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乡五章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聆听土语
  在土乡民俗的深处,我听到土语了。
  一群吉祥的鸟儿,振翅飞来,凌空而翔,迎面而舞。
  聆听土语,那是大野的风掠过牛羊的犄角,是湿漉漉的云朵在青稞地头慢唱轻吟。
  土语,从吐谷浑马蹄耕耘的远道踏尘而来,自成体系,传承千年,在土乡的民间耳熟能详。
  土语,血色嘶鸣中冲突,彩绘行云里逍遥,有喜有悲也有泪;
  土语,拆卸过苍穹,潜入过湖海,有自豪有失落,也有深深的迷惑。
  这就是土语。会以风蚀的记忆,刻写土谷浑苍茫的历史。
  土语也会以“进门三杯酒”的说辞,传达爽利的酒性;以“安召”的优雅,彰显收放的从容;以纳信的浪漫,展示生命的灵动。
  走近土语,你就走近了水磨寒冷的夜里驱寒的篝火;
  走近土语,你也走近了阿柴折箭教子的坚实传说。
  土语,是自信,也是传承;土语,追忆过去,也展望未来。
  土语,土谷浑西行路上敲击生命的钟鼓之声。
  土语,一块观照土族历史的化石,一支谱写彩虹家园的神奇彩笔。
  安召之舞
  选择村口,选择村口的打麦场,安召之舞就可以舒畅地开场。
  安召之舞,在土乡,是昂扬生命的律动。一人领唱,众人和之;男人趋前,女人随之。
  安召之舞,就这样转起来了。类似圆圈的造型,抬头看天,有月亮;低头望地,有圆场。大野苍茫,烘托着生命的芬芳。
  安召之舞,伏扬之间,收纳大地的气场,放飞夢想的翅膀。
  长袖轻扬,舞姿曼妙的是女人;踢踏动尘,恣肆奔放的是男人。
  舞吧,安召之舞把痛苦、哀伤和迷惘泼出岁月之外;
  舞吧,安召之舞把丰收、爱情和梦想纳入生命之中。
  安召之舞,让远山的积雪有了羊绒般的温暖;安召之舞,让信念的蓓蕾犹如花朵般绽放。
  岁月在舞,希望在舞;生命在舞,灵魂在舞……
  舞吧,舞出山高水长,舞出力量、智慧和彩虹的鲜亮。
  安召之舞,出自鲁氏智斗王莽的故事。历经千年,智慧的出击,竟演绎成民族的梦想。
  是谁放声高歌,唤来人畜两旺?
  是谁跨越千年的坎,翻开炫目的一页……
  超越绘画超越雕塑超越音乐,比戏剧更感人,比诗歌更热烈……
  安召之舞,一则传奇故事,一个放任土乡大地的山山水水酣畅随意的精采比喻!
  丹麻“花儿”会
  六月的丹麻,总要迎来“花儿”会的日子。
  六月的丹麻,总要死去活来任性一次。
  丹麻“花儿”会是十里八乡唱家一展歌喉的舞台。也因此,十里八乡的“花儿”高手,总要在这个日子里向着丹麻云集。
  丹麻“花儿”会,是烟火男女放任生命的河口。此时,村里庄外,已没有多少禁忌……
  走进丹麻,走进“花儿”会的日子,声声“花儿”如云似絮。
  让河流飞旋起来;
  让山梁飞旋起来;
  让绿的青稞穗、黄的油菜花飞旋起来;
  以至,让心中的思念和眼里的顾盼飞旋起来……
  让生命的能量在“花儿”的音流中绽放开来。
  丹麻“花儿”会,盛大,热烈,一任心头的彩虹一飞冲天;
  丹麻“花儿”会,幽怨、抒情,一任生命的河流一泻千里。
  丹麻六月,生命的舞台,这里万紫千红绚丽多彩;
  丹麻六月,希望的舞台,这里生命的河口为你而开……
  佑宁寺的夏天
  佑宁寺位于互助县五十镇寺滩村境内,是湟水北岸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
  ——题记
  估宁寺的夏天,是朝圣的夏天;
  估宁寺的夏天,是热闹的夏天。
  打开夏天的记忆,在佑宁寺,就是热闹的场景了。
  夏天,佑宁寺是心灵的牧场。
  这方土乡的圣地,这方被称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佛教圣地,走着香客虔诚的步履,也走着观光客轻快的步履。
  在土乡,佑宁寺观经会的日子,是土乡父老压着指头数着的日子。观经会,在寺院,是神灵的舞会;在乡土,是放飞心灵的集会。
  穿上最好的衣裳,拿出最好的兴头,到佑宁寺去,做一次从容自在的出游。
