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流淌出的声音与文字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弹词作品《三笑》中唐伯虎追舟的故事,发生在运河虎丘山经浒墅关到无锡东亭镇段,唐伯虎让船上舟子唱山歌,一两银子一首,舟子遂大唱特唱。
  一条汇聚千年诗意的京杭大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也成就了地方特有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你看,昆曲、评弹、苏剧、山歌等这些非遗文化里,无不绽放着灿若星辰的运河光芒。悠悠流淌的大运河水,带走了渔火,却留下了一段段无法忘却的声音和文字。
  水袖翻飞,雅音萦绕
  水路在过去也是戏路。沿着运河,北方的戏曲传播到南方,南方的戏曲亦传播到北方。产生于山东的柳子戏(东柳)曾沿着运河传播到苏州,留下“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诗篇。
  而昆山腔也直接产生于大运河苏州段,昆山腔出现并逐渐演变成著名声腔,除了自宋元以来,这里有较好的戏曲传统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靠近运河,让苏州成为了南北戏曲的交汇点。
  漫步大運河流经的吴地沿岸,细数着传统戏韵,聆听着人文学者娓娓道来,从前戏班到苏州城乡演出,常有一种戏班船或傀儡船,城内外虎丘石湖等地出游还有一种灯船,有时直接在船上唱昆曲、演社戏等。有历史记载,在苏州水乡,凡是款神宴客,在船头上演戏,称之为“船戏”。明末清初这一习俗在虎丘山塘一带极盛。节日当天,献艺者于船头表演,一般以锣鼓开场,昆腔并奏,间有软硬功夫,十锦戏法,象声鸟语同时呈技。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日随同康熙南巡的部院大臣,觅梨园至阊门船上,观演《会真记》。也有联舟为台演出,其规模大者,莫如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尝连十巨舫为歌台,在石湖行春桥演奏。到了雍正年间,阊门外郭园开辟了专业的戏园子,看剧的人觉得很方便,船戏也就日益衰落。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澈,听者魂消……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明袁宏道万历十二五年(1597)所作游记《虎丘》中的这段记载,分明是两百余载间的一场昆曲梦啊。
  “虎丘曲会”是虎丘尤为壮观的节日,“千人石满千人坐,千顷云浮千顷烟”。曲友们带着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来了;中秋曲会上唱起了《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扮演梁山英雄“莽李逵”的昆曲名角,登上了虎丘千人石……后来,这一地方性剧种,很快由山塘河进入大运河再走向北京,一时间营造了“四方歌者皆吴门”的景象。
  “一笑追舟”与“盘门外一只鼎”
  在评弹书目中有“小书之王”之誉的《三笑》,是一部传唱广泛的长篇弹词。殊不知,里头的故事也与运河十景中的虎丘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连接。
  《三笑》中有一辑是“唐伯虎初会秋香”,明代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早已众所周知,且被演绎了N多遍。《三笑》里,唐伯虎因对秋香一见钟情而“追舟”,《追舟》这折述说的就是唐伯虎在苏州虎丘山游玩,恰逢告老还乡的无锡太师华鸿山的夫人与丫鬟秋香,在虎丘山观音殿进香,心生好感,待华相爷夫人船只返回无锡时,唐伯虎雇了一只小船,前去追赶。他还吩咐船老大唱山歌(吴歌),一来解闷,二来想引出前面大船中的秋香出来相见。此折保留了吴地明、清时的山歌,演绎得极为风趣。
  有关唐伯虎与秋香的因缘,最初版本是出自冯梦龙的话本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其中记述:“为人放浪不羁,有轻世傲物之志”的唐伯虎,在虎丘山下的游船里,忽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珠翠夺目,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而笑,于是解元神荡魂摇……但据考证,唐伯虎真实的样子并非如此。可后来,从“一笑”发展到“三笑”,经过一次次改编,大家也就将杜撰的艺术形象记得更牢了。
  弹词作品《描金凤》中,也有运河十景之水陆盘门的一段描写。作品主人公钱笃笤就住在运河畔昔日市井喧嚣的盘门外大街,作品中有很多对于本地风光的刻画。《描金凤》有一辑十分有趣,故事以苏州为背景,讲了落难官宦之后徐公子与江湖骗子钱笃笤之女的传奇爱情。钱笃笤是跑江湖的老混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有个叫汪宣的典当行老板请老钱去喝酒,其实是看上了他的女儿。几壶花雕下肚后,老钱居然以暖锅为媒,将女儿钱玉翠许配给汪宣。而钱玉翠其实早已和书生徐惠兰私定终身,还送给对方一只描金凤,这既是他们的定情信物,也是整出戏的戏眼。
  相传钱笃笤家住在盘门横街,具体方位是吴门桥堍第三家。而盘门横街始建于宋代,南出盘门路,北以吴门桥为界与盘门大街相连,南北走向。钱玉翠在盘门外少有的标致女人,被大家笑称“盘门外一只鼎”。这是传说,如今已无法考证。
  潘家人护国宝
  近水楼台先得月,苏州的苏剧离不开昆曲的滋养。最近几年,苏剧慢慢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苏剧《国鼎魂》就以苏州潘氏家族守鼎故事为背景而创作。
  靠近平江路的南石子街5—10号是潘祖荫故居,潘家门第显赫,苏州人都称其“贵潘”。潘祖荫虽位高权重,却十分体恤民情,每次听闻民间有水旱灾害,他便四处奔走,全力赈灾。而潘祖荫一家历经艰辛保护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事迹,更是为世人所赞扬。潘祖荫爱好收藏,他的“攀古楼”就专藏青铜器,可以讲在当时是“青铜器第一藏家”了。左宗棠为报答潘祖荫的救命之恩,送了大盂鼎,而大克鼎则是潘祖荫花重金买下。
  抗战爆发后,潘家后人悄悄回到古宅,把两鼎藏于木箱中,再把木箱埋于地砖下,这才将两件国宝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人将两鼎捐给了国家。苏剧《国鼎魂》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剧中潘家人面对“密藏宝鼎在潘府,何年何月见天光”的询问,只能发出“政清吏明久盼望,难逢盛世徒悲伤”的叹息,嘱咐后人:“宝鼎只配献明堂。若是万般皆绝望,就让它,沉湖底,埋地下,永伴地老共天荒!”
