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座幼儿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不认错的人难成大事
  公元200年,曹操在收拾了袁术和吕布几个硬手之后,已俨然成为江北地区呼风唤雨的新势力,让老霸主袁绍很是不满,决定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正在袁绍发表战前演说的时候,谋士田丰小心翼翼地说:“主公,曹操虽然兵马不多,但我听说这个人极其狡猾,我们这么大的家业犯不着跟他计较,只要经常派几个人去骚扰骚扰就够他受的了,不出两年我保证让他俯首称臣。”
  虽然田丰说得很委婉,但其中心思想是不变的——想跟曹操PK,绝对是自取其辱!袁绍虽然草包,但他一眼就看出了田丰的中心思想,大怒道:“好你个田丰,竟敢扰乱军心,给我押进大牢,听候处置!”
  袁绍大手一挥,率领大军铺天盖地地朝曹操压过来。可惜战场不是考场,袁绍在老奸巨猾的曹操面前丝毫没有用武之地,还没等拿出笔就被交了白卷。
  袁绍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牢,狱友们纷纷向田丰道喜。
  田丰道:“袁绍这个人一向自以为是,要是他赢了,证明了他的正确,他不会吝惜他的宽容,而一旦他输了,证明你是对的而他是错的,那肯定就没你的好果子吃了。”
  果然,袁绍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田丰杀了。
  有这么要命的领导,也难怪号称“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短短几年就溃不成军了。这样的领导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这些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炫耀他们的小聪明,让手下围着他们歌功颂德,并毫不吝惜他们的慷慨。但是千万别指望他们能认错,这样的人自然成不了事。
  知人善任,知错能改
  说起认错,袁绍应该向400年前的刘邦学习。
  整整4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刘邦御驾亲征匈奴。临行前,刘邦派人打探匈奴的虚实,连派了十拨人都回来报告说,匈奴军容不整,且多老弱病残,根本不是大汉的对手。刘邦虽然大喜,但还没被冲昏头脑,又派了娄敬做最后一次打探。
  娄敬走后几天不见消息,刘邦终于按捺不住了,立即指挥大军出发。却不巧正好在路上碰见了娄敬,还没等刘邦发话,娄敬就立刻劝阻刘邦停止前进,这仗打不得。
  刘邦很纳闷儿,就问娄敬:“前面十拨密探都说匈奴只剩老弱病残了,难道他们都在说谎?”
  娄敬道:“他们一点都没有说谎,我看到的也跟他们一模一样。”
  刘邦更不明白了。
  娄敬接着道:“陛下钓过鱼吗?我们钓鱼的时候都会在鱼钩上挂上一块美味的诱饵,而不会挂上刀子斧头。按照常理来说,两国交战时,如果实力相差不大或是弱于对手,都会故意表现自己的强大,让对手畏惧,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如果一方故意展示自己的弱点,那就跟钓鱼没什么两样了。”
  刘邦虽然是流氓出身,学习成绩比不上袁绍,但提炼中心思想却不在袁绍之下,当即怒道:“你的意思是老子的实力比不上匈奴?老子打了几十年的仗,连项羽都被老子干掉了,还会怕那个什么栾提冒顿?!”说完将娄敬投入大牢,听候处置。
  栾提冒顿的这块诱饵看起来香辣诱人,却让刘邦吞不下也吐不出,被困了七天七夜才靠陈平的公关逃了出来。
  回来后,刘邦第一时间就把娄敬从大牢里请了出来,封二千户,擢升关内侯。
  这就是刘邦成功的秘诀。虽然这个流氓皇帝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他就是有这个本事,知人善任,知错能改,能让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胜利依然保持清醒
  失败了之后能大方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尤其是身居高位、一呼百应的人。那有没有比这个更高一层的境界呢?不管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还是刘邦创下的四百年基业,都葬送在这个人手里。这个牛人就是曹操。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族,曹操决定斩草除根,出兵乌桓。但有人认为此时出征乌桓在时机上不合适,不过曹操岂能随便改变主意,当即率军出征。
  当时正是夏天,连日暴雨,把道路冲得泥泞不堪,对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连数日都寸步难行。后来在当地名士田畴的指引下,才狼狈地到达目的地。好在攻打乌桓的过程还算顺利,张辽率军急袭,斩首乌桓王蹋顿,收降二十余万人。袁尚、袁熙逃往公孙康处,又被公孙康杀了献给曹操。
  回师的路上已是冬季,天寒地冻,方圆二百里不见人烟,更不见水源,任凭曹操喊了八百遍“前面有梅林”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狼狈地回到了邺城。
  回来后,曹操大摆庆功宴,犒劳疲惫的将士们。席间,曹操让人查曾劝阻他北征乌桓的人,那几个人吓得心惊肉跳,担心曹操会追究他们的过错,却没想到他们来到大厅后却被请上了上座,曹操双手举杯,道:“这次征乌桓虽然赢了,但赢得很狼狈,这不是一场正常的胜利,你们当初的劝阻是对的,是我一时糊涂才险些酿成大错,所以我要向你们致谢,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提意见,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看到这里,不由得对曹操喝一声彩:就算打赢了也能保持清醒,真是了不起!
