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作为“成长小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与他的第一个情人米丽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女人从精神方面支撑起保罗追求所谓完美人性,成长为真正男人的历程。米丽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个男权中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权主义者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
关键词:米丽安 精神支柱 悲剧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儿子与情人》常被评论界称为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但事实上其丰富内涵远非“恋母情结”一词所能概括。主人公保罗的成长与他的第一个情人米丽安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米丽安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本文将从米丽安给予保罗的精神支持,来分析保罗成长为真正男人的历程。
一 米丽安的第一重悲剧性
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保罗开始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摆脱母亲对他的控制,与其他女人交往、恋爱。他的初恋情人是住在附近威利农场的米丽安,一个娇羞美丽、腼腆清高的女孩。
威利农场比莫莱尔一家住的地方更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息,在这个家庭里,女人的地位更是无从谈起。烤土豆这个例子最能说明米丽安在家中的地位。米丽安丢尽颜面。母亲一言不发,如坐针毡,仿佛是误入野蛮人餐席的圣徒。
实际上,由于米丽安的粗心而把土豆烤焦了是一件小事,但莱弗斯太太对儿子放纵的态度却越发助长了男人们男权思想的膨胀,从而使自己和女儿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虽然米丽安生活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乡村农庄中,被一群瞧不起她的父兄包围着,但她不甘平庸,不希望重蹈一般村姑命运的覆辙,终日渴望的是如何使生活更有意义。这使她敏感浪漫,成为一个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情感的姑娘。周围的人常常觉得她愚蠢又可怜,而她的所谓“愚蠢”是因为她经常生活在梦想里;她的可怜是因为实际上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空间让她生存,她所能拥有的只是想象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保罗出现了。他聪明文雅,“时而温柔,时而忧伤”,且见多识广,这便满足了米丽安的精神需求,于是“这个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带有维罗纳的圣凯瑟琳的女孩尽力认为保罗是自己私人的偶像了。”但这份爱情很快就因为米丽安的宗教热忱而为她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痛苦。
米丽安从小笃信宗教,宗教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她认为神是万能的,知道一切的,甚至于她对保罗的爱都得请求上帝的允许。在宗教的控制下,米丽安的情感受到严重抑制,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自己思想的玩具娃娃。男女之间的爱本是纯洁自然的事,但是对她而言,却必须服从上帝的命令去决定她是否应该爱。而当她习惯以宗教的方式观察一切时,她便拒绝感性的生活,害怕任何与性和肉体有关的想法,包括结婚、生育。当然,维多利亚时代也应该对她的性恐惧负责。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标准,性是肮脏的,在公共场合这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社会道德更是竭力颂扬圣洁的贞操观,强调童贞的重要性,要求人们用理智来克制冲动。书中有一段米丽安和保罗荡秋千的场景:
米丽安觉得保罗扶住她时,时间掌握得准确无误,推动的力量恰到好处。她感到害怕,心中掀起了一阵恐惧的热浪,觉得自己掌握在他的手中。又是一次坚定有力,不可避免,准确无误的推动。她抓紧绳索,几乎昏厥过去……他又荡开了。他身上有样东西使她心神荡漾。不一会儿,他完完全全成了块飘荡着的东西,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在游荡。她永远无法使自己如此沉湎于荡秋千之中,就连她的兄弟也办不到。眼前的情景使她心头暖烘烘的。他荡到半空,就如同一团火焰在她胸中燃起缕缕温情。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他们游戏的本质。米丽安准确地感觉到了保罗的性冲动,但她对此的反应只是“几乎昏厥”,尽管它“就如同一团火焰”。由此看来,米丽安是很自觉地把和保罗的亲密关系建立在想象,即精神爱恋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肉体爱恋的基础上。可以说,男权制的家庭环境和笃诚盲目的宗教信仰犹如层层紧身衣,牢牢束缚住米丽安的精神世界,构成了她的第一重悲剧性。
