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该文通过对仙桃市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当地政府部门宣传不足,农村居民信息化意识普遍不足,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研究分析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而提出了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推进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农村农业发展;仙桃市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05-05
  1 调研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央在多次会议和文件中强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1]。从2005年中央首次提出有关农业信息化问题,指出“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中共中央连续多次在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提出了“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早已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
  1.2 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而农村信息化必将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IT企业开始关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的农村市场。如联想进军现代农业,创办佳沃集团;阿里进军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特色中国”项目;国外IT巨头微软和IBM也开始对中国农村信息化进行投资。从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3]、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4]中,我们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这将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1.3 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 湖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又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其农村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自2012年1月获批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该项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3a总体目标:建成覆盖省、市、县、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显著提高广大农民信息素质,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引领区、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省域先进区。仙桃市作为湖北省直管市,地处江汉平原,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素有“江汉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仙桃市政府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关注和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
  为了更好的反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小组选择的调查对象正是仙桃市的三伏潭镇栗林嘴村、陈场镇园艺场等5个典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此次调查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访谈的主要对象为村里的基层干部和种养殖大户。首先从村干部那里得到该村的基本数据,包括人口、耕地面积、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值、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信息化设备的普及率、信息化的程度等,然后再逐一访谈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规模、效益,生产、销售的形式和渠道,生产经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获取市场、技术信息的渠道,对获取信息的利用情况,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化的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等问题。问卷调查的对象随机选择,包括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二是对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的使用情况;三是对信息化的需求情况,其中,问卷还设计了分别针对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的问题。调查小组希望通过实地调查,能够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议。
  2 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访谈对象主要为当地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和普通居民,问卷调查对象广泛,包括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约达97.1%。
  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多个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反映村中电压太低,夏季和冬季经常因电压问题而停电,这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这说明当地农村的电网改造迫在眉睫。
  同时,尽管几乎所有的村落都通了水泥道路,但是很多离主干道偏远的村庄仍很难进镇或进城。首先是因为出行的公共车辆数量不够;其次是公共交通的费用太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上车即付3元车费,稍微远点要付6元、7元,再远点去城区就得花10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
  水污染的问题在当地农村也很严重。访谈过程中,一位养殖大户介绍,因为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养殖其他高效益的鱼虾品种,所以养殖收益一直得不到大的提升。   电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有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地推进。
  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所调查的5个新农村中,有线电视、宽带都已进村入户,而且各村都有信息服务站,都开展了远程教育、信息共享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其信息服务站的设备也比较齐全,电脑、电视、投影仪一应具备,也有专门的信息员来操作、使用这些设备和存储、处理信息。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在随机调查的165人中,只有58人知道当地的信息服务站,其占比只有35.2%。这说明,第一,对信息服务站的宣传不够;第二,信息服务站名存实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尽管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几乎达到100%,但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在一些村镇推广数字电视时,采取强行停止有线电视服务的措施,使得大多数村民因不愿承受高昂的数字电视费用而宁愿选择不看电视或非法安装卫星天线的方式予以抵制,这对农村居民获取信息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大投入,并且要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真正地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财政应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予支持,同时可适当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两者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农村的生产、生活成本,特别是降低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如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的使用费。
  2.2 农村劳动力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涉及了年龄段的问题,在访谈中,从村委会那里得到了各村的劳动力比例、人口年龄结构等数据,从总体来看,其基本情况是,外出务工者占总人口的1/3,占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分劳动力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或务工,且都为中老年人,其余的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上学的学生。
  表1 被调查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段\&22岁以下\&22~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合计\&占比(%)\&5.5\&17.6\&19.4\&19.4\&38.2\&100\&]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又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而且大多数农民工都缺乏专业技能,导致他们在城市务工也收入微薄。
  在访谈中,有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反映,外出务工虽然比务农收入高,但城市消费水平高,且工作、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辛苦,又缺少社会福利保障,务工收入除去医疗、基本生活消费等开支,一年下来,也只能挣2、3万块钱。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想过回乡就业,但是,如果从事种植、养殖业,又缺少资本、技术以及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缺少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在当地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务工,其工资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家庭的基本消费。所以,目前他们只好选择外出务工。
  这种状况就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城镇转移,但是实际上很多人没有真正的转移,他们只是1a中有10个月以上在城市打工,春节或农忙回到农村,他们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人。这样一系列的农村问题就都产生了,如“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等。那么,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度方面要改革创新以外,还需要改善农村、城镇的就业环境,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
