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努力做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新课程的管理上,我们提出了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管理要求,切实从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探讨新课程的基本方法。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努力转变角色和教学方式,由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构建者,从而有力推动了学校新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加强学习培训,优化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创新是课改的灵魂,实践是课改的关键。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必须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实施,我校的培训工作也在同步开展,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多种培训形式和渠道,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效。
1.省市级培训。根据省市级课改培训的安排与要求,利用寒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省市级各学科的统一培训,做到有布置、有要求、有效果,让每位教师带着问题而去,满载收获而归。
2.县级培训。面对全省的新课程改革,县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和安排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研讨和进修活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地投身其中,与各学科专家沟通,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形成课改实施思路和方法。
3.校本培训。除了按要求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外,我们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校本培训上。我们采取的培训形式不是单方面的学习,而是双向的研讨和交流,让教师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改进。
在校本培训中,我校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学科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学校采取多种途径:(1)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多次集中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2)通过听课、结对、梯队培养等途径,面对面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使教师能够很快改正。(3)优先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究活动,要求青年教师主动听课、主动上汇报课和公开课。(4)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鼓励他们积极撰写教育论文和教学反思、教学随笔。(5)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评优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活动,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和骨干,其中一些青年教师在校内外的评优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发挥集体力量,立足教学研讨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课改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紧抓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步骤,及时展开讨论。学校要求教师要自我评价,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1.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切实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我校坚持和落实的非常好的教研环节。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水平和统一性,而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以往集体备课要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我们又要求增加“备学法、备情境”,以符合新课改的形势和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也努力做到站在学生的学习角度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2.扎实开展课题研讨,不断丰富课改内涵。培养教师的反思行为,学会用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关键。我们以问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为平台,让每一名教师都主动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大力开展听课、评课,切实开展课堂教学的深入研讨,以研究的态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各备课组都提出和制定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进环节。
三、把握课改中心,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也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质量是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要求尚有差距。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果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根据市县教育部门及本校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文件及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在全校开展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力争用1~2年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4”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巩固提升。“8”指教师活动的八个步骤,即(课前)精编学案,引导自学→批阅学案,优化设计→培训组长,展评分工→(课堂)导入课题,展示目标→视导讨论,布置展评→展评设疑,精讲点拨→检测反刍,评价激励→(课后)再批学案,反思总结。“6”指学生活动的六个步骤,即(课前)预习课本,完成学案→(课堂)独立思考,找出疑难→合作交流,讨论解疑→展示点评,质疑升华→达标测试,反刍评价→(课后)总结反思,完成作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阶段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逐渐符合“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要求各学科教师总结出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高效课堂模式,丰富和完善“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本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下目标:教师乐教,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互相听课、评课,加深交流,资源共享,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明显提高;学生乐学,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愿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会学———学习的能力提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相长,师生双赢,使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四、山高路远,尚需努力
几年来,我们虽然初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少教师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师怀疑用现在的教法能否适应今后的升学考试。
2.对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把握不准,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参与课改。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教学设计一般化,新意不足,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
3.一个教学班的学生60~75人,人数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4.教育资源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我校操场建设问题至今未能彻底解决,部分学科(如音乐、美术)师资不足,影响了某些课程的开设。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和推进,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经历过程,感受过程,收获过程,得到提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意义。让我们在课改道路上勇敢探索,奋力前行。
一、加强学习培训,优化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创新是课改的灵魂,实践是课改的关键。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必须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实施,我校的培训工作也在同步开展,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多种培训形式和渠道,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效。
1.省市级培训。根据省市级课改培训的安排与要求,利用寒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省市级各学科的统一培训,做到有布置、有要求、有效果,让每位教师带着问题而去,满载收获而归。
2.县级培训。面对全省的新课程改革,县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和安排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研讨和进修活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地投身其中,与各学科专家沟通,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形成课改实施思路和方法。
3.校本培训。除了按要求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外,我们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校本培训上。我们采取的培训形式不是单方面的学习,而是双向的研讨和交流,让教师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改进。
在校本培训中,我校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学科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学校采取多种途径:(1)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多次集中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2)通过听课、结对、梯队培养等途径,面对面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使教师能够很快改正。(3)优先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究活动,要求青年教师主动听课、主动上汇报课和公开课。(4)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鼓励他们积极撰写教育论文和教学反思、教学随笔。(5)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评优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活动,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和骨干,其中一些青年教师在校内外的评优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发挥集体力量,立足教学研讨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课改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紧抓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步骤,及时展开讨论。学校要求教师要自我评价,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1.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切实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我校坚持和落实的非常好的教研环节。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水平和统一性,而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以往集体备课要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我们又要求增加“备学法、备情境”,以符合新课改的形势和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也努力做到站在学生的学习角度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2.扎实开展课题研讨,不断丰富课改内涵。培养教师的反思行为,学会用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关键。我们以问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为平台,让每一名教师都主动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大力开展听课、评课,切实开展课堂教学的深入研讨,以研究的态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各备课组都提出和制定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进环节。
三、把握课改中心,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也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质量是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要求尚有差距。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果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根据市县教育部门及本校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文件及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在全校开展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力争用1~2年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4”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巩固提升。“8”指教师活动的八个步骤,即(课前)精编学案,引导自学→批阅学案,优化设计→培训组长,展评分工→(课堂)导入课题,展示目标→视导讨论,布置展评→展评设疑,精讲点拨→检测反刍,评价激励→(课后)再批学案,反思总结。“6”指学生活动的六个步骤,即(课前)预习课本,完成学案→(课堂)独立思考,找出疑难→合作交流,讨论解疑→展示点评,质疑升华→达标测试,反刍评价→(课后)总结反思,完成作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阶段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逐渐符合“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要求各学科教师总结出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高效课堂模式,丰富和完善“48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本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下目标:教师乐教,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互相听课、评课,加深交流,资源共享,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明显提高;学生乐学,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愿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会学———学习的能力提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相长,师生双赢,使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四、山高路远,尚需努力
几年来,我们虽然初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少教师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师怀疑用现在的教法能否适应今后的升学考试。
2.对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把握不准,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参与课改。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教学设计一般化,新意不足,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
3.一个教学班的学生60~75人,人数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4.教育资源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我校操场建设问题至今未能彻底解决,部分学科(如音乐、美术)师资不足,影响了某些课程的开设。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和推进,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经历过程,感受过程,收获过程,得到提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意义。让我们在课改道路上勇敢探索,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