二 米丽安——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
米丽安虽然个性腼腆,却同保罗的母亲一样,是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米丽安自己就有着艺术家的赋,所以能激发保罗艺术创造的灵感。他可以和她谈米开朗琪罗,念诗歌,读法文,无论一幅素描什么时候完成,他都经常想从米丽安那里得到评论,因为他会被激励去探索理解在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的作品。米丽安像莫莱尔夫人一样关注保罗的艺术创作,但母亲更关心这种艺术所能带来的成就和名誉,而米丽安关心的则是情人身上更为深沉本质的东西,对绘画艺术本身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保罗由此才能与米丽安成为精神上的伴侣,在她那里寻求到慰藉和直觉创造力的激发,这与莫莱尔夫人那里得到的爱是不同的。“在与米丽安的交往中,他获得了洞察力,眼光更加深邃;从母亲那里,他得到生命的温暖,以及进行创作的力量;米丽安则将这种温暖化为艺术激情,仿如一道白光。”
三 吝啬的回报
但对于这位精神上的红颜知己,保罗的回报却是吝啬的。米丽安对女性角色的怀疑曾使她想离开令人窒息的家,享受同男人们一样的权利,这令保罗很吃惊,因为在他自己家里,他的妹妹安妮就很高兴是个女孩。保罗作为一个家长制人物,毫无疑问,从来也没意识到女人在家里和社会上的地位维艰,这就是为什么他会皱着眉头对米丽安说:“当女人同当男人不是一样吗?我以为做了女人应该像做了男人一样感到庆幸。”
这段对话还可以同另一场景联系起来,当时,保罗和他母亲爬过一段篱笆去威利农场,他很是轻视母亲那小心而缓慢的爬行。这里“爬栅栏”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保罗是纯粹的大男人主义,以至于他从来不考虑女人的地位,即使他考虑到,也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的。
保罗最初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米丽安面前的,通过绘画艺术和教授法语来与她接触,并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权威。而米丽安学习代数的结果更证明了她是保罗施虐的出气筒,使她自己成为保罗忠实的追随者:
他们开始教学,他讲,她低头看书。他讲得又快又急,她默不作声。有时他问她:“你懂吗?”她抬头,大眼睛望着他,露出害怕的笑容。“不懂吗?”他大声喊道。
他教得太快,可是她毫不抱怨。他又问了一遍,随后就发火了。一看到她听凭他的摆布,张着嘴,睁大眼睛,带着恐惧的笑容表示歉意和羞愧的样子,他不禁热血沸腾。
“如果代数是代替数字的字母,教代数就意味着学习不和谐的性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一个人很快,很主动,一个人很慢,很被动。米丽安的缓慢使保罗感到很“热”,使他“热血沸腾”。在劳伦斯术语中这两个引用意味着性的激发和勃起。这种羞愧使米丽安红光满面,眼泪汪汪,十分美丽,而这正是保罗所期待的。“他向她大发雷霆,随后又感到很内疚,便继续讲课,接着又火冒三丈,对她破口大骂。”他向她大发雷霆,甚至还把铅笔扔到她脸上。米丽安却只能保持沉默,“玩别的把戏”。
从教代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的另一面,那就是残忍和施虐。实际上,保罗性格的这一面在他小时候烧安妮娃娃时就可看出:
他用砖头搭个祭台,从阿拉贝拉的身体里拉出一些刨花,把碎蜡放在踩凹了的脸上,倒上一点蜡油,把它点着了。他脸上露出淘气的笑容,看着阿拉贝拉破额头上的碎蜡一滴滴融化,像汗水一样滴进火焰中。
尽管这只是孩子们的一个游戏,然而却充满了进攻性和暴力性的动词。在学习代数的场景中,对待米丽安的残暴更是进一步满足了保罗的施虐狂欲望。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与米丽安的恋情在保罗的成长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使保罗在精神上逐渐趋于成熟,却很少有人提及在这部“成长”小说中米丽安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当她的这种改变被以情人保罗为代表的男权世界拒绝时,她所受到的深刻伤害。
小说实际一直在描写米丽安为“改变”的努力。她总是想要尝试什么,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而当她得到鼓励时,米丽安也的确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在坠入爱河后不久,米丽安的精神世界便已开始改变:
他俩一起行走时,她偶尔羞怯地把手伸入他的胳膊中。他对此总感到怨恨,她也明白他的心情。因为这种举动在他心中引起剧烈的冲突。
在另一次,当保罗喊:“和你在一起我总像个正人君子!真是活见鬼!”米丽安说:“那你干嘛不做个无耻之徒呢?”
