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读书说话,切切实实地启发学生思考内容,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练笔练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读导背;导说导讲;导思导想;导练导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深深感到要真正落实课程纲要所指出的这一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导”字上下工夫。一句话:“施教之功,贵在‘导’字。”
一、导读导背,训练敏锐语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敏锐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所谓语感,是指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比较浓重经验色彩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靠熟读乃至背诵大量优秀作品才逐渐形成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自读、朗读、默读和背诵训练。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所以我着重以本篇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训练学生的敏锐语感。
在段落这一层次,我注意扣住有关词句求理解,再通过朗读训练求体会。如第二段写到草塘的绿,我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绿的,然后通过“绿的光亮”、“绿的动态”、“绿的有层次性”的顺序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在篇章这一层次,我主要抓住“呆腻了”、“情不自禁”、“恋恋不舍”、“生怕”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读起来出于口、发于心,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导说导讲,提高口语水平
现代社会,由于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口头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口说是虚,动笔是实”的认识,“重读轻说”的倾向都必须转变,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导说导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
如讲《游击队歌》时,我在解题“游击队”,解词“神枪手”、“飞行军”,解句“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造”时,都注意适时适机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课外影视片的观赏,用自己的话对这些词句做形象化的解释和补充。
再如,教《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先”、“再”、“最后”3个词将小壁虎3次借尾巴的经过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都”字引出3次借尾巴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明白,“先”、“再”、“最后”是表示时间先后的,“都”是表示范围的,再由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的生活内容,练习说话,提高口语水平。
三、导思导想,促进智力发展
因为思维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是使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桥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教《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教师问:“同样一个南郭先生,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了齐湣王继位时,只好偷偷地溜走了呢?”学生一般只能讲到齐宣王和齐湣王的脾气不同,这只是外因,这时教师再问:“那为什么别的先生不溜呢?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原因?”这样,启发学生多角度寻找反馈点,并且渗透“外因和内因”这一辩证法思想。
再如,“火烧赤壁为什么能够成功?它有哪几个条件,而且缺一不可?”这“缺一不可”意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周全性。诸如此类,通过平常的提问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导练导作,形成语文技能
语文是工具课,不练习,不实践,学生无法学会、掌握、运用这个工具。所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符合迁移规律、带有启发性的练习,以切实训练学生的各项语文技能。
如对《伟大的友谊》第4节过渡段的处理,我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抓住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利用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重点段段意直至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收到了“触一发动全身”的训练效果,随后我便设计了一个写过渡段的练习,这样就从读写两方面训练了学生,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语文技能。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教好语文无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读书说话,切切实实地启发学生思考内容,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练笔练作,在“导”字上下工夫,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读导背;导说导讲;导思导想;导练导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深深感到要真正落实课程纲要所指出的这一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导”字上下工夫。一句话:“施教之功,贵在‘导’字。”
一、导读导背,训练敏锐语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敏锐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所谓语感,是指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比较浓重经验色彩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靠熟读乃至背诵大量优秀作品才逐渐形成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自读、朗读、默读和背诵训练。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所以我着重以本篇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训练学生的敏锐语感。
在段落这一层次,我注意扣住有关词句求理解,再通过朗读训练求体会。如第二段写到草塘的绿,我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绿的,然后通过“绿的光亮”、“绿的动态”、“绿的有层次性”的顺序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在篇章这一层次,我主要抓住“呆腻了”、“情不自禁”、“恋恋不舍”、“生怕”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读起来出于口、发于心,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导说导讲,提高口语水平
现代社会,由于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口头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口说是虚,动笔是实”的认识,“重读轻说”的倾向都必须转变,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导说导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
如讲《游击队歌》时,我在解题“游击队”,解词“神枪手”、“飞行军”,解句“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造”时,都注意适时适机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课外影视片的观赏,用自己的话对这些词句做形象化的解释和补充。
再如,教《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先”、“再”、“最后”3个词将小壁虎3次借尾巴的经过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都”字引出3次借尾巴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明白,“先”、“再”、“最后”是表示时间先后的,“都”是表示范围的,再由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的生活内容,练习说话,提高口语水平。
三、导思导想,促进智力发展
因为思维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是使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桥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教《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教师问:“同样一个南郭先生,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了齐湣王继位时,只好偷偷地溜走了呢?”学生一般只能讲到齐宣王和齐湣王的脾气不同,这只是外因,这时教师再问:“那为什么别的先生不溜呢?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原因?”这样,启发学生多角度寻找反馈点,并且渗透“外因和内因”这一辩证法思想。
再如,“火烧赤壁为什么能够成功?它有哪几个条件,而且缺一不可?”这“缺一不可”意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周全性。诸如此类,通过平常的提问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导练导作,形成语文技能
语文是工具课,不练习,不实践,学生无法学会、掌握、运用这个工具。所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符合迁移规律、带有启发性的练习,以切实训练学生的各项语文技能。
如对《伟大的友谊》第4节过渡段的处理,我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抓住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利用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重点段段意直至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收到了“触一发动全身”的训练效果,随后我便设计了一个写过渡段的练习,这样就从读写两方面训练了学生,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语文技能。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教好语文无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读书说话,切切实实地启发学生思考内容,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练笔练作,在“导”字上下工夫,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