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本文从品质革命解读“工匠精神”对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具体内涵;细节处理;敬业;学习新
2016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总额在1万多亿,其中日本消费总额占了很大的比例,所购买产品中,医药用品基本上占据首位,其次是化妆品之类,占据第三位的是产品跌破大众眼镜的东西——马桶盖。远渡重洋为了马桶盖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同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思考。是我们对自己产品不足的信心所导致的吗?还是真的远渡重洋所购买的马桶盖真的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呢?确实在这一问题上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现目前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几大痛苦。
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间给了世界不一样的速度,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有企业家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丰富的劳动力。企业家们所获取的丰厚利润来自于低投入,对劳动力的低投入,对税收的低投入,对环境污染所付出的低代价。综合这些拧成了一股强大的利润链条,但是这种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
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二大痛苦在于销售渠道的瓦解,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企业家们耗尽所能营造了一个“营销金字塔”,层层级级的营销金字塔给企业家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形成了一种卖方市场,民众能够买到的东西只能来自于企业生产和提供的东西。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电子商务的盛行给传统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这些电商改变了信息流和物流,让“营销金字塔”成了泡影。
纵观目前成功的企业家们,岁月历练了他们,成就了他们,但是也让他们远离了“创新”,一个人既定的人生价值观在年岁的伴随下会深入骨髓。这些50后60后企业家们对一些新观念和新词汇都非常陌生,例如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机器人、3D打印等等,这些新词汇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对于50、60后企业家来说,这些都属于陌生的领域,他们尽管意识到了自己的老工艺不能再走下去,但是不知道在新的领域应该从何处着手,所以进入到一个怪圈,内心有一种“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这前所未有的痛苦貌似将中国制造帶入了死胡同,仔细想却不难发现,很多企业的明天也许不在于陌生领域的探索和求知,而在于在熟悉领域的全新突破,与其在陌生的领域让运气成为成功的必然,还不如在熟悉的领域让新的突破成为成功的必然。所以中国制造的明天不在于很遥远的他方,而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要与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生产出真正能够打动消费者内心的产品。要始终坚信“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要带领着夕阳的企业浴火重生,离不开工匠精神。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古代工匠精神的充盈中分析当代在中国工匠精神缺失有时代的原因。有关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很多人很陌生。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被提到了日程上来。2025的规划中让我们看到了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从制造大国跻身到世界制造強国之列。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飞跃离不开开发自己的品牌,离不开工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要真正的跻身到世界制造强国的首列,不仅要有创新和品牌,更需要的是创新上的引领能力。如果没有创新上的引领能力,我们注定了只能跟随别人创新的脚步,在跟随的路上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只能在经济发展的大队伍后面捡芝麻绿豆的小利润,体会不了在创新引领能力的带领下所捡到的如西瓜般大小的利润。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规划,更是一份鞭策,是我们想通过努力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如今我国距离“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源自于中国制造现在还不够优良、精良和精细。这“三不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和真正制造强国的差距在于什么地方,“互联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国现在也有很多企业都在搞“互联网+”,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的“互联网+”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比如上门做指甲、上门按摩、医疗上门服务、送餐到家,等等,实际上让不难发现我们其实没有真正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影响。回头看一些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比如德国,会发现德国的“互联网+”生活性消费领域的有,但是生产性消费领域的也从不缺乏。德国企业从立项开始就已经融入了“互联网+”,和消费者沟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各个环节到道工序都能实现信息化的控制。通过生产性消费领域的“互联网+”,企业能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有第一手的资料就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且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德国所生产的产品就更能够收到消费者的青睐,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内心。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也就是真正的工业4.0。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本身在特殊阶段,一穷二白,国家不富裕的情况下民众也很难谈富裕,所以那时不管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消费水平都很低,中国人民喜欢“物美价廉”。仔细分析我们青睐的物美价廉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学的理想状态,“物美”和“价廉”之间注定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很多民众脱离了最初的贫困,也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的收入,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想通过高品质的产品享受高品质的感受成为了新时期需求变化的重点,这便是转型升级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作者简介:林芝(1985—),女,籍贯:四川彭州,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具体内涵;细节处理;敬业;学习新
