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阳光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ta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为了印证这里,曾经是格萨尔王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仿佛为了不辜负这里的山脉,外形如马驹的优美形象,在我们距离道孚县城,还有几公里之遥时,就远远地传来了昂扬、奋进的“咴咴”马鸣。
  道孚,这座被誉为“神驹之城”的县城,隶属于四川省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断裂带,东与丹巴,西同新龙县,南和康定县、雅江县相连,北与炉霍及阿坝州的金川、壤塘县接壤相邻,是一座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尽管我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是高原的深秋十一月,但阳光仍然爽朗地照在山上、山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满山呈现出绚烂如梦似幻的迷人金黄;森林、树木、草地更是在这飒飒秋风之中,摇曳出一片,层林尽染的诱人秋色。
  高原的秋天,阳光暖洋洋的,就象父亲慈祥的手,就如母亲甜蜜的吻,总是在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温暖着我们的心。高原的阳光,深爱着,生活和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他们一遍遍地炙烤、染色,并用风霜刀剑,不停地雕刻着他们,使得他们,像山一样高大、威武,甚至还带有几分豪爽,率然的性格;他们一张张凸起的微红的颧骨,紫黑肤色的笑脸,都被这一片神奇的高原,慷慨地赐予“高原红”,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够证明,生活在这风沙肆无忌惮,狂扫而过的高原;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够骄傲称之为“高原人”。
  抬头仰望天空,一片透明的湛蓝。它的清纯,让人看一眼,似乎就能看到天空之外的世界。阳光从空气中穿过,撒在山上,朗照着大地。空气是透亮的,没有一丝丝微尘。高原的阳光,洗涤着人们的肉体,净化着人们的灵魂。似乎在高原上,没有任何一个污点,没有一处斑痕,生活在这里人们,心里更是没有一丝阴暗,没有一点虚伪。蓝蓝的天,透明的水,清彻的大地,天、地、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太阳,是从山的背面爬上来的。那儿没有地平线,绵延的群山,把广袤的大地挡在了山外。太阳最初,总是把它的光芒投向天空,阳光从空气中平行地穿过,撒向对面的山顶,再从山顶铺向山下的原野。我喜欢这一片高原,喜欢这一片高原上清澈、通亮的阳光,更喜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高原人”。他们的心胸,就象这天空一样辽阔,心灵就象这云朵一样的纯洁。
  特别是2007年郫都区,在这里开展援建工作以来,一批又一批援助者,积极响应号召,勇敢地奔赴这里,参加援建工作的同志,他们远离同事和家人,一心扑在工作上,同这里的藏民族朋友和谐相处,两地人民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
  高原的清晨,太阳冒过山顶以后,对面的山,已是金灿灿的一片。等待太阳升起。黎明是先于太阳而降临,而阳光的呈现,带来一簇簇光雾,经过折射的阳光,把天空变得一片澄明。这里的早晨,太阳的升起,不是作为唯一的标识,而光线,是第一位降临的使者,看天空,看群山,看大地和河流,都是一层层光影里的浓雾。树木在光雾中,轻轻呼吸,小草在光雾里,轻轻晃动着露珠。高原上的人们,已经在光与雾的海洋里,骑上了马背,马驮着他们在雾中里行走。
  在道孚县麻孜乡小各卡村,一个在这里开展援建工作,名叫廖巍的小伙子,眯着很有特色的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关于高原的趣闻:太阳出来时,可以听到藏野驴和野牦牛的长啸;太阳落山时,可以看到迷路的斑头雪雁和小藏羚羊;他还告诉我们,他在道孚县,开展援建工作的十多个月的时间里,亲眼看到了援建工作组,根据小各卡村毗临303省道公路边上的优势,带领这里的村民,办起了社区服务点,办起了小卖部,办起了小吃店,并给从成都到西藏路过这里的汽车,开展加水的工作,他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般的变化。
  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道孚的葱,丹巴的风。”
  在沟尔普村,大葱种植合作社的大葱种植基地,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郫都区,在这里开展援建工作的同志。他自豪地说:郫都区援建工作组,依据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村民的传统种植技艺,积极与成都市志华农场牵线搭桥,2017年,全村种植了300多亩大葱,并且通过道孚大葱订购商务平台,将这里的大葱向外销售出去了40多万斤,实现销售金额9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精准实施,产业扶贫,聚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
  十一月深秋的高原,太阳仍然在头顶,明晃晃地照耀着。大地一片金色。
  站在道孚县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前,无论是把目光和相机的镜头,对准那一方,胸中都会涌起一股,介乎苍凉与豪迈之间的情感。一个援建工作队的年轻同志,深情地告诉我说:在这里开展援建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高原缺氧,不是阳光与风沙的交替折磨,而是来自心理的压力,是来自对这里的藏族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压力。由于开展的援建工作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对口支援道孚县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工程,我们不但要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在这里的一言一行,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检阅,我们在这里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郫都区援建工作的风貌,而是一个时代的郫都区人,开展援建工作,对党中央高度关注的这条政治线,和经济线的态度和忠诚。
