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前提。”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充满关怀的语文课堂,更应从关注细节开始,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会有更多的学生沐浴在春风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笔者试图借助对杨聪《学写书信》一课中的教学细节的梳理,从而思考语文课堂上教学细节的重要性,探究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写书信;细节;教学理念;关注人文教育
在听到杨聪老师《学写书信》一课之前,就曾在阅读时看到过李镇西老师“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的观点。当两者相互碰撞时,对于语文课堂细节,对于语文课堂的理念便有了广阔的思考天地。
“写信是说‘人话’”
这堂写作指导课伊始,杨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写作导引,对书信格式进行强调,并借助课文《与朱元思书》,渗透写信之“源”:虚假客套可以不用,不要;而要真诚地表达,叙写自己的心情;与朋友真情交流,进行思想的沟通。我们注意到杨老师在黑板上“信”的简体字,引导学生领悟写信要说“人话”,说出“我”的真心话。所有的铺陈之后,杨老师另辟蹊径,要求学生按以下特定语境,创作属于学生自己的《与南瓜书》。
夜晚寂靜/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只是空想。
杨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写作,点第一位学生,师评;抽第二位学生,生评,然后做师生交流,并出示课堂落点:
夜晚寂静,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
——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最后,杨老师以一段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字在屏幕上滚动作为课的结尾。没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只有静默和文字,上课的学生、听课的老师都在静心观看领悟,让人回味悠长……
每当夜晚星星闪亮的时候,有谁还肯出一如既往的灯光微黄,再手捧书卷,静静踏上精神漫游的旅程?有谁还能坚持自己的文化驻守,对那一大堆瓦砾似的话语闭塞视听,只让灵魂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有谁还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
最后,请以“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为题,写一篇作文,至于时间,我希望——用你们这一生来书写!
这堂写作指导课所预设的环节似乎平常:导——引——放——收,但仔细品味,教学的真谛就在于课堂中的每一处细节,于平凡处见神奇:
写作是一个整体,就像语文课,是一个整体,杨老师不希望学生的写作是整体的分离。他从教材中探索、发现文本创作的理念并影响着课堂上的学生,选择八年级《与朱元思书》一课,正好与书信相连接,希望学生用书信的方式,给南瓜写信,勾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表现出真正写作的状态。
更用心的是其价值观、价值理念的引领:写作不只是讲求技巧,写作就是做人!在说课的环节中,杨老师阐述了自己的预期,他更希望听到同学们的不同的声音,就像不同人生意识的碰撞。课堂最后老师选择把社会的残酷性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当自己还不被理解,不被肯定的时候,可以有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这是一种可以被选择的选择!
沉默?发声?我听你的!
课堂上最大的记忆点,凝结于两次“意料之外”。
杨老师点了一位坐在靠边排的男同学读他的《与南瓜书》,谁知道,等来了男同学一阵淡淡的“沉默”,此时,笔者直觉认定这堂课的高潮来了,老师该如何应对?连自己也在思考。且看,杨老师试图鼓励这位男同学,但对方不为所动,报以再次的“沉默”,似乎打定主意就是不读。杨老师走近,在经同意的情况下,阅读了男生的习作,后报以肯定和赞赏的眼神,男生仍然“沉默是金”。杨老师不懈试探:不肯读全部的文字,那可不可以让我读部分文字?沉默。“我不这么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相信你一定能长大,证明你真实存在”、“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立场”这样的句子在静默而沸腾的课堂里迸发了出来,然而,男生依然保持沉默。就这样,课堂继续,第二位女生很勇敢,读了自己的作品,杨老师请她自己找一位同学来评价自己的作品,意料之外的是,她希望听到那位“沉默”同学的评价。课堂又一次凝固,杨老师把男孩也请到了讲台上,一番悄悄话之后,结束了这个环节。
事后,笔者思考“有价值的生成”通常发生在言语和文化来回的碰撞中,而其间教师的引导调控是触发生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去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对于男生来讲,这是一堂写作课,而因为杨老师的引导,这也许更是一个开始,改变只需要一小步!
杨老师课后说起这个“意外”——我在上课时,尤其是在陌生的班级,我喜欢选择眼睛黯淡的学生,他们往往回答的水平不高。我潜意识里就想叫他来读一读,那个男生没有自信,第二个女生很自信,她希望谁来就叫谁来,没想到善良的她,叫了刚才的男生。而他却说“没有听到”,我在想,如果当时把他叫上来,把信当做礼物送给他,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处理。”珍视教学细节,教师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从这里开始,改变只需一小步
其实,一堂不完整的公开课并不见得是不成功的课。
如果,教师帮助一个从来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孩子树立了信心。
如果,教师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教师真诚地关注了学生,把公开课当做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地方,能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公开课。那么,这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重视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李镇西说:“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前提。”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充满关怀的语文课堂,更应从关注细节开始,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参考文献:
[1]于 漪.语文课程育人的发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0(10):1.