2016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总额在1万多亿,其中日本消费总额占了很大的比例,所购买产品中,医药用品基本上占据首位,其次是化妆品之类,占据第三位的是产品跌破大众眼镜的东西——马桶盖。远渡重洋为了马桶盖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同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思考。是我们对自己产品不足的信心所导致的吗?还是真的远渡重洋所购买的马桶盖真的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呢?确实在这一问题上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现目前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几大痛苦。
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间给了世界不一样的速度,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有企业家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丰富的劳动力。企业家们所获取的丰厚利润来自于低投入,对劳动力的低投入,对税收的低投入,对环境污染所付出的低代价。综合这些拧成了一股强大的利润链条,但是这种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
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二大痛苦在于销售渠道的瓦解,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企业家们耗尽所能营造了一个“营销金字塔”,层层级级的营销金字塔给企业家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形成了一种卖方市场,民众能够买到的东西只能来自于企业生产和提供的东西。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电子商务的盛行给传统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这些电商改变了信息流和物流,让“营销金字塔”成了泡影。
纵观目前成功的企业家们,岁月历练了他们,成就了他们,但是也让他们远离了“创新”,一个人既定的人生价值观在年岁的伴随下会深入骨髓。这些50后60后企业家们对一些新观念和新词汇都非常陌生,例如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机器人、3D打印等等,这些新词汇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对于50、60后企业家来说,这些都属于陌生的领域,他们尽管意识到了自己的老工艺不能再走下去,但是不知道在新的领域应该从何处着手,所以进入到一个怪圈,内心有一种“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这前所未有的痛苦貌似将中国制造帶入了死胡同,仔细想却不难发现,很多企业的明天也许不在于陌生领域的探索和求知,而在于在熟悉领域的全新突破,与其在陌生的领域让运气成为成功的必然,还不如在熟悉的领域让新的突破成为成功的必然。所以中国制造的明天不在于很遥远的他方,而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要与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生产出真正能够打动消费者内心的产品。要始终坚信“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要带领着夕阳的企业浴火重生,离不开工匠精神。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古代工匠精神的充盈中分析当代在中国工匠精神缺失有时代的原因。有关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很多人很陌生。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被提到了日程上来。2025的规划中让我们看到了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从制造大国跻身到世界制造強国之列。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飞跃离不开开发自己的品牌,离不开工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要真正的跻身到世界制造强国的首列,不仅要有创新和品牌,更需要的是创新上的引领能力。如果没有创新上的引领能力,我们注定了只能跟随别人创新的脚步,在跟随的路上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只能在经济发展的大队伍后面捡芝麻绿豆的小利润,体会不了在创新引领能力的带领下所捡到的如西瓜般大小的利润。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规划,更是一份鞭策,是我们想通过努力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如今我国距离“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源自于中国制造现在还不够优良、精良和精细。这“三不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和真正制造强国的差距在于什么地方,“互联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国现在也有很多企业都在搞“互联网+”,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的“互联网+”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比如上门做指甲、上门按摩、医疗上门服务、送餐到家,等等,实际上让不难发现我们其实没有真正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影响。回头看一些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比如德国,会发现德国的“互联网+”生活性消费领域的有,但是生产性消费领域的也从不缺乏。德国企业从立项开始就已经融入了“互联网+”,和消费者沟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各个环节到道工序都能实现信息化的控制。通过生产性消费领域的“互联网+”,企业能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有第一手的资料就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且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德国所生产的产品就更能够收到消费者的青睐,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内心。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也就是真正的工业4.0。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本身在特殊阶段,一穷二白,国家不富裕的情况下民众也很难谈富裕,所以那时不管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消费水平都很低,中国人民喜欢“物美价廉”。仔细分析我们青睐的物美价廉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学的理想状态,“物美”和“价廉”之间注定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很多民众脱离了最初的贫困,也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的收入,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想通过高品质的产品享受高品质的感受成为了新时期需求变化的重点,这便是转型升级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作者简介:林芝(1985—),女,籍贯:四川彭州,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