  汉藏情深,天地吉祥。在离开的那天清晨,我望着莽莽苍苍的草原,望着万载悠悠的白云,望着这一批,又一批在这里,苦苦开展援建工作的,郫都区的同志们,望着在这天宇之上,挂着的那一个嫩红嫩红的,充满希望的太阳,这是幸福、吉祥的灵光哟,照耀在这里,一条条“联富路”上。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些援建的人,不就像,高原上的陽光一样吗?无私,而又公正地,为藏族同胞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简介:李志能,男,已经先后在《当代文坛》、《西南军事文学》、《朔方》、《北京精短文学》、《散文诗世界》《嘉峪关》、《剑南文学》、《校园文学》、《四川文化》、《成都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
其他文献
一  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小说家们用如椽大笔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心中世界———江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带中,大侠们肩负着匡正秩序、维系平等的重任,英雄们侠肝义胆、快意恩仇。邪不胜正是江湖中人所期待的理想图景。这是一个自由浪漫的“理想国”,其自在自为的文化本质十分符合人们对社会的期许和想象。武侠小说家所醉心营造的江湖也因之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不已,心生向往。  阿英的中篇小说《江湖行》虽以“江湖”命
期刊
知道韦君宜这个名字是在1978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活的路》的时侯。为什么说“知道”?因为我是一个小作者,稿子的事有编辑联系,一般情况下是无缘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出版社总编辑的。  当时全国著名的关于知青问题的昆明会议尚未召开,千百万知青还在农村“战天斗地”。刚刚侥幸回城的我用这部书稿发出了他们的第一声呐喊。这微弱但不失真诚的呐喊,并不能为人们所容纳。一家又一家的出版社退了
期刊
小孤山  黎明与落日,只隔了一柱孤烟的距离  铁戈入梦,我是你的马前小卒  未料到相见恨晚,虚拟一场结拜  捻土为盟,遥尊旌旗无数  稳住阵脚,押运十里芦花。  而我以锄为刃  抵挡杯盏倾入土中的醉意。  衣冠都是留给东风的念想:  偷偷种下一捧旧土  再捕了几声鸟鸣和虫语  没有任何时候比此刻更接近兴亡  煮吧。那仪式与家园相隔咫尺,  众生埋伏,如婴儿鼾睡  煮吧。煮些涛声出来,煮些东风出来 
期刊
纵观阿英小说的创作实践,其最大的特色便是以新写实小说为书写形态,对凡俗庸碌的日常生活进行“尽可能客观地叙述和呈现”,并在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之中,凭借文本细节的加工细摩及象征、隐喻等书写技巧的熟稔运用,使得小说的话语空间言简而意丰。与此同时,作者又不仅仅止步于“零度情感”的自然主义式书写,而是将自我反思与他者审视的日常体验纳入故事之中,并超越故事本身表达了作者自身对于人文精神的坚守。精英与平民意识的
期刊
一条黑影跃上院墙,轻巧地落进院中。如水月光下,黑影朝屋中走来,屋门不经一推,如入无人之境。刘九如想喊喊不出声,反击却没有能力,逃跑已来不及,绝望之中只感觉到恐惧如大山般压过来,眼睁睁地看着黑影手中的那把利剑直指咽喉———  啊呀!刘九如大吼一声,挥汗如雨。眼一睁,一下子跳下床来,顺手拉着了电灯。  一只硕大的老鼠正从床上窜出来,顺着墙壁往上爬,一点也不在乎刘九如瞪眼发狠,一转身就钻进了天花板中。厅
期刊
凤凰古城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名气很大。  赢得这名气不光是因为山水优美,风光旖旎,还因为在一个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总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的小城内,竟出了不少人才,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而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
期刊
说到巫婆,你就想起一个干瘪瘪的老太婆。可怕不可怕先甭说,一定丑死人了。但惶向村的女巫梅真,却美丽端庄,竟如一尊观音菩萨。  晨土还是少年,第一次学挑水。沉重的担子压在肩上,塌陷一半,另一只肩膀高高耸起,正痛苦万状地搏斗,忽听一女子脆笑不已。他一回头,看见了梅真。梅真30岁,雪一样白,两片嘴唇紅艳艳,笑起来仿佛摇响魔铃。晨土触电似地一颤,“哐啷”一声水桶跌在地上。刹那间,天地显现一片光辉,梅真驾着五
期刊
杨一坤站在车水马龙的街上时,并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他的是什么。所以他此刻在想,也许刘局不会把他怎么样,顶多只是训斥两句而已。训就训吧,又不是没被训过?再说了,上级训下级,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对,是常识,就像猫抓老鼠一样是天职。  想到这里时,他嘴角一咧,自嘲地笑了笑,自己不就是天天跟“老鼠”打交道的人吗?他穿过了斑马线。今天他没有开车,破车老出毛病,又被送到纬什街丁老大那里去修了。走过“靓足浴城”
期刊
雪下得很厚。在黄葛沟通往公社的山路上,脚印儿杂杂沓沓。血,滴在深深浅浅的脚窝里,显得格外刺眼。猪倌曹玉树感到一阵头晕,他扶着大柳树蹲下,两手撑成八字狠狠地箍着头,脸上纵横着与年龄不符的皱纹。  柳树旁的猪圈门打开着,圈里出奇得静,静得让人心慌。一阵阵恶臭和着浓烈的血腥味从圈里涌出来。曹玉树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臭味,习惯了六头黑猪哼哼嘈嘈的叫声。但这死一般的寂静和血腥味让他感到脊背发凉,因为这气味中夹杂
期刊
古语云:鸢者长寿。谈至此,往事便忽地在眼前展开。  得知父亲要给我糊个纸风筝,我激动得一夜未能合眼。我打小就羡慕能飞的东西,甚至做梦也梦见自己拥有一双丰满的羽翼。父亲说,城里的孩子一到春天就放风筝,漫天飞舞,好看极了。母亲有些担心,一个大老粗能糊得风筝吗?父亲说他这次近距离看了,西安城里娃们拿在手上让他瞧,真没啥!  父亲从扫帚上抽出几根竹条,厨房里拿来切菜刀,将那些竹条极具耐心地剖削成竹篾,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