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便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教学要从最基本的内容做起,本文笔者就语文教学中遵循的基本顺序进行举例分析,从语文知识的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学习到创造等几点进行论述,旨在为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顺序 有效性 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一样如此,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逐步进步的过程。比如最基本的识字教学,只有做好的这个基本功,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才能自行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知识的阅览,不断的提升学习效率。如果没有做好最基本的学习,那么后期的教学将会很难进行。又比如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只有对于文章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写作目的进行一定的分析,学生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这就是语文教学“由浅入深”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点到面”
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很强,任何一篇课文都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当然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所以需要教师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其认知能力及知识积累有限,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具体的形象上,对于抽象的事物往往难以理解。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现象到本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配备只是一个“现象”,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现象”学习到“本质”,学习到深层次的做人道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学习到创造”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教育,而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时代在发展,就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学习),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比如针对《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我就让学生在文章原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除了往瓶子里丢石子之外,乌鸦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喝道瓶子里的水?问题一出,立马就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的说可以找根吸管啊!有的说可以把瓶子倾斜,有的说可以把水倒出来啊……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需要教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连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尝试《吉林教育》2006第1期
[2]孟会肖.小学语文复合型教学方法初探《陕西教育》2007第7期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顺序 有效性 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一样如此,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逐步进步的过程。比如最基本的识字教学,只有做好的这个基本功,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才能自行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知识的阅览,不断的提升学习效率。如果没有做好最基本的学习,那么后期的教学将会很难进行。又比如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只有对于文章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写作目的进行一定的分析,学生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这就是语文教学“由浅入深”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点到面”
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很强,任何一篇课文都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当然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所以需要教师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其认知能力及知识积累有限,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具体的形象上,对于抽象的事物往往难以理解。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现象到本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配备只是一个“现象”,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现象”学习到“本质”,学习到深层次的做人道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由学习到创造”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教育,而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时代在发展,就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学习),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比如针对《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我就让学生在文章原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除了往瓶子里丢石子之外,乌鸦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喝道瓶子里的水?问题一出,立马就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的说可以找根吸管啊!有的说可以把瓶子倾斜,有的说可以把水倒出来啊……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需要教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连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尝试《吉林教育》2006第1期
[2]孟会肖.小学语文复合型教学方法初探《陕西教育》2007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