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花一朵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10岁登台,16岁时一部《郑小姣》,让她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演员。
  她风姿绰约、嗓音圆润,塑造了冯素珍、孟丽君、杨贵妃、西施、徽州女人等形象,深受全国观众喜爱,被誉为黄梅戏领军人物。
  她曾唱响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也曾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演出,蜚声海内外,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努力。
  她,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
  深情:安庆是戏剧之城
  安庆菱湖景区内,盛夏的满湖荷叶在微风中摇曳。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莲叶田田,满湖清香。”韩再芬随我们看着窗外。身处二楼所看到的莲湖景色很美。近在咫尺的是黄梅戏博物馆、安庆市美术馆、安庆市文化馆以及安庆市图书馆。
  这次采访约了许久。她刚刚从北京回来。“北京再芬黄梅艺术传播中心”正式进驻京城核心文化地标——东苑戏楼。
  “我的家乡是安庆,安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戏剧之城。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安庆都与戏剧有着如同血脉一般的联系。”在一次活动上,韩再芬深情致辞。她对安庆满怀深情。这也可以回答坊间一直以来的疑问:韩再芬那么出名,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安庆?
  韩再芬出生在潜山,母亲和姐姐都是黄梅戏演员。10岁那年,她陪同学去参加黄梅戏招考,招考老师看到她时眼睛一亮,她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了,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
  母亲深知演员的辛苦,告诉韩再芬唱戏“一生只睡半生觉,一生要洗两生脸”,意思是演员因为训练和表演,比别人睡得少,而因为不断化妆,要洗别人两辈子的脸。韩再芬内心向往,这时的安庆虽然很遥远,但她却感受到了灿烂。
  韩再芬不怕苦,不怕累。练功、练唱、练表演,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麻彩楼、万迪汉、姚美美、王凤枝等老一代演员悉心传授,精心辅导她成长。比如張文林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把舞蹈带到练功里,比如万迪汉扎实的武生功底。这些都让韩再芬受益匪浅。
  古城安庆,曾云集南来北往的客商,繁华一时。黄梅戏在这里发祥,走向世界。如今,戏剧的因子还散发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公园里、菱湖边、江畔,每天傍晚,都会聚集许多草台班子唱戏。灯光下的黄梅腔,融在江风里,融在夜色中。韩再芬很喜欢这种氛围,她发起的安徽韩再芬黄梅戏艺术基金会还曾为民间社班捐赠了音响。
  有一段时间,韩再芬出演了不少小品和电视剧。声名日盛让许多单位都想挖她。有一次她都在办理手续了,但反复思考后还是选择留下来。
  在韩再芬看来,戏剧是城市的活体文化。黄梅戏让安庆有了自己的品质,满城尽是戏中人。她喜爱安庆大街小巷的柔音软语,喜爱老百姓对黄梅戏浓浓的感情。
  探索:摘获“二度梅”
  从潜山到安庆,今天的交通很方便。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则是坑坑洼洼的道路。周末的时候,母亲搭便车来看女儿。更多的时候,母亲与女儿之间是不尽的牵挂。倔强的韩再芬不断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她10岁登台,12岁时就在团里挑大梁,担任《窦娥冤》的主角。
