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个疑惑谁来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当教师几十年,至退休,给青年学生“解惑”无数。现在自己却疑惑起来,不知如何解,请谁解。
  第一个疑惑:张岱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受其兄张申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的影响,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他此后为学术的一生中,他一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像这样一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却到了80岁,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八十多岁入党的时候告诉我:“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他经历了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日本占领,解放后又遇上“文化大革命”,最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相比较以后,他感觉到这是最好的时期。好在哪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治宽松,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他久经战乱,终于享受到晚年的幸福。我的疑惑是:这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为什么要到八十多岁才加入共产党?这是命运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第二个疑惑:张岱年不仅是大师,而且是泰斗级的名师(在第一次全国性的中国哲学史大会上,他被推举为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一任会长,连任三届,后任名誉会长),二十多岁就写出经典性的著作《中国哲学大纲》,稿子交给一个出版社,正要出版,日本入侵中国,天下大乱,稿子丢失。解放后,稿子在遥远的南方广州被发现。正在整理准备出版时,又遇到问题,说他成了右派,不能用他的名字出版。后来改用“宇同”笔名出版。他告诉我“宇同”是宇宙大同的意思。“文化大革命”中,日本出版了这本书,书名改为《中国哲学问题史》。到了他认为是最好的时期,才用他的真名出版这本中国哲学史方面的代表作(他另有哲学方面的代表作),与成稿交稿的时间相隔半个世纪。大师就应该有那么多磨难吗?名著就那么难产吗?
  第三个疑惑: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一些新儒家的思想引进大陆,有些人也将张岱年列入新儒家。1991年9月27目,在国子监纪念孔子的会议,有张岱年、赵光贤、钟肇鹏、石峻诸位先生等二十多人参加。当时,我和张岱年先生都站着。我问张先生:“学术界有人想将您也列入当代新儒家。您有什么看法?”张先生大声说:“我不是新儒家!”又指着我说:“你也不是新儒家!”我说:“我们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来研究儒家思想,并不是新儒家。也像宗教研究者不是宗教信徒那样。”张先生同意我的意见,说了一声“是”。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到张先生家请教学术问题。有一次,我们讲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时,他说到“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也讲到独立人格,引孔子的话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这些话,张岱年先生经常提到,可以说就是他的座右铭。我的疑惑是:张岱年先生不认为自己是新儒家,却以儒家的话作为座右铭。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儒学,可以称“马克思主义新儒学”。这是宋志明教授不久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到的,我觉得挺合适的。那么,这些学者是否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新儒家”?
  
  (本文编辑 王正)
其他文献
综合性学习是统编教材极为重视的学习模块,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时,应当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来展开,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信息摄入、轻视生活体验,注重知识汲取、忽视素养提升,注重碎片化阅读、漠视整体性建构”等倾向。由于广大教师惯于阅读教学,长于建构知识,对于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和误区。下面笔者以统
陈乐民先生是1983年初夏调入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时为西欧所)的,任法国南欧研究室主任,是我的直接领导。在我受命创办《西欧研究》(后改名《欧洲》,现名《欧洲研究》)杂志。并组建编辑部后,陈先生是主管科研的副所长,继而担任欧洲所所长,兼《欧洲》杂志主编,仍是我的主管领导。直至1993年陈先生届满不再连任,我在陈先生的领导下工作长达10年之久。  其实,认识陈先生还远在他来所之前。先是听北大张芝联先生称
没想到我父亲张友鸾的《古典编余录》竟然有了重见天日的一天。说这话,是因为二十年前父亲还在世时,我就替他把书稿编好了。父亲去世后书稿却不翼而飞。现在我早已年过古稀,在朋友鼓励下,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重新编就,文化艺术出版社给了它出版机会,这使我产生了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  《古典编余录》是我父亲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文集。舒芜先生在序言中说我父亲是中国第一部加注释的新版古典白话小说《水浒》的注释校点
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我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微活动”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而来,指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实践活动。它突破了原有语文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变被动接受为活动探究,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变急功近利为立德树人。
“做人不仅仅要有才干,还要讲人格。”这是我听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郭影秋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想,所谓人格,应该是指一个人的气质与性格的综合,特别是指人的道德品质。  郭影秋(1909—1985),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1932年,他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后当过教书先生,后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他带过兵,打过仗,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郭影秋历任川南行
“五四”已经离我们有90周年了。当再度省察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不想仅仅从1919年5月4日的角度观照这段历史,而想通过1915年开始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来考察这一时期知识者的心态,以彰显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  《青年杂志》创刊伊始,“民主”和“科学”便成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主旋律;同时,这种思想的传播又促成了“文学革命”运动的高涨。“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极为重要的一部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象,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描绘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诗歌语言质朴、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情感鲜明,是培养学生想象与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写作训练的绝佳教材。本文梳理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次主要设计方案,结合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拟就其围绕“兴味盎然”课堂的构建做一个
张树强,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处“骤得”分别出自必修二《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湘夫人》中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学生们在预习、接受知识过程中,对“骤得”二字总有疑问,甚至产生争论。疑问与争论的焦点是:“骤得”的意思是“急得、易得”还是“屡得、数得”。查找资料以明确答案,发现资料上亦是“百
写人散文怎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实现人物的形神兼备呢?“典型性”的选材和描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只有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鲜明个性的“典型性”事件以及人物身上颇具标志性的外貌言行等内容加以记叙描写,才能成功塑造出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写人散文的精妙。汪曾祺先生深谙此道,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选取典型性的事件,描写典型性的特征,塑造出一个独立自由的典型的西南联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