这说明米丽安已经隐约意识到纯精神的“柏拉图恋爱”将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准备为爱而牺牲自己的旧道德观。但不幸的是,保罗却在她新迸发的激情前显得力不从心,疑虑重重,拒绝进入米丽安的世界——象征着女性世界的玫瑰丛。
玫瑰丛通常被理解为是米丽安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有一些物质的东西:带刺的枝条挂到一棵山楂树上,修长的条蔓……蔓延到草地上。这正是大自然与人进行感情交流的地方。脸色苍白、深褐色眼睛的米丽安正期待着这种交流。这个花丛还可以用来代表女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用散发着处女芬芳的玫瑰来表明,由物质方面(黑色)和精神方面(白色)组成。而且米丽安的邀约并不是纯粹精神上的,事实上,它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她脸色苍白的并且带着惊异的期望,深褐色的眼睛直视着他。确切地说,此时此刻,她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多,因为向保罗敞开的是她深褐色的眼睛,而纯白让位于苍白。当米丽安转身发现保罗没有靠近时,就怀着“崇敬的心情抚摸花”,这个动作使保罗很自然地感觉到似乎她伸出手正在抚摸自己。但女孩瞬间的热情却被保罗粗暴地打消了,一句“我们走吧”无情地击毁了米丽安潜在的性爱尝试。
保罗之所以会有这样脆弱的表现,一方面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在束缚着他,另一方面还在于他浓厚的男权家长意识。大男人主义使保罗从骨子里说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除母亲之外他从来没对任何女人表现出任何真正的关心。这就导致他根本不了解女人的世界,他不知道花丛中的黑暗代表着什么,也害怕米丽安是“把男人灵魂摄去,绝不会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男子汉的女人之一”。所以他选择了尽快逃离她的世界。
保罗似乎不知道米丽安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他从来没真正进入过她的世界,甚至从来没想试过,他怎么能了解她呢?米丽安做出过一次次主动的尝试,而保罗说“你是个修女”,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刺痛着她的心。米丽安最后在绝望中,终于道出了他们关系的实质:“我们之间的个性一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你挣扎着要离开我。”
因此,在第十一章“对米丽安的测试”中,结果是对保罗进行了测试,米丽安这个形象栩栩如生地在读者面前充实起来:从她的青少年,到她的觉醒,再到她内心世界的希望和破灭。但保罗只看到了她开始的形象——那个被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和宗教观囚禁起来的“精神女孩”,并从中攫取了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感官纯洁和心灵交流,却刻意忽视她的转变与成长,拒绝和她合作,最后毁了她的爱。保罗应该对他们爱情破裂的每一部分负责。
在经历了这场精神上的恋爱后,保罗向成长为真正男子汉和艺术家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这时,就像他曾利用自己的母亲一样,男权意识得到满足的他不希望在他的世界里再有女人了,害怕她们会破坏男人的事情。于是,他向米丽安摊牌了。他的残忍性表现在最后竟无情地把所有的挫败感都归罪于米丽安,把所有的压抑感都转嫁到她身上,指责她说:“你总是汲取、汲取,好像你非得用爱来填补自己不可,因为你在某个地方出现了短缺”,却从未想到自己在米丽安那里的贪婪汲取和无情回报。保罗就这样说服自己中断了与米丽安的关系,又回到母亲身边,暂时得到了一种所谓的安宁和满足,同时将米丽安扔在了悲剧深渊的更深处。
注: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68号。
参考文献:
[1] [英]D·H·劳伦斯,许先译:《儿子与情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3] 王丽亚:《D·H·劳伦斯小说中的意象》,《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