  目前,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存在着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经营效益差等问题。那么,通过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改造,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的高效传播利用、引进专业的信息人才等,这必将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资本和高素质人才。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5]一书中提到,“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要从发展特色商品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起步。”以被调查的陈场镇园艺场为例,该场的土地全部实现了流转,由一浙商承包,然后引进种植高效益的新疆花木,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高效利用,当地的农民可进场打工,不仅能得到土地租金收益,还能获得工资收入。目前,农村发展缺少的是资本、高素质劳动力和信息,其中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直接吸引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信息提供了创业、就业的需求,创业、就业需求又带动了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需求,这些接受培训的劳动力又进入创业、就业行列,这样也形成了良性循环。
  推动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现代化改造,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主要靠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制定管理制度等。
  2.3 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几个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各有差异,如栗林嘴村“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园艺场的“土地流转,花木种植”模式、杜柳村的“项目+业主+农户(农家乐)”模式、挖沟村的“工业+农户”的模式等,这几个模式的运营发展都很好,确实是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意。但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大量流转承包或建立专业公司的方式促使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进而形成产业化,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与当地的一些种植养殖大户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他们的生产经营都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尚不够大,进行信息化、现代化改造的成本相对太高,因此,大多数种养大户仍只能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比较好的兆头是,他们都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市场、技术、政策等信息。同时,当问及对农村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看法时,都认为规模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并且需要信息化来支撑改造,需要年轻人的投入与推动。   诚然,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一步一步的努力才能实现。而目前存在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农业的发展。这一点在实地访谈中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访谈的种养大户大都是60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基本上都是小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好地推进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笔者认为,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这种组织只需要几个高素质的农民作为带头人,由他们来获取政策、技术及市场信息,然后向其他个体户进行传播、指导。这些人可以从当地的村干部或种养大户中选择和培养。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采购和销售方面有更多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再者,相对于专业公司来说,这种组织形式能更好地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农村地区,不是非要按照某一个标准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而是在利用地方特色发展农业的同时,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且更多更好地衍生出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并形成产业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2.4 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4.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且实际作用发挥不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三网的建设方面,“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经基本实现,但是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还有待完善,宽带已经进村但很难入户,绝大多数使用网络的家庭仍采用传统的电话线接入方式。在调查的几个新农村中,电脑的家庭普及率都只有30%~40%。尽管“远程教育工程”、“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等信息化工程都已经进村,但这些工程的落实效果却并不理想,各村信息化服务站开展活动的频率很低,导致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工程的利用不足。
  2.4.2 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政策宣传不够 近几年国家多次在中央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出台很多相关的政策。农村居民对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但是据调查可知,农村居民对此知之甚少,有41.8%的人基本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见表2),其他有一定了解的人,选择了解途径是“地方政府宣传”的只占13.3%(见表3)。这充分说明地方政府的宣传工作做的不够。
  表2 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
  [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了解一些\&基本不了解\&完全不了解\&合计\&占比(%)\&3.6\&54.5\&29.7\&12.1\&100\&]
  表3 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了解途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地方政府宣传\&其他\&占比(%)\&69.1\&40.6\&17.6\&13.3\&17.6\&]
  2.4.3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强 农村地区,电视、手机、电脑的普及率在整体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电脑的普及率还将进一步增长。但是农村居民普遍对于信息的使用、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73.3%人把休闲娱乐作为电脑的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工作和教育的人比较少,分别只占34.5%和16.7%,56.5%的人不想购买电脑是因为认为电脑没什么用。特别是对于农业人员来说,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要远低于非农业人员。农业人员平均上网的时间比非农业人员少的多,不想购买电脑的比例比非农业人员高出将近24个百分点,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比非农业人员低18%(见表4、表5、图1、图2)。
  表4 信息化设备的主要用途
  [用途\&了解新闻\&工作需要\&休闲娱乐\&教育需要\&沟通交际\&占比(%)\&63\&34.5\&73.3\&17.6\&30.3\&]
  表5 不想购买电脑的原因
  [原因\&不会上网\&感觉没用\&价格太贵\&占比(%)\&30.4\&56.5\&13.1\&]
  
  图1 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占比
  
  图2 想通过互联网购买或出售商品的人数占比
  2.4.4 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日益严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多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和妇女,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表6可知,农村地区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共占60.6%,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只占8.5%。根据调查情况,整体上,村里外出务工者占总人口的1/3,占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总数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分劳动力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或务工,且都为中老年人,其余的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上学的学生。这直接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村农业的发展(见表6)。
  表6 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专、本科及以上\&合计\&占比(%)\&17.6\&43.0\&30.9\&8.5\&100\&]
  2.4.5 农业生产规模化、信息化不足 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存在规模小,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在调查的所谓种养大户中,绝大部分的规模仍不够大,生产经营方式仍采用传统的落后方式,缺少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设备,经营效率低。
