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主,包括默读、范读、领读、朗读、讲读、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渐入意境,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朗读;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51-01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初中阶段只要求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轻视文言文,而是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讲授模式,以新的姿态去对待文言文。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引导学生读课文上,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朗读吟诵是理解文言文的钥匙,通过口诵文言文,耳听文言文的方式,使自己进入文言文语境,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好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繁”、无“微”不至的讲解,也不应是对文章语句支离破碎的语法解剖,而应是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读”课文。让他们在“读”中熟悉文段,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心领神会,在“读”中形成能力。
当然,要读出效果,“读”就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泛泛而读,只会使学生厌倦,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必须为学生每个环节的“读”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浅见,一篇文言讲读课文,可按以下步骤去“读”:
一、默读:粗通大意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思考问题,提高理解水平。一篇新的文言文课文,应该首先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默读。默读之前给学生提两点要求:一是力求把文中每句话读通,二是要粗通全文大意。为了达到要求,教师需针对较难理解的句子设置题目,选择与教学要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预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容易掌握其含义。
二、范读:激发情感
教师范读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应对课文熟读如流,乃至成诵。教师的范读应该充满情感,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要读出祖国古典语言的韵味和美感。要力求通过教师的范读,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唤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成功的范读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课前“备读”就相当重要,字斟句酌地去正音,巧妙处理好重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读高音,要读得响亮;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读低音,要读得幽沉;同时还要注意语调、节奏,朗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下降,节奏的欢快、缓慢,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领读:规范语言
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最好有教师领读。为避免扩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重复错误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一般不提倡在教师领读之前要求学生作过多的朗读训练。教师带着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课文情感色彩的准确把握,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去读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朗读行为的一种规范。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易于產生歧义的句子,教师还需领着学生反复去读,反复体味。领读这一环节落实好了,就为学生下一步朗读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朗读:准确熟练
朗读是指学生在领读基础上放声去读。有了“范读”和“领读”两个环节作基础,学生朗读就顺利多了,但教师仍需向学生提出要求:一是速度适中,声音响亮。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是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读快了难品其中的韵味,于语感培养无益,所以朗读要读出节奏语气。二是准确熟练,朗读要力求准确,朗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可指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并针对学生读中暴露的问题一一纠正。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体会不深或不准的地方要加以指导。为了让学生熟读成诵,朗读时间要适当放长,朗读形式可以稍加变换,如自由朗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朗读起来既熟练流利,又不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五、讲读:点拨玄机
经过上述反复读、听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已经基本达标。这时教师便大可不必每字必解,每句必释,,而应变“讲”为“点”。“点”那些必须掌握的词汇和文言句式,帮助学生对字词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便于知识点的迁移;“点”句与句间、句与段间、段与段间、段与篇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牢固记忆的“支撑点”,巩固朗读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边点边讲,但讲要有所侧重,切忌大水漫灌,最好是点点读读,以读代讲,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最终在读中完成讲的任务。
六、诵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文言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作者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品味深意,进入意境。
关键词:朗读;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51-01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初中阶段只要求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轻视文言文,而是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讲授模式,以新的姿态去对待文言文。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引导学生读课文上,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朗读吟诵是理解文言文的钥匙,通过口诵文言文,耳听文言文的方式,使自己进入文言文语境,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好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繁”、无“微”不至的讲解,也不应是对文章语句支离破碎的语法解剖,而应是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读”课文。让他们在“读”中熟悉文段,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心领神会,在“读”中形成能力。
当然,要读出效果,“读”就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泛泛而读,只会使学生厌倦,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必须为学生每个环节的“读”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浅见,一篇文言讲读课文,可按以下步骤去“读”:
一、默读:粗通大意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思考问题,提高理解水平。一篇新的文言文课文,应该首先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默读。默读之前给学生提两点要求:一是力求把文中每句话读通,二是要粗通全文大意。为了达到要求,教师需针对较难理解的句子设置题目,选择与教学要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预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容易掌握其含义。
二、范读:激发情感
教师范读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应对课文熟读如流,乃至成诵。教师的范读应该充满情感,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要读出祖国古典语言的韵味和美感。要力求通过教师的范读,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唤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成功的范读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课前“备读”就相当重要,字斟句酌地去正音,巧妙处理好重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读高音,要读得响亮;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读低音,要读得幽沉;同时还要注意语调、节奏,朗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下降,节奏的欢快、缓慢,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领读:规范语言
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最好有教师领读。为避免扩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重复错误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一般不提倡在教师领读之前要求学生作过多的朗读训练。教师带着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课文情感色彩的准确把握,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去读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朗读行为的一种规范。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易于產生歧义的句子,教师还需领着学生反复去读,反复体味。领读这一环节落实好了,就为学生下一步朗读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朗读:准确熟练
朗读是指学生在领读基础上放声去读。有了“范读”和“领读”两个环节作基础,学生朗读就顺利多了,但教师仍需向学生提出要求:一是速度适中,声音响亮。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是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读快了难品其中的韵味,于语感培养无益,所以朗读要读出节奏语气。二是准确熟练,朗读要力求准确,朗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可指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并针对学生读中暴露的问题一一纠正。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体会不深或不准的地方要加以指导。为了让学生熟读成诵,朗读时间要适当放长,朗读形式可以稍加变换,如自由朗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朗读起来既熟练流利,又不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五、讲读:点拨玄机
经过上述反复读、听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已经基本达标。这时教师便大可不必每字必解,每句必释,,而应变“讲”为“点”。“点”那些必须掌握的词汇和文言句式,帮助学生对字词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便于知识点的迁移;“点”句与句间、句与段间、段与段间、段与篇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牢固记忆的“支撑点”,巩固朗读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边点边讲,但讲要有所侧重,切忌大水漫灌,最好是点点读读,以读代讲,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最终在读中完成讲的任务。
六、诵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文言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作者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品味深意,进入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