[2]杨 聪. 教育即唤醒,走进问题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6
笔者试图借助对杨聪《学写书信》一课中的教学细节的梳理,从而思考语文课堂上教学细节的重要性,探究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写书信;细节;教学理念;关注人文教育
在听到杨聪老师《学写书信》一课之前,就曾在阅读时看到过李镇西老师“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的观点。当两者相互碰撞时,对于语文课堂细节,对于语文课堂的理念便有了广阔的思考天地。
“写信是说‘人话’”
这堂写作指导课伊始,杨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写作导引,对书信格式进行强调,并借助课文《与朱元思书》,渗透写信之“源”:虚假客套可以不用,不要;而要真诚地表达,叙写自己的心情;与朋友真情交流,进行思想的沟通。我们注意到杨老师在黑板上“信”的简体字,引导学生领悟写信要说“人话”,说出“我”的真心话。所有的铺陈之后,杨老师另辟蹊径,要求学生按以下特定语境,创作属于学生自己的《与南瓜书》。
夜晚寂靜/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只是空想。
杨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写作,点第一位学生,师评;抽第二位学生,生评,然后做师生交流,并出示课堂落点:
夜晚寂静,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
——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最后,杨老师以一段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字在屏幕上滚动作为课的结尾。没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只有静默和文字,上课的学生、听课的老师都在静心观看领悟,让人回味悠长……
每当夜晚星星闪亮的时候,有谁还肯出一如既往的灯光微黄,再手捧书卷,静静踏上精神漫游的旅程?有谁还能坚持自己的文化驻守,对那一大堆瓦砾似的话语闭塞视听,只让灵魂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有谁还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
最后,请以“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为题,写一篇作文,至于时间,我希望——用你们这一生来书写!
这堂写作指导课所预设的环节似乎平常:导——引——放——收,但仔细品味,教学的真谛就在于课堂中的每一处细节,于平凡处见神奇:
写作是一个整体,就像语文课,是一个整体,杨老师不希望学生的写作是整体的分离。他从教材中探索、发现文本创作的理念并影响着课堂上的学生,选择八年级《与朱元思书》一课,正好与书信相连接,希望学生用书信的方式,给南瓜写信,勾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表现出真正写作的状态。
更用心的是其价值观、价值理念的引领:写作不只是讲求技巧,写作就是做人!在说课的环节中,杨老师阐述了自己的预期,他更希望听到同学们的不同的声音,就像不同人生意识的碰撞。课堂最后老师选择把社会的残酷性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当自己还不被理解,不被肯定的时候,可以有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这是一种可以被选择的选择!
沉默?发声?我听你的!
课堂上最大的记忆点,凝结于两次“意料之外”。
杨老师点了一位坐在靠边排的男同学读他的《与南瓜书》,谁知道,等来了男同学一阵淡淡的“沉默”,此时,笔者直觉认定这堂课的高潮来了,老师该如何应对?连自己也在思考。且看,杨老师试图鼓励这位男同学,但对方不为所动,报以再次的“沉默”,似乎打定主意就是不读。杨老师走近,在经同意的情况下,阅读了男生的习作,后报以肯定和赞赏的眼神,男生仍然“沉默是金”。杨老师不懈试探:不肯读全部的文字,那可不可以让我读部分文字?沉默。“我不这么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相信你一定能长大,证明你真实存在”、“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立场”这样的句子在静默而沸腾的课堂里迸发了出来,然而,男生依然保持沉默。就这样,课堂继续,第二位女生很勇敢,读了自己的作品,杨老师请她自己找一位同学来评价自己的作品,意料之外的是,她希望听到那位“沉默”同学的评价。课堂又一次凝固,杨老师把男孩也请到了讲台上,一番悄悄话之后,结束了这个环节。
事后,笔者思考“有价值的生成”通常发生在言语和文化来回的碰撞中,而其间教师的引导调控是触发生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去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对于男生来讲,这是一堂写作课,而因为杨老师的引导,这也许更是一个开始,改变只需要一小步!
杨老师课后说起这个“意外”——我在上课时,尤其是在陌生的班级,我喜欢选择眼睛黯淡的学生,他们往往回答的水平不高。我潜意识里就想叫他来读一读,那个男生没有自信,第二个女生很自信,她希望谁来就叫谁来,没想到善良的她,叫了刚才的男生。而他却说“没有听到”,我在想,如果当时把他叫上来,把信当做礼物送给他,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处理。”珍视教学细节,教师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从这里开始,改变只需一小步
其实,一堂不完整的公开课并不见得是不成功的课。
如果,教师帮助一个从来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孩子树立了信心。
如果,教师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教师真诚地关注了学生,把公开课当做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地方,能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公开课。那么,这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重视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李镇西说:“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前提。”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充满关怀的语文课堂,更应从关注细节开始,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参考文献:
[1]于 漪.语文课程育人的发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0(10):1.
[2]杨 聪. 教育即唤醒,走进问题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