作者简介:赵春辉,女,1971—,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学研究,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关键词:米丽安 精神支柱 悲剧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儿子与情人》常被评论界称为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但事实上其丰富内涵远非“恋母情结”一词所能概括。主人公保罗的成长与他的第一个情人米丽安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米丽安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本文将从米丽安给予保罗的精神支持,来分析保罗成长为真正男人的历程。
一 米丽安的第一重悲剧性
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保罗开始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摆脱母亲对他的控制,与其他女人交往、恋爱。他的初恋情人是住在附近威利农场的米丽安,一个娇羞美丽、腼腆清高的女孩。
威利农场比莫莱尔一家住的地方更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息,在这个家庭里,女人的地位更是无从谈起。烤土豆这个例子最能说明米丽安在家中的地位。米丽安丢尽颜面。母亲一言不发,如坐针毡,仿佛是误入野蛮人餐席的圣徒。
实际上,由于米丽安的粗心而把土豆烤焦了是一件小事,但莱弗斯太太对儿子放纵的态度却越发助长了男人们男权思想的膨胀,从而使自己和女儿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虽然米丽安生活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乡村农庄中,被一群瞧不起她的父兄包围着,但她不甘平庸,不希望重蹈一般村姑命运的覆辙,终日渴望的是如何使生活更有意义。这使她敏感浪漫,成为一个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情感的姑娘。周围的人常常觉得她愚蠢又可怜,而她的所谓“愚蠢”是因为她经常生活在梦想里;她的可怜是因为实际上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空间让她生存,她所能拥有的只是想象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保罗出现了。他聪明文雅,“时而温柔,时而忧伤”,且见多识广,这便满足了米丽安的精神需求,于是“这个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带有维罗纳的圣凯瑟琳的女孩尽力认为保罗是自己私人的偶像了。”但这份爱情很快就因为米丽安的宗教热忱而为她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痛苦。
米丽安从小笃信宗教,宗教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她认为神是万能的,知道一切的,甚至于她对保罗的爱都得请求上帝的允许。在宗教的控制下,米丽安的情感受到严重抑制,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自己思想的玩具娃娃。男女之间的爱本是纯洁自然的事,但是对她而言,却必须服从上帝的命令去决定她是否应该爱。而当她习惯以宗教的方式观察一切时,她便拒绝感性的生活,害怕任何与性和肉体有关的想法,包括结婚、生育。当然,维多利亚时代也应该对她的性恐惧负责。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标准,性是肮脏的,在公共场合这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社会道德更是竭力颂扬圣洁的贞操观,强调童贞的重要性,要求人们用理智来克制冲动。书中有一段米丽安和保罗荡秋千的场景:
米丽安觉得保罗扶住她时,时间掌握得准确无误,推动的力量恰到好处。她感到害怕,心中掀起了一阵恐惧的热浪,觉得自己掌握在他的手中。又是一次坚定有力,不可避免,准确无误的推动。她抓紧绳索,几乎昏厥过去……他又荡开了。他身上有样东西使她心神荡漾。不一会儿,他完完全全成了块飘荡着的东西,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在游荡。她永远无法使自己如此沉湎于荡秋千之中,就连她的兄弟也办不到。眼前的情景使她心头暖烘烘的。他荡到半空,就如同一团火焰在她胸中燃起缕缕温情。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他们游戏的本质。米丽安准确地感觉到了保罗的性冲动,但她对此的反应只是“几乎昏厥”,尽管它“就如同一团火焰”。由此看来,米丽安是很自觉地把和保罗的亲密关系建立在想象,即精神爱恋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肉体爱恋的基础上。可以说,男权制的家庭环境和笃诚盲目的宗教信仰犹如层层紧身衣,牢牢束缚住米丽安的精神世界,构成了她的第一重悲剧性。