  看吧,那是佛的殿堂次第打开;看吧,那是神的舞步纷至沓来。
  锣敲起来,鼓敲起来,螺号吹起来……佛曲声声。
  凡间的舞台演绎着沧桑的人生;佛界的舞台护佑着凡间的苍生。自然繁衍生命,生命回归烟云。朝圣者,双手触地,额头问路,一任远来的喧哗从肩膀滑落。
  远方,在佛乐的喧响处,有声音说,该开的花,自然会开;该结的果,未必会结。
  在土乡,估宁寺的夏日如此热闹。风催雨,也有彩虹从乌云中飞落。
  嗜酒的土乡
  走近土乡,当痛饮三杯
  在土乡,老村的绵柔在民俗深处。
  父老乡亲,可是老村的豪杰。春种秋收,却也随着庄稼的节奏,日子过的匆匆忙忙。
  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养儿育女,构筑民间情调。
  青稞酿酒,是土乡父老汗水和心血的另类再现。在老村,父老乡亲,醉卧梦乡在情在理,很是自然。
  于是,我的阿爸总会把日子倒进酒碗,借着迎来和送往,借着热闹和孤独,一饮而尽。
  于是,老村没有过孤独,老村也绝少寂寞。
  阿爸说,在老村,青稞酒可是好东西,喝了青稞酒,骨头中有铁,筋肉中有血。寒冬难熬,酒最能顶事。纵然以茶代酒,也要借酒名义尽了兴头;拿酒话说透肺腑。
  于是,在老村,日子再长,也有过头。
  老村,用酒话装点的记忆很美。半醉半醒,似梦非梦,清苦的日子也有朗天丽日在头顶上游走。
  离开老村的日子,我也在饮酒,却是防范有余,害怕一杯酒的冲动,吃一生的后悔药。
  离开土乡的日子,我总想把老村的天空和风云尽悉倒入酒杯,一饮而尽。
  ——选自《彩虹》杂志2017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初秋的山里静极了。  一场过山雨刚刚洗浴后的田野里,到处都弥漫着青草味的气息,风吹过,路边的小叶杨细小的树枝哗哗作响,仿佛有人轻轻地在耳畔絮语。独自一人行走在这高天厚土的旷地里,似乎能听得见自己轻浅的脚步和暗自喜悦的心跳。  阳光从云层间泼洒而来,这闪耀着七色光斑的瀑布从天幕之中倾泻到大地上,使人身上暖洋洋的。刚刚转过一个弯道,蓦然间,我看到眼前的乱石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走近细细一看,原来是
期刊
蜗居在钢筋混凝土狭小空间里的城里人,眼看着周围的土地被矗立的高楼据有,视线逼仄,空气污染,噪音喧嚣的处世环境,时常向往乡下清静安逸的日子。  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因饥饿到田地里生食蔬果,却不用担心有害成分的伤害,尤其联想起了和大人们一起烧野灰的情景。  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三十年前的农村,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要靠烧野灰来弥补庄稼的肥力。每一处山坡洼地,只要有草木茂盛的草皮,都是烧野灰的最佳原料。那一堆堆
期刊
高高的越城岭,莽莽苍苍。无数个峰峦,拔地而起,直插蓝天。山与山之间的峡谷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向上延伸着,望不到边际。一群山里汉子,挑着锅碗瓢盆,背着行囊,行走在高高的山路上。也许是累了,也许是为了打破山中的寂静,他们中,有人忽然唱起歌谣:  为人莫当放油郎,一年四季走他乡。  赚得几个钱和米,情妹上了别人床……  这是一群放松油的男人,为了生计,他们相邀背井离乡,来到湘西南越城岭的大森林中
期刊
灵魂有了天堂,就不在乎脚下的地狱。  ——题记  出行  青海省。海北洲。刚察县。哈尔盖乡。环仓秀麻寺。  久买智华四喇嘛在一个阴风凄凄的早晨出发了。  那是一个不确定的早晨,不确定的钟点,时间被岁月的光和影分割成无数条块。他们就站在某一个条块之上,或条块之间。  他们出门便忘记了老主持的交代。他们讨厌老主持的碎舌头,除了经文,满口废话。智慧需要教导吗?  藏红色长袍和藏红色脸庞。久买智华四喇嘛像
