浅显却都出现在五六年级的教材里,编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高年级的孩子又该从中读些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才能用好这些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民间文学宝库的窗户呢?这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践行。
  一、从创作原点出发,指导民间故事的阅读
  民间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透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伦理纲常、道德取向、善恶态度、精神气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形成的自然溪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词句的训练,而应该站得更远一些,要借助教材里的这一两篇民间精髓,教会学生阅读这类故事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教学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民间故事的特质,让学生初步读文,知道故事“写了什么”,分清在这个故事中哪些人物角色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褒扬,哪些角色代表着假恶丑,又有哪些情节反映了百姓的向往与憧憬。这样一个阅读任务的布置,是基于民间故事创作原点基础上的阅读,目标指向性强,学生会在这样的阅读任务下,很快得出是非判断,看到鲜明的爱憎情感。他们从故事中能看到那个时期对女子的要求;看到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古代英雄崇拜。学生们会读出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纲常束缚之下的青年对自由婚姻的向往。这样的课堂,倘若也走寻常路,花大量时间去分析“这段写些什么”“哪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恐怕是低效的,也不够他们“吃饱”。所以,基于创作原点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理应成为这类课文教学的出发点。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民间百姓们心中的“路”,就是他们的伦理判断、价值取向和追求向往。只有沿着这条路走进故事的情节,从百姓的角度读懂每一个人物,才能帮助学生读懂一系列的民间故事,读懂民间群体的心声,看到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渴求。所以,在装满教材的众多文本中,教学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体裁,除了把握好具体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内容以外,我们更期待能借它把学生引向民间文学自主阅读的道路之上,实现民族精神的星火相传。
  二、从文学理论出发,进行创作方法的赏析
  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民间故事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看似“没什么好讲”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
  后羿嘱咐嫦娥把药藏好、老牛在临死时叫牛郎把皮留着以备急用、祝英台出嫁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花轿路经梁山伯坟前要逗留片刻,这些是铺垫、伏笔手法在故事中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人与动物、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有曲折的情节、布下的悬念、贯穿的线索……教学时,我们不妨带着学生领略这些故事“是怎么写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将文学理论的火花渗透到教学的小细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此外,大胆奇特的想象更是故事的亮点。故事中凡胎最终的“神化”、物体的“人化”、神又可以“人化”。借助这样奇特的情节,我们可引发学生无限的好奇与幻想,引导他们进行感情阅读,补充情节,大胆续写创编,使教学既得其“意”,又得其“言”,言意皆得,达到赏读的目的,站在文学创作方法的高度,进行简单的文学基本理论的鉴赏。
  我们期待学生们读故事的同时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奔涌,既有审美享受,又有理解思考,更需要有对故事的自我创造。
  三、从适度拓展出发,践行群文阅读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材体现了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化,那原汁原味的古代诗文、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相对少了许多。如果只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有限的作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民间故事教学理应摒弃字斟句酌、咀来嚼去的精致细腻的课堂,而走向 “以一带全、群文阅读”的课堂阅读方式。这就要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要善于从民间故事的“群体”中提取一批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链接以往语文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比如,故事中两代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如何?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爱情有何相似?神仙(织女、嫦娥、化蝶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蛇仙)的生活好还是人间生活更快乐?为何故事里的爱情大多是凄美的?还可以引入与这些故事相关的古代诗文、戏曲、歌赋。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学生会在比较中读懂民间故事,读出民族文化。
  我们发现,对于一篇民间故事,学生们也许早在课外,甚至幼儿时就听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民间故事;带学生学会鉴赏,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以同题材阅读拓展去诱发学生在比较中质疑和发现。语文课,学习的就是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愿这样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尝试,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则故事,而是更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诗词,要根据它节奏感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和意蕴丰富等特点,让学生打节奏、想象、表演、吟唱等,读出它的韵味、画面和情感等,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美,并把它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 文化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古诗词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作文被人们冠以“假大空”的“美名”,有不少人宣称“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假大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  一、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疾  (一)假——难以忽略的道德判定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不少人批判老师思路
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评价过程  一、展示例文:《丢手帕真有趣》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老师教我们玩丢手帕的游戏。  老师先让同学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让体育委员李刚出来丢手帕。我以前从未玩过这种游戏,同学们也很好奇。李刚绕着圆圈跑了几圈,不知什么时候把手帕丢到了我的背后,我还一点儿也不知道,正高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由于学生
[摘 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接受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较低。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去精心运筹,让抽象变具体,让深奥变浅显,让亘古在眼前,这样使学生走进课文,轻松地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低年级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4  低年级学生由于
问课哪得“轻”如许?为有媒体活水来。  课堂是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大融合的空间。教师是学习的催化剂,教材是学习的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媒体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多媒体以其能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的优点,使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如鱼得水。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师轻轻点击鼠标的时候
[摘 要]语文课堂上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比较而言,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理念简练而深刻,能有效连缀起课文内容与教学过程,而标题型问题、情感型问题、线索型问题的设计则为课文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一、缘起  十月份,诸暨市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活动在我们陶朱小学开展。此次活动,翁老师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针对新课标的理念上三堂有特色的课。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拓展阅读。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首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量。  二、炼狱般的磨课和上课  1.第一阶段的课后拓展实效不大  在第一阶段试教时,
[摘 要]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又要挖掘文本的写法,做到读中悟写,把读和写无痕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有效,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同时又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身属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指向写作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