  1984年,韩再芬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这一年,她16岁。随后她又主演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她扮相俏丽,演唱韵味醇厚、清亮悦耳,扮演的冯素珍深入人心,尤其是做女驸马时的形象,刻画细腻、 丝丝入扣。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戏剧受到时代挑战。韩再芬感到一种责任,她思考着黄梅戏的未来。1999年,她策划了独具韵味的《徽州女人》。全剧通过“嫁、盼、吟、归”四个过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封建社会中最底层女子的生活。韩再芬也因此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徽州往事》的推出再次引起戏剧热潮。与《徽州女人》相比,这出戏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它集传统精华与现代元素于一体,根植于黄梅戏,借用现代电影叙事手段,是一次艺术创作的飞跃。2015年,韩再芬凭其《徽州往事》的杰出表演,再度获得“梅花奖”。
  韩再芬姊妹五人:老大韩芬、老二韩芳、老三韩芬芳,弟弟韩安定。老四出生,父母取名再芬。没想到,这丫头人如其名,凭借自己的孜孜追求,为黄梅戏摘得 “二度梅”。
  韩再芬对徽州很有感情。她说,徽州古街巷、石板桥的历史跫音、田野的蛙鸣,能够让人把自己收回来。黄梅戏很适合去表现徽州故事,表现老房子里的女人。下一步,她要酝酿《走出徽州》。她要塑造一位走出去的徽州知识女性形象。
  一路走来,韩再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韩再芬在中国当代戏曲界的地位,让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戏曲研究所在启动的“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中 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
  2010年,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作为世界不同文化的经典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记录和永久收藏。这是继梅兰芳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戏曲艺术家。
  传承:擦亮“再芬黄梅”
  一位艺术家,纯粹地行走于艺术世界,这是愉悦的。韩再芬的内心,希望自己能纯粹地活在艺术理想之中。2005年岁末,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组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被任命为院长。而她面临的情况是,文化艺术被市场扭曲,一方面许多演员改行,另一方面资金缺乏。
  韩再芬没有退缩。严凤英等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让她感到自己要有所担当,传承高雅艺术。为此,她不得不把很大精力投入到管理上。她的理念是要把剧院建设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给身后的演员创造一个纯粹的空间。大家在这里奉献,也在这里成长,更在这里收获快乐。“管理很有意思,这么复杂的一团乱麻的东西,自己理啊理,弄得很顺了。就像《天仙配》中七仙女,把乱糟糟的无头乱丝织成了美丽的绢,也获得了自由和幸福。”韩再芬很高兴,一批年轻人上来了,大家都朝气蓬勃。她说现在自己可以抽出时间,再为观众去塑造一两个满意的角色。
  合肥十四场,南京十场,广州五场,苏州十二场……在发展过程中,韩再芬带着她的《徽州往事》马不停蹄地巡演。团里的人都惊叹她的意志力和精力,叫她“神仙姐姐”。如今,“神仙姐姐”要做的是把“韩再芬”转为“再芬黄梅”。也就是说她希望自己的团队被关注到,希望黄梅戏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如果说“再芬黄梅”已经是芬芳四溢的花园,韩再芬就是耕耘的园丁,精心培育着黄梅戏这艺术之花。
  韩再芬,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韩再芬还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梅戏)。她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两次)、“文华表演奖”和“白玉兰戏剧奖”以及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等。
  韩再芬先后主演了《女驸马》《徽州女人》《公司》《美人蕉》《徽州往事》等三十余部具有较大影响的舞台剧及《走向共和》《贞观长歌》《李清照》等二十余部优秀影视剧。
  责任编辑 陈少侠(见习)
其他文献
忆白马林场的堆雪人  林场很大,但没有声音。除了这场五年一遇   的中雪。  有人说,若运气好,我们会遇到野枣树上  去年的浆果。  ……堆雪人,中雪  刚适合。胡乱垒出时,它光着身子。  它心早寒了,  这个没魂的人,它一定是伤心死的。  我们用上了新鲜松树枝,或浆果,填进它  柔软的骨架。  它睁眼,呼出了气,  它突然有了魂,像附近的小树林有只鹧鸪叫着。  驱车过白马林场记  往大了说,我驱
