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应渗透道德教育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oic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观、价值观”,而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多元化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仍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冲击着道德教育的课堂。特别是高一“经济生活”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教学目标功利化、教学内容不稳定、教学方法滞后、学生成长结果偏离的现状,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公私观、义利观、公平观、公民观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走进课文与回归社会相结合、创设情境与强化体验相融合,营造德性课堂,实现道德教育一体化,并要挖掘教材的道德教育要素,遵循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政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走进课文与回归社会相结合
  从我们的经济生活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实践。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探索随着社会发展,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充满了时代气息。教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教学中回归社会实际,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搜寻相关事例,师生一起来相互探讨,然后寻求正确答案,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通过上网、看电视、看报纸有针对性地搜集学生感兴趣、社会反响强烈,又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实例,也可以拟定一些主题,发动学生去搜寻有关事例,然后在课堂中一起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事实胜于雄辩”“理不辩不明”,活生生的实例,学生自己讨论生成的答案让他们印象深刻,更容易接受,远比“填鸭式”的道德灌输效果好得多。如我们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先请学生上网收集“奶粉掺杂三聚氰胺”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现实,带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再进入课堂,启发学生分析有关企业的所作所为原因何在,有何危害,国家应该怎么办,消费者应该怎么办。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一气呵成地阅读教材内容,对所要传授的经济知识理起来就比较透彻,然后老师再趁热打铁地进行“社会责任感”“诚实信用精神”的道德教育,真是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境与强化体验相融合
  在进行经济生活的道德教育时,首先要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把创设情境与强化体验有机融合起来,增强德育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组织以下活动:
   1. 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道德体验不仅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建构主体的精神世界,同时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已不再满足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渴望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适于社会实践的因素,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
  2.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道德的切身体验。在德育工作中,空洞的强制性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有位专家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体验式活动成功的一大亮点就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利用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总之,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在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情感的同时,通过创设体验情境,结合教材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德育实效。
  三、营造德性课堂
  当前课堂教学的道德性令人堪忧,无视人的尊严、需求和情感,导致课堂与人性、真实和美的疏离现象。比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中,辱骂学生;还有的教师不能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的只是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还有的无视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课后采取惩罚性措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些行为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摧毁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课堂不仅没有成为学习的天堂、教育的宝殿,相反成为学生害怕的“地狱”,严重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真为源,以美为标准,呼唤人性真实的回归,达成道德性教学的美好境界。
  四、实施道德教育一体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而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产生联动作用。政治、语文及历史等学科渗透道德教育,形成道德磁场,并可利用宣传标语、知识窗、黑板报和报刊杂志等宣传道德,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也可借助日常管理、期末学分评定、班主任总结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并非在某几节课讲几个英雄人物的事迹,讲几段人间真情的故事就可起到道德教育的效果,而必须持之以恒地把道德教育渗透进每一科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时常可徜徉于道德教育的氛围之中。
  综上所述,经济生活的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道德教育功效,也有其独特的道德教育目标,我们必须为完成这些目标而努力,才能紧紧抓住道德教育的主动权,完成教学大纲的德育任务。
  (海门市麒麟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评价牛坏死杆菌外膜蛋白43K OMP 的免疫原性,试验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对牛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进行表达,纯化目的蛋白免疫兔,制备牛坏死杆菌43K OMP多克隆抗体,并对
一、 整合生活语言资源理解词句    小学课文中许多字词的用意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我常引导学生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使这些事物形象成为学生理解词句的桥梁。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雪中送炭”一词的教学,当学生认识到这“炭”本是生活的暖源,“雪”是寒境,让学生体会寒中送暖的及时关心,这不仅仅是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
本文用代表样地法对鄂西利川毛坝残存的珍稀子遗植物--秃杉群落的分布及生境条件,区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外貌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之秃杉是一种类丰
<正> 五峰县是我省五倍子重要产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生产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产量不稳,生产力不高。为了扩大五倍子生产,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我们于1990
新课改以来,愈来愈多的地理教师尝试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误区一: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
<正>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大口林场马尾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1984年前,常与马尾松毛虫混同发生,但不成灾;1984年以来,多次大面积严
心理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的教育领域,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代化的学校,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拥有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必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祖国作贡献的
<正> 木材强制循环蒸汽干燥,按照通风设备在室内外的配置,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室内侧向通风型,室内顶风纵轴型(亦称长轴型),室内顶风机横轴型(亦称短轴型),喷气型四类。现从以
情感教育作为育人的内容之一已成必然。本文通过探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情感教育设计和对策,同时指出加强教师自身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
<正> 一、保护好现有湖北森林植物类型适应环境变化(一)保护好湖北现有森林植物:湖北森林植物丰富、种类繁多,并且有许多是湖北所特有,它是在湖北特定环境条件下长期适应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