期刊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的时候,会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崛起的青藏高原之上的青海省,怎么看都像一只大写意的“兔子”。假若我们从空中遥望地球,称为世界屋脊的美丽神秘的青藏高原,连绵高原,傲然迤逦、超凡脱俗。“动若脱兔”,这个词语便生动地在我脑海中生长起来。但我们从地质结构看,她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道屏障遮挡住了风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了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这样的风光绮丽。但这道天然屏障
期刊
在大年初九,我陪弟弟一家人去圆通山动物园游玩,时值初春,上午的阳光已将景区照耀得格外明媚,气候宜人,让人感受到春城的温暖如意。  在景区门口的左侧,我看到游客服务中心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樱花邮局”,上面标注着日语和英语,只见有一盆粉红的樱花摆在服务台上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是个手工制品,但做工精细足可以假乱真。其实赏樱花是昆明人的一大乐趣,"圆通花潮"是昆明胜景之一,阳春三月,在一年一度的樱花节
期刊
在小苏,生平第一次在早晨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鸡鸣确实是明亮的虽谈不上悦耳也不至于反感,想起平日定闹钟被惊醒时的无奈和恼怒不免有些好笑。欣喜于睁眼的时候看到一个敞亮的农村,早饭后像“漫游者”一样在小苏村独自闲逛。各处低矮的院墙隙间长满不同色调的苔藓,藤蔓的植物攀援在赤红色的墙壁上,有些诗意的忧郁。随处可见的鸡鸭鹅为这个安静的村落添了几个音符,它们的归宿是主人的肠胃,却也在“活着”的时候自由自在无忧无
期刊
出学,顾名思义,与教育有关。是从前门源地区各民族学生小学毕业时举行的盛大的、别开生面的庆典仪式。这种仪式在县城已经、或者正在消失,而在乡村仍然流行,并且依然隆重与普遍。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这个仪式只是在小学毕业时举行,初中、高中都没有。现在的高考中,对金榜题名的学子们也进行祝贺,但不叫出学,而称作恭喜、挂红。  门源地区办学历史不算悠久,私塾之外正规的学校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据史志记载
期刊
清晨起来,推窗远望,不知昨夜何时下了一场大雪,满目银装素裹,近处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披上了一件银色的素衣,给人一种纯净而辽远的感觉。此刻,我所居住的西部小城威远镇还依然沉浸在睡梦之中,这些飘飘扬扬的雪花像一只只粉蝶在漫天飞舞,又静静地落下来、落下来,静寂无声。  随着手机的一声震动,我打开微信,一位远在京城的酒界老友发来一条消息。我仔细一看上面显示的文字,顷刻间,内心便有了一阵撕扯的无以言说的疼痛
期刊
“那是使精血为之冲动、官能为之感奋、毛发为之张扬如风的土地”。(昌耀《青藏高原的形体》)。  那被狂风雕刻过的、被雨雪滋润过的、被阳光渲染过的地域之上,那种永远无法登临的山的高峻,那种无法走到尽头的原野的广袤,那种伴随着仰望自然而然生发的崇敬,那种俯瞰时悄然领悟的空旷,除非身临其境,谁也不可能给你间接地传达。亲临其境之后,许多普通甚至奇怪的地名,有了注解和故事,能唤起我的鲜活的记忆并生发出或者欢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