二 米丽安——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
米丽安虽然个性腼腆,却同保罗的母亲一样,是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米丽安自己就有着艺术家的赋,所以能激发保罗艺术创造的灵感。他可以和她谈米开朗琪罗,念诗歌,读法文,无论一幅素描什么时候完成,他都经常想从米丽安那里得到评论,因为他会被激励去探索理解在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的作品。米丽安像莫莱尔夫人一样关注保罗的艺术创作,但母亲更关心这种艺术所能带来的成就和名誉,而米丽安关心的则是情人身上更为深沉本质的东西,对绘画艺术本身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保罗由此才能与米丽安成为精神上的伴侣,在她那里寻求到慰藉和直觉创造力的激发,这与莫莱尔夫人那里得到的爱是不同的。“在与米丽安的交往中,他获得了洞察力,眼光更加深邃;从母亲那里,他得到生命的温暖,以及进行创作的力量;米丽安则将这种温暖化为艺术激情,仿如一道白光。”
三 吝啬的回报
但对于这位精神上的红颜知己,保罗的回报却是吝啬的。米丽安对女性角色的怀疑曾使她想离开令人窒息的家,享受同男人们一样的权利,这令保罗很吃惊,因为在他自己家里,他的妹妹安妮就很高兴是个女孩。保罗作为一个家长制人物,毫无疑问,从来也没意识到女人在家里和社会上的地位维艰,这就是为什么他会皱着眉头对米丽安说:“当女人同当男人不是一样吗?我以为做了女人应该像做了男人一样感到庆幸。”
这段对话还可以同另一场景联系起来,当时,保罗和他母亲爬过一段篱笆去威利农场,他很是轻视母亲那小心而缓慢的爬行。这里“爬栅栏”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保罗是纯粹的大男人主义,以至于他从来不考虑女人的地位,即使他考虑到,也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的。
保罗最初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米丽安面前的,通过绘画艺术和教授法语来与她接触,并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权威。而米丽安学习代数的结果更证明了她是保罗施虐的出气筒,使她自己成为保罗忠实的追随者:
他们开始教学,他讲,她低头看书。他讲得又快又急,她默不作声。有时他问她:“你懂吗?”她抬头,大眼睛望着他,露出害怕的笑容。“不懂吗?”他大声喊道。
他教得太快,可是她毫不抱怨。他又问了一遍,随后就发火了。一看到她听凭他的摆布,张着嘴,睁大眼睛,带着恐惧的笑容表示歉意和羞愧的样子,他不禁热血沸腾。
“如果代数是代替数字的字母,教代数就意味着学习不和谐的性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一个人很快,很主动,一个人很慢,很被动。米丽安的缓慢使保罗感到很“热”,使他“热血沸腾”。在劳伦斯术语中这两个引用意味着性的激发和勃起。这种羞愧使米丽安红光满面,眼泪汪汪,十分美丽,而这正是保罗所期待的。“他向她大发雷霆,随后又感到很内疚,便继续讲课,接着又火冒三丈,对她破口大骂。”他向她大发雷霆,甚至还把铅笔扔到她脸上。米丽安却只能保持沉默,“玩别的把戏”。
从教代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的另一面,那就是残忍和施虐。实际上,保罗性格的这一面在他小时候烧安妮娃娃时就可看出:
他用砖头搭个祭台,从阿拉贝拉的身体里拉出一些刨花,把碎蜡放在踩凹了的脸上,倒上一点蜡油,把它点着了。他脸上露出淘气的笑容,看着阿拉贝拉破额头上的碎蜡一滴滴融化,像汗水一样滴进火焰中。
尽管这只是孩子们的一个游戏,然而却充满了进攻性和暴力性的动词。在学习代数的场景中,对待米丽安的残暴更是进一步满足了保罗的施虐狂欲望。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与米丽安的恋情在保罗的成长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使保罗在精神上逐渐趋于成熟,却很少有人提及在这部“成长”小说中米丽安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当她的这种改变被以情人保罗为代表的男权世界拒绝时,她所受到的深刻伤害。
小说实际一直在描写米丽安为“改变”的努力。她总是想要尝试什么,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而当她得到鼓励时,米丽安也的确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在坠入爱河后不久,米丽安的精神世界便已开始改变:
他俩一起行走时,她偶尔羞怯地把手伸入他的胳膊中。他对此总感到怨恨,她也明白他的心情。因为这种举动在他心中引起剧烈的冲突。
在另一次,当保罗喊:“和你在一起我总像个正人君子!真是活见鬼!”米丽安说:“那你干嘛不做个无耻之徒呢?”