  叹惋咏怀的运河诗篇
  大运河的水浩瀚滔滔,走过了踌躇满志的赶考举子,走过了春风得意的上任官员,走过了寂寥失意的文人,还有行走四方的商贾巨富,同样还催生了一首首大运河的诗篇。   “月落烏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人们纷纷逃离长安。进士及第刚刚两年的诗人张继,通过大运河前往相对安定的江南。在那段日子里,张继的小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眼前的画面让张继诗意萌发,于是创作了传唱千古的《枫桥夜泊》。
  范成大笔下“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描绘了盘门的热闹场面,还有范成大“年年送客到横塘,细雨垂柳系画船”,则刻画了大运河横塘一带。
  运河的开凿,使苏州成为江南航运中心,对外贸易也日趋发达,海外航船可以通过吴淞江和运河直泊苏州城下。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曰:“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所反映的是运河开凿后东南数郡所得之利。唐代诗人杜甫“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和晚唐诗人杜荀鹤“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佳句,也都反映了隋唐时期吴地物阜民丰的繁貌。
  “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读元代高僧、诗人善住的这首诗,仿佛眼前再现了纤夫一步步挽舟破浪前进的画面。这是他经过宝带桥时赋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可以想象漕运夜航是多么的繁忙。诗中提到了“石作梁”与“苍龙”,可发现元代的宝带桥已是多拱联缀、恰如苍龙卧波的长石拱桥了。
  此外,周遵道《豹隐纪谈》、冯梦龙《隋炀帝逸游召谴》等作品,也都以运河为背景,不仅描摹了苏州运河两岸的习俗风情,也留下了苏州运河文化的历史存照。
  与运河一脉传承的吴地山歌
  “春季里啥格花儿金金黄?夏季里啥格花儿满池塘?”吴地山歌与运河水的缠绵,在江南水乡人的心中记忆尤深。在旧时的白洋湾地区,村民耕作时唱田歌,渔夫捕鱼时唱渔歌,青年恋爱时对山歌,长者祈福时唱神歌。
  70岁的顾凤珍从小听着白洋湾山歌长大,回想当年,白洋湾地势闭塞,南部有虎丘、白洋、长泾等村落环抱,与苏州城区形成了天然屏障,居民出行以船为主。与苏州其他沿运河畔的地区不同,白洋湾没有山塘的繁华,不如桃花坞的文人云集。她更像一位朴实的老农,踏踏实实地种花,任商船运去。这种相对单一的地理环境,却也让白洋湾成为山歌带的佼佼者。
  令顾凤珍印象最深的是渔歌。“一条渔船波上过,郎摇橹来姐扭绷,盎得儿盎得儿船唱歌。”运河上,年轻的船家女遇上对面船家的心仪小伙,定是要来一场“对歌”考考他的,这一来一去,两人在运河上便结下了情缘。
  “白洋湾山歌蕴含着丰富的运河元素,与江南大运河文化一脉相承。如果能将吴地山歌的生态与大运河畔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那将是一盘充满无限张力的活棋。吴歌生态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互相渗透,两套锣鼓一起敲,相互媲美,共耀江南。” 民俗学家沈建东表示。
  “追戏”攻略
  ◎ 金秋虎丘曲会在每年8—10月间举办,云集国内诸多优秀剧目。并将文艺展演、论坛沙龙、城市展览等融入景区,更有集结乐队、舞团、乐器比拼、快闪等形式。
  ◎《三笑》说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徐调创始人徐云志,他小时候就在苏州书场听谢少泉说《三笑》。《三笑》里有好几个重要配角比如华府里的两位公子“大笃二刁”,一个瘸子,一个口吃,许多笑点都发生在他俩身上。
  ◎《描金凤》是一部“五毒书”,只因它难说、难唱、难学方言、难起角色还有难用噱头。世间众生相都在这部戏里。
  ◎ 白洋湾山歌文化节举办了两届,山歌节开展了“运河文化利用与吴歌保护传承”专家研讨会,专家们头脑风暴,献计献策。如今,白洋湾500多首山歌建立了山歌资料数据库,并出版《吴歌奇葩——白洋湾山歌集》《白洋湾山歌论文集》等著述。
其他文献
世界的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对于苏州来说,大运河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苏州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绘制出一幅绝美的姑苏繁华图。追溯大运河2500年以来演变的渊薮,所有的线索直指公元前500多年的吴中大地:集市、驿站、税关、仓储。  如今,运河沿岸种种遗存,无不诉说着当年大运河繁忙的舟楫给苏州经济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这条千年黄金水道边,一条集文化特色与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颜值生态绿廊正逐
期刊
在吴中太湖新城,有一座炫酷的地下空间。以“装配”技术像搭“积木”一样施工;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将施工任务中的人工、材料、设备、资金化零为整,最大限度发挥内部资源效能,最大幅度减少建设单位的资金投入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采用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全过程管理……  装配式、BIM、物联网技术,将众多建筑产业现代化“热词”集于一身,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综合管廊(二期)龙翔路及友翔路西段管廊工程,
