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理念下化这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利用,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境创设。那么,如何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呢?
一、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不胜枚举,比如新闻事件法、化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实物模型法、甚至戏剧文学法、魔术游戏法、天文地理法等等。这里只简单的介绍几种:
1、新闻事件法
在化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无疑是书本世界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社会生活实际中一些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利用化学品来欺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医药、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新闻事件来创设情境,再加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氯气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包括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麦地枯黄、油菜变白以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实行救援或疏散等影视资料。以这样社会上发生的事实事故为背景,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随后提出问题并请学生根据以上的情境以及学生桌面上放置的实验用品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他们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毒地枯黄、油菜变白的情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推测出氯气能漂白,当他们把干燥的红纸条放入氯气中,发现红纸条不褪色时,他们就会联想到氯气能使油菜变白,可能是植物含有水份的缘故,把红纸条用水浸湿后放入氯气中,红纸条果然迅速褪色,最终他们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确结论;根据情境中在场的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的镜头,他们推测氯气能跟碱反应,并通过实验加以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了比较完整的氯气化学性质。同时依据有关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这样更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科这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也通过液氯泄漏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新闻来创设情境。可以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但对新闻中的化学问题,要注意正确归因。由于新闻自身特点,新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往往是化学的负面作用居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直接引用,过多地谈论化学的负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充满戒心、甚至会厌恶化学,降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逃避化学。
2、化学实验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CU与稀硝酸反应时就曾经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演示教科书[5]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此实验的目的既非验证亦非探究。而是为了创设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通过对比演示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教科书第16页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使学生发生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质疑;没有观察到“气体无色,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红棕色”这一过程,从而驱动对教科书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学生根据以上情境自主提出问题:①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的关键原因在哪里?②如何改进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进行讨论探究后得出:①关键原因:试管上部事先已有空气(O2)存在,且有关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②改进方向:如何的反应前除去试管上部空气(O2),即避免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然后,学生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新实验方案并选取其中的典型方案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现象,完CU与稀HNO3反应的方程式:3CU+8HNO(稀)=3CU(NO)2+2NO↑+4H2O。并分析得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使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3、文献资料法
由于文献资料具有科学、真实、可靠的特点。利用有关的文献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样会给学生以科学、真实、可靠的体验。比如:我在讲王水时就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播放“波尔与波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建构了王水的组成和特性等知识,而且领悟了有关波尔的科学智慧和爱国情感,同时引发学生联想质疑:波尔为何使用王水。浓硝酸不能溶解金吗?再进行实验探究:浓硝酸与金或铂(焰色反应实验用品)作用实验。最后观察思考、交流研讨得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也是有限度的,它能与很多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溶解,但不能使金、铂等少数金属溶解。使学生辩证的理解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此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运用有关实物模型(如矿物样本、有机物分子模型,尤其是运用三维虚拟技术创设的情境,能更逼真地反映出微观晶体与分子的结构形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力,规范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戏剧文学(如于谦的《石灰吟》诗)、天文地理(如火山喷发)等知识或现象;甚至采用如“空瓶生烟”“变色蝴蝶”等魔术游戏的手段均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
(贵州省黔西南州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不胜枚举,比如新闻事件法、化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实物模型法、甚至戏剧文学法、魔术游戏法、天文地理法等等。这里只简单的介绍几种:
1、新闻事件法
在化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无疑是书本世界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社会生活实际中一些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利用化学品来欺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医药、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新闻事件来创设情境,再加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氯气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包括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麦地枯黄、油菜变白以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实行救援或疏散等影视资料。以这样社会上发生的事实事故为背景,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随后提出问题并请学生根据以上的情境以及学生桌面上放置的实验用品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他们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毒地枯黄、油菜变白的情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推测出氯气能漂白,当他们把干燥的红纸条放入氯气中,发现红纸条不褪色时,他们就会联想到氯气能使油菜变白,可能是植物含有水份的缘故,把红纸条用水浸湿后放入氯气中,红纸条果然迅速褪色,最终他们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确结论;根据情境中在场的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的镜头,他们推测氯气能跟碱反应,并通过实验加以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了比较完整的氯气化学性质。同时依据有关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这样更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科这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也通过液氯泄漏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新闻来创设情境。可以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但对新闻中的化学问题,要注意正确归因。由于新闻自身特点,新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往往是化学的负面作用居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直接引用,过多地谈论化学的负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充满戒心、甚至会厌恶化学,降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逃避化学。
2、化学实验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CU与稀硝酸反应时就曾经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演示教科书[5]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此实验的目的既非验证亦非探究。而是为了创设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通过对比演示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教科书第16页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使学生发生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质疑;没有观察到“气体无色,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红棕色”这一过程,从而驱动对教科书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学生根据以上情境自主提出问题:①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的关键原因在哪里?②如何改进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进行讨论探究后得出:①关键原因:试管上部事先已有空气(O2)存在,且有关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②改进方向:如何的反应前除去试管上部空气(O2),即避免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然后,学生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新实验方案并选取其中的典型方案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现象,完CU与稀HNO3反应的方程式:3CU+8HNO(稀)=3CU(NO)2+2NO↑+4H2O。并分析得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使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3、文献资料法
由于文献资料具有科学、真实、可靠的特点。利用有关的文献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样会给学生以科学、真实、可靠的体验。比如:我在讲王水时就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播放“波尔与波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建构了王水的组成和特性等知识,而且领悟了有关波尔的科学智慧和爱国情感,同时引发学生联想质疑:波尔为何使用王水。浓硝酸不能溶解金吗?再进行实验探究:浓硝酸与金或铂(焰色反应实验用品)作用实验。最后观察思考、交流研讨得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也是有限度的,它能与很多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溶解,但不能使金、铂等少数金属溶解。使学生辩证的理解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此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运用有关实物模型(如矿物样本、有机物分子模型,尤其是运用三维虚拟技术创设的情境,能更逼真地反映出微观晶体与分子的结构形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力,规范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戏剧文学(如于谦的《石灰吟》诗)、天文地理(如火山喷发)等知识或现象;甚至采用如“空瓶生烟”“变色蝴蝶”等魔术游戏的手段均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
(贵州省黔西南州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