  2.4.6 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机构 农村居民对于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而需求得不到满足。据调查显示,63%的人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对信息技术不了解,而不是缺少设备,59.4%的人学习使用信息化设备是自学,只有4.2%的人接受培训。在访谈中,很多农村居民反映,想学习简单的信息技术,但缺少相关培训机构而得不到帮助(见表7、表8)。   表7 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主要困难\&缺少设备\&对电脑技术
  不够了解\&本地信息少或
  难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占比(%)\&23.6\&63\&30.3\&]
  表8 学习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主要途径
  [途径\&自学\&接受培训\&他人指导\&其他\&合计\&占比(%)\&59.4\&4.2\&26.7\&9.1\&100\&]
  2.4.7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调查反映,农村地区缺少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人才,县里或市里的信息化队伍进村进行当面帮助、指导的频率有限,缺乏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地方网站建设质量不高,信息更新缓慢;多种信息化工程实际应用不足,缺乏组织和领导;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
  3 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3.1 重视和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财政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大,并且可适当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两者结合,可以更高效、持续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降低农村的生活成本,特别是降低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如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的使用费用,让更多的人来接触、使用这些信息化设施。只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学习了解之后,才会更多地利用这些设备获取信息、获得帮助。
  3.2 加大宣传力度 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
  3.3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切实、有效、完善的地方信息服务平台,重视市场、技术、工作、生活等方面信息资源的搜集、整体和发布,让当地农村居民能方便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信息。加大对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信息服务平台。从村干部和种养大户中选择培养一批当地的信息化服务队伍,保证信息化服务持续、有效地进行。
  3.4 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并为其提供政策优惠和帮助。可以挑选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组织或种养大户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扶持重点,利用重点扶持对象的发展来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以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6]努力研究发展更好、更高效的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就地或就近就业。
  3.5 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切实发挥各种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更多更广泛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或倡导建立农村地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机构。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农民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为相关企业加大了宣传,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 结束语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速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城乡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7]。
  参考文献
  [1]李道亮.我国农村信息化技术的需求与发展对策[OL/EB].农业部信息中心,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wzlt/d4/200812/t200812
  01_1182010.htm,2008-12-01/2013-9-5.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www.moa.gov.cn/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王静波,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09.
  [7]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意见[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
  (责编:陶学军)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考试模式和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等方面对《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教学改革尝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中药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
期刊
摘 要:为了进一步发挥江苏沿江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在靖江市西来镇示范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机插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并结合科技推广和行政给力,有效推动水稻的清洁生产,为打造该地成为国家级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该文介绍了“武运粳24号”的品种特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动水稻清洁生产的措施以及示范推广“武运粳24号”新品种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成效。  关键词:机插
期刊
摘 要:总结介绍繁昌县2010-2012年实施“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成效与主要做法以及经验与启示,并提出3点建议。  关键词:繁昌县;水稻高产创建;成效;主要做法;经验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34-03  繁昌县自2010年起,在省、市农委的精心安排下,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省农委关于开展粮油棉等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的通知精神
期刊
摘 要:根据实地考察皖南山地茶园因6月30日强降雨引起的受灾情况,对成灾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不同受灾特点提出茶园后期管理与修复措施。另外从基地建设规模、茶园管理模式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茶园;洪灾;复园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0-02  皖南山区指安徽省境内长江干流以南广大的山地丘
期刊
摘 要:试验以草炭、蛭石和珍珠岩3种物料复合配制的育苗基质为材料,采取烘干、自然晾干、加水润湿措施,研究基质在含水量0~65.56%范围内自然垒结、饱和水和持水状态体积变化以及容重、比重、孔隙特性的变化相关性。结果表明,基质含水量影响基质颗粒粒径大小分布和孔隙特性;保持基质各级粒径均匀、稳定分布状态以及包装、运输环节维持基质物理结构的适宜水分为32.63%左右;应用基质育苗时,保持基质良好的孔隙特
期刊
摘 要:简单介绍了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功能区,包括DNA结合区、转录调控区、核定位信号区和寡聚化位点,并就转录因子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做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转录因子;结构;功能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 Q7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23-02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外界非生物胁迫、激素及体内细胞发育等信号的刺激,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激发转录因
期刊
摘 要:基于农业循环经济“4R”原则,从经济社会产出、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0-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0-2011年定西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总趋势良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根据演化过程,将定西市农业循环经济演化分为两个阶段。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主成分分
期刊
摘 要:以2012年內蒙古谷子区域试验10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序为穗数>苗数>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穗重>穗长>出谷率。说明穗数、苗数、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和单株穗重对产量影响较大;穗长和出谷率对产量影响较小。  关键词:谷子;农艺性状;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期刊
摘 要:通过不同年龄的嫁接砧木和不同的嫁接方法,分析不同处理下小桐子的嫁接成活率。结果表明:以3a生以上枝条的开花枝和顶芽为接穗,播种1个月的实生苗砧木嫁接成活率可达60%,2个月的为85%,3个月的为86.6%;2a生实生苗成活率最高为100%;使用不同的嫁接方法成活率均为100%。试验结果为生产中小桐子的嫁接育苗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桐子;嫁接育苗;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23.2 文
期刊
摘 要:特优136是国内育成的一个米质较好、抗性较强、产量高的杂交水稻组合,2012年在越南凉山、宣光试种,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53t/hm2,增幅达24.65%。该文总结了该组合在越南的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水稻;特优136;试种表现;栽培技术;越南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36-02  特优136是广西农科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