期刊
春·粉黛  春天的平江路,是在“咿咿呀呀”的摇橹声中醒来的。  晨曦中独自漫步小巷,空气微醺,嫣红的海棠花开在粉墙边。静静的平江河上划来一只乌篷船,船篷是素静的蓝花,几分清雅。穿蓝花布衫的女子撑着船,摇着橹,船上没有游人,船儿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像漂浮在水上的一个梦。  一丛丛洁白小花在水边摇曳,素洁干净,有贞静之美,像不施粉黛的少女。柳丝低垂着,如春天的窗帘,乌篷船就在帘中缓缓游过。  春分
期刊
当代中国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正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2019年,安徽作家余同友的两部非虚构作品——《村里有座庙》《寻鳄记》——连续两次获得澎湃新闻大奖。由他的启发,我想谈一谈我所了解的海外华文文学的非虚构创作,及其所讲述的“中国故事”。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现实主义转向和回归。“非虚构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基于“
期刊
算起来,我应该叫汤小花姑姑,我爸爸叫汤小花爸爸伯伯,汤小花爸爸跟我爷爷是表兄弟。但一般情况下,我都叫她小花,不就比我大一岁吗?大一岁就想当姑姑,美死她了!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我偏不让她美,偏不让她占便宜,我就叫她小花,小花。当然,汤小花从不介意这个,咱俩经常在一起厮混(她家就在我家前一进),下河摸鱼,田里偷瓜,躲猫猫跳皮筋,烧草垛逗鸡狗,玩得昏天暗地,配合得天衣无缝,革命情谊深似海。  汤小花最
期刊
一  我曾经拥有过几只玉镯,它们代表了我不同的岁月痕迹。  第一只玉镯,是玛瑙的,淡紫色的,陪伴我青春洋溢的白衣天使工作,心蜜一样甜。这是我心仪的对象从上谷玛瑙产地买来的。当时他在大秦二期施工,他让玛瑙手镯陪伴我。乡医院的日月因为这个手镯,变得流光溢彩,终身难忘。这只玛瑙手镯我爱不释手,担心不小心磕了,经常摘下来,放到枕头下面。有一天,玛瑙手镯不见了,我四处寻找,以为宿舍大门敞开被人拿走了。那段日
期刊
花骨朵  花正打骨朵,早晨,露水落在骨朵上,有艳意。花骨朵累累满枝,好像会轻轻发出声音来。  最近学认篆字,发现花的骨朵,极像篆体的“心”字。  忽然又想到了晏小山的词,“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过去女子的衣服,绣着双重的“心”字图案,好有情致。据说宋时女人衣裙上所绣的这种图案,正是类似篆体的“心”字,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春风入怀,其人如玉。  花未开时,花里好像隐隐有一个什么故事在里面藏着。
期刊
头有些眩晕。在屋子里待得久了,尽管记得每日开窗通风,还是有缺氧的症兆。入睡前盯着手机上疫情通报的数字,直盯得眼睛发涨,继而发酸,那是泪水在泪囊里充盈的缘故。但倒头还是睡了,梦里有时山光水色,有时陋巷晦暗,不断闪现的脸都是焦苦的,似乎落满了尘土。  时间退回到大年三十,我在长江南岸繁昌县城的家里过年。吃过年饭,听着遥远夜空里烟花腾空之声,恍若有谁当空撒了一把冰冷的银屑。电视机开着,照例是春晚,照例是
期刊
青年作家李永兵2012年只身远赴非洲,实地感受非洲神秘的现实与文化,获得了第一手的生存感悟和现场体验,从而开启了他的“非洲叙事”。长篇《流浪狮》和短篇《虚无的盛宴》让读者见识了其非洲叙事朴素而略显深邃的质地,也见出了作家不俗的艺术功力。短篇小说《红灯》依然是他非洲叙事的延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贫穷战乱情境下的人性原色以及社会底层生存的原生状态。  小说以到非洲营地劳作的中国工人老单为主线,以老单的生
期刊
《纸上的父亲》是什么样的父亲?既是母亲远嫁的一代君王,也是儿子淡出黑暗的翼翅。这是一个在溃烂处淘金的故事,我们早在小说的外围就体会到了作家内心的强大和智慧的能量,段位很高。错位思考是小说中一种狡黠的叙事方式,《去你的龙勃罗梭》从“我”的纠结和焦虑开始,然后让两种不同的情感在电梯口汇集,此时,尴尬骤然间变成了一种丑陋和追问。毋庸置疑,从牢笼里出来的九江在释放自己的同时,也打开了众人的牢笼。传承是需要
期刊
立春那天,李鸭客把刚出蛋壳的一车麻鸭运到犀牛潭时,太阳已跳出云层,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一层浓雾飘浮在空气中。群鸭见到水,就像猫儿见到鱼,迫不及待就想往水里扑。李鸭客不让小鸭下水,而是用鸭帘把它们围在草地上,在里面撒两盆从家里带来的米饭,才奔向鸭棚。  鸭棚的设备很简陋,一间木屋,顶上盖的是杉木皮,坐落在犀牛潭西北面。鸭棚同时兼具卧室和储物间的功能。床铺在进门的位置,因为刚出蛋壳的小鸭要吃半生不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