  “犯了错要承认”,这本该是幼儿园就要懂的道理。其实历史就是一座幼儿园,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演绎幼儿园里就该懂的道理,可有些人就是不懂,不想懂,不愿懂,不敢懂,所以我永远都生活在幼儿园里。
其他文献
《道德经》第七十章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圣人为何“被褐而怀玉”?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得出答案。叶舒宪老师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玉的历史。《山海经》叙述149处产玉之山,原因何在?《穆天子传》叙说周天子不远万里到西方昆仑去寻觅美玉,“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又原因何在?河西走廊乃丝绸之
期刊
它原本只是一颗顽石,最初与人类相遇时,人们只惊羡于它的色泽与温润的触感。几千年来,它不知惊艳了多少双眼睛,温暖了多少双手。在人们的观赏、把玩中,它将其独特的德行沁入了人们的内心。它走过漫长的旅程,一直被人视若珍宝,但或许它想告诉人们的一如它未被雕琢前的那样质朴。玉,有德蕴其中,君子自比之。  爱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自古以来,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钟爱。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
期刊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五化中的“收”,故养生宜收敛、累积。在饮食方面宜“争蜂吃醋”、起居方面宜“收”、防病养生方面宜“护肺防燥”。  “争蜂吃醋”  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益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故秋季应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秋梨、石榴、橘子、葡萄、猕猴桃、柿子、甘蔗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对于女性来说,秋季是最适合“争蜂
期刊
从大学到书院有多远?  这个问题实际上要问的,不仅仅是大学到书院有多远,更为重要的是:你距离你自己有多远?我们每天距自己十万八千里,我们每天活在自以为自己是自己的荒诞之中。  生命从本质层面上来讲,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经历了几十年,那悬殊已经非常大了,大到从海拔0米到海拔将近4000多米,就是到珠峰大本营的那个地方。但是若以海拨为境界,人群中已有到海拔4000米的人了。当然先来的未必能先到。这一点
期刊
告别了青年时代的莽撞与浮华,静静坐下,沏上清茶,细细品味,回忆过往,那些老手艺总是难以忘怀。  有人说,民间老手艺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祖先们智慧、勤劳的结晶。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祖先们辛辛苦苦留下来的传统手艺,也许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成为记忆。  孤独的竹篾匠  茂密的竹林,低矮的土坯房,昏黄的灯光,跛脚的老人。  老人名叫付广钦,71岁,是株洲县仙井乡龙凤村的一
期刊
对于权力的本质,哈耶克的认识远高于西方其他政治学家。哈耶克认为,仅从恶的一面讨论权力会产生误导,权力本身不是恶,用之不当、用来损人利己,权力才会恶化,即“一个人通过施加损害的威胁而迫使其他人去实现其意志的权力”才是恶;“为了实现某项伟大的事业所运用的权力”则不是恶的。  所以,权力对于人类社会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善的。《易经》说“圣人之大宝曰位”,权位对于圣人,就是“大宝”。  权之利用  《尧典
期刊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更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的俗语。每逢这个时候,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因此,人们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可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栗子健脾强肾  “立冬”后,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期刊
一小块水沉香浸泡在盛着温水的陶缸里,放置在窗前,微风习习,温水柔柔地将香的味道烘托出来,若有若无,暗香浮动。这等雅致的品香方法极为自然、柔和、熨帖。  在中国琴棋书画中,香一直隐蔽在后台。品茗时,优质的香总是轻轻地在背景中影响其中发生的一切。但当两人从谈话品茗中暂时沉默时,却时时能感觉到香韵的存在,香烟的飘袅。香的风格就在其内,含蓄而美好。  世人热衷于愉悦自己的感官,以厚味、高音、重彩来抚慰神经
期刊
《菜根谭》说:“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可我们不知道珍惜,偏偏像个乞丐,沿门挨地乞讨!这两句话,真是把人类迷己逐物的沉沦状态,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两个墨西哥人沿着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个河岔,俩人分了手,因为一个人认为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人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  十年之后,到俄亥俄河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找到了大量的金沙
期刊
嵇康克服养生五难  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