这说明米丽安已经隐约意识到纯精神的“柏拉图恋爱”将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准备为爱而牺牲自己的旧道德观。但不幸的是,保罗却在她新迸发的激情前显得力不从心,疑虑重重,拒绝进入米丽安的世界——象征着女性世界的玫瑰丛。
玫瑰丛通常被理解为是米丽安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有一些物质的东西:带刺的枝条挂到一棵山楂树上,修长的条蔓……蔓延到草地上。这正是大自然与人进行感情交流的地方。脸色苍白、深褐色眼睛的米丽安正期待着这种交流。这个花丛还可以用来代表女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用散发着处女芬芳的玫瑰来表明,由物质方面(黑色)和精神方面(白色)组成。而且米丽安的邀约并不是纯粹精神上的,事实上,它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她脸色苍白的并且带着惊异的期望,深褐色的眼睛直视着他。确切地说,此时此刻,她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多,因为向保罗敞开的是她深褐色的眼睛,而纯白让位于苍白。当米丽安转身发现保罗没有靠近时,就怀着“崇敬的心情抚摸花”,这个动作使保罗很自然地感觉到似乎她伸出手正在抚摸自己。但女孩瞬间的热情却被保罗粗暴地打消了,一句“我们走吧”无情地击毁了米丽安潜在的性爱尝试。
保罗之所以会有这样脆弱的表现,一方面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在束缚着他,另一方面还在于他浓厚的男权家长意识。大男人主义使保罗从骨子里说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除母亲之外他从来没对任何女人表现出任何真正的关心。这就导致他根本不了解女人的世界,他不知道花丛中的黑暗代表着什么,也害怕米丽安是“把男人灵魂摄去,绝不会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男子汉的女人之一”。所以他选择了尽快逃离她的世界。
保罗似乎不知道米丽安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他从来没真正进入过她的世界,甚至从来没想试过,他怎么能了解她呢?米丽安做出过一次次主动的尝试,而保罗说“你是个修女”,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刺痛着她的心。米丽安最后在绝望中,终于道出了他们关系的实质:“我们之间的个性一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你挣扎着要离开我。”
因此,在第十一章“对米丽安的测试”中,结果是对保罗进行了测试,米丽安这个形象栩栩如生地在读者面前充实起来:从她的青少年,到她的觉醒,再到她内心世界的希望和破灭。但保罗只看到了她开始的形象——那个被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和宗教观囚禁起来的“精神女孩”,并从中攫取了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感官纯洁和心灵交流,却刻意忽视她的转变与成长,拒绝和她合作,最后毁了她的爱。保罗应该对他们爱情破裂的每一部分负责。
在经历了这场精神上的恋爱后,保罗向成长为真正男子汉和艺术家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这时,就像他曾利用自己的母亲一样,男权意识得到满足的他不希望在他的世界里再有女人了,害怕她们会破坏男人的事情。于是,他向米丽安摊牌了。他的残忍性表现在最后竟无情地把所有的挫败感都归罪于米丽安,把所有的压抑感都转嫁到她身上,指责她说:“你总是汲取、汲取,好像你非得用爱来填补自己不可,因为你在某个地方出现了短缺”,却从未想到自己在米丽安那里的贪婪汲取和无情回报。保罗就这样说服自己中断了与米丽安的关系,又回到母亲身边,暂时得到了一种所谓的安宁和满足,同时将米丽安扔在了悲剧深渊的更深处。
注: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68号。
参考文献:
[1] [英]D·H·劳伦斯,许先译:《儿子与情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3] 王丽亚:《D·H·劳伦斯小说中的意象》,《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
作者简介:赵春辉,女,1971—,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学研究,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