期刊
2500年前伊始,各朝各代接力,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水道,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如今,运河沿线分段施工,逐渐连起一条巨长的步道,与人们的休闲旅游紧密相连。与水道相似,这条步道在今天的江南生活里也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  苏州境内的运河分三小段,沙墩港至枫桥段的苏锡段,枫桥至宝带桥的市河段,以及宝带桥至王江泾段的苏嘉段。春来赶早,我们沿着运河走一趟苏锡段和苏嘉段,就当春游了。  苏锡段 捕捉望亭电厂的“信号
期刊
许多观众被春节档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与妈妈相遇的母女情戳中泪点。电影同样圈粉的还有那段热火朝天、青春激昂的老厂记忆。而在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也藏着不少旧址记忆,它们也曾经是爸爸妈妈那辈人的青春回忆。苏钢厂、蚕种场、老电影院……无数工人用青春与汗水创造奇迹,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主角”。  曾经“歌声震天响”的苏钢厂  “苏钢厂”这个名字不仅存在于苏州人的记忆中,苏州稍微年长
期刊
依托积极的政策引导、完善的配套支持,高新区浒墅关成功吸引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入驻。过去一年,各大载体平台共引进100余个优质项目、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落地。  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需求对接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汇聚起了浒墅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技创新永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一直以来,高新区浒墅关积极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技术新业态,一批高质
期刊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秉承苏州中学办学传统,坚持“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办学理念,倡导“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推行书院式生活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学校校史虽短,但育人成果蜚声省内外,创造了“国内升学业界一流、国际升学世界一流”的办学业绩。16年中,3名学子荣登“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榜单”,37人进入牛津、剑桥深造,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共同“见证
期刊
春天一来,欣赏运河十景的最好时刻也来了。且看平江古巷里的花草点缀,虎丘山下的繁花似锦,平望古镇边的杨柳依依……此时,若再享受一份当季美食,就是锦上添花了。在平江路边点上一盘清炒虾仁,在山塘街上买上一只油汆团子,在平望镇里咬上一口麦芽塌饼,在宝带桥附近夹上一筷子母油船鸭……运河边的好滋味,是游客收获的惊喜,其实也是苏州人餐桌上的日常。  运河带来的繁华,给食物注入精致  鱼米之乡的苏州,似乎在大运河
期刊
2020年9月,拥有平直实验小学校、南环实验小学校、盘溪中心小学校、姑胥小学校和湄长小学五所成员校的苏州市平直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集团旨在通过聚力抱团,互通互融,最终实现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增长与均衡发展。  “根深则叶茂。集团校成立后,我们以‘平直·根’作为核心文化,衍生出了‘启智慧之源,育生命之根’的办学理念,将集团办学目标定位于培育有根基的好少年。这一教育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
期刊
“以前来社区啊,办事大厅30米长的柜台和一个个窗口,我们也不知道去哪个。现在开展全科大厅服务,跑一趟社区可以办成多件事!”居民朱全妹高兴地说。前段日子她到虎池苑社区,当天不仅为父亲办妥了尊老金,自己采集完毕退休基本信息,还替即将分娩的儿媳妇询问了新生儿需办理的相关业务及流程。  引入居民协商自治模式后,为使社情民意更清楚、服务管理更到位、群众办事更便捷、居民生活更和谐,社区治理实现全方位、集约化和
期刊
大运河,是一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苏州在这条动脉上,以“古城”优势占据重要一席。沿线景点众多,各种遗产也是极为丰富。  大运河遗产苏州段全长73千米,其中包含五条河道、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及三处附属遗存。但实际走过之后,就发现从望亭到平望的这条大运河简直是一座建筑的博物馆,有着桥梁、河道、堤岸、驿亭,也有衙署、寺庙、古塔、园林、民居、祠堂、会馆等多个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贝,叫人叹为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