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纷纷转入城市,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新问题,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留守家中,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留守儿童大多存在着缺乏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人身安全,隐患多多。我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管理留守学生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留守学生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严重厌学等情况,主要是远离家长,自己的一切情感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倾注爱心去善加引导而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校要做他们的良师,而且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当益友。
1、建好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细心观察、频繁家访、同代监护人谈心等方式,及时摸清学生心理动态,对症下药。
2、设置班级信访箱。通过留守学生心灵语言深入了解学生成长困惑,有的放矢地回信,多表扬、多赏识,以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奇效。
3、组织主题班会。让留守学生解开自闭的心结,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把老师和同学当作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既让他们体验到倾诉的快乐,更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拳拳深情。
二、做留守学生人格的楷模,伴他们共同成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染留守学生的心灵。尤其对犯错的留守学生应宽容、理性,尽量用阳光的方法让他们自觉放弃“故我”,迎来新生。教师要多走近学生,多和他们交流,多关注他们细小的进步或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赞扬。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可见,对学生多加赞扬的效果。这样,留守学生的问题就能消除在萌芽或量变过程中了。
三、爱心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与被爱
1、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充实留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成立篮球、乒乓球、课外阅读、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耐心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救自护的知识,让留守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组建留守学生俱乐部,不定期开展“爱心手拉手”活动和“爱心募捐”活动。学生之间实行“手牵手”帮扶,全校师生努力营造爱的氛围,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看到留守学生有实际困难,及时开展“爱心募捐”活动,让远离家庭亲情的留守学生能充分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感受被爱的温暖。还可适时带着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或村寨,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鳏寡孤独,让留守学生在被爱的同时,也享受到爱人的充实与快乐,从而净化和洗涤他们的灵魂。
3、建立班级留守学生档案,组织科任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问题留守学生,分解给各科任教师,让科任教师做他们的朋友,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不定期找他们谈心,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他们生活有困难时,适时捐资捐物,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
四、呼唤亲情家庭,做家长和留守学生信息传递的桥梁
1、建立留守学生家长联系档案。随时向家长传递信息,让家长和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
2、倡导留守学生常给父母写信,以加强他们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
3、呼吁家长常回家看看,多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外时,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和孩子谈心里话。多和班主任聊一聊,询问一下孩子的情况,从而淡化他们的被遗弃感。
4、建议家长在假期将留守学生接到身边,让他们目睹或参与家长的工作,了解家长的工作或打工的经历,亲身体会家长的艰辛和磨难,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也利于实现家长和学生心与心的交融。
5、在学校设立“亲情聊天室”,利用网络信息,让家长与学生定期在亲情聊天室见面,让学生能充分沐浴在爸爸妈妈的爱的温暖中。(我校已经开展亲情聊天室工作,且效果斐然。)
当然,“留守学生问题”是留给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上所说只是皮毛而已,但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留守学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和希望,如果我们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让全社会都伸出温暖和真爱之手,我相信,留守学生同样会为国家缔造和谐的精彩和永恒的丰碑!
一、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留守学生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严重厌学等情况,主要是远离家长,自己的一切情感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倾注爱心去善加引导而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校要做他们的良师,而且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当益友。
1、建好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细心观察、频繁家访、同代监护人谈心等方式,及时摸清学生心理动态,对症下药。
2、设置班级信访箱。通过留守学生心灵语言深入了解学生成长困惑,有的放矢地回信,多表扬、多赏识,以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奇效。
3、组织主题班会。让留守学生解开自闭的心结,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把老师和同学当作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既让他们体验到倾诉的快乐,更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拳拳深情。
二、做留守学生人格的楷模,伴他们共同成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染留守学生的心灵。尤其对犯错的留守学生应宽容、理性,尽量用阳光的方法让他们自觉放弃“故我”,迎来新生。教师要多走近学生,多和他们交流,多关注他们细小的进步或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赞扬。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可见,对学生多加赞扬的效果。这样,留守学生的问题就能消除在萌芽或量变过程中了。
三、爱心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与被爱
1、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充实留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成立篮球、乒乓球、课外阅读、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耐心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救自护的知识,让留守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组建留守学生俱乐部,不定期开展“爱心手拉手”活动和“爱心募捐”活动。学生之间实行“手牵手”帮扶,全校师生努力营造爱的氛围,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看到留守学生有实际困难,及时开展“爱心募捐”活动,让远离家庭亲情的留守学生能充分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感受被爱的温暖。还可适时带着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或村寨,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鳏寡孤独,让留守学生在被爱的同时,也享受到爱人的充实与快乐,从而净化和洗涤他们的灵魂。
3、建立班级留守学生档案,组织科任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问题留守学生,分解给各科任教师,让科任教师做他们的朋友,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不定期找他们谈心,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他们生活有困难时,适时捐资捐物,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
四、呼唤亲情家庭,做家长和留守学生信息传递的桥梁
1、建立留守学生家长联系档案。随时向家长传递信息,让家长和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
2、倡导留守学生常给父母写信,以加强他们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
3、呼吁家长常回家看看,多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外时,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和孩子谈心里话。多和班主任聊一聊,询问一下孩子的情况,从而淡化他们的被遗弃感。
4、建议家长在假期将留守学生接到身边,让他们目睹或参与家长的工作,了解家长的工作或打工的经历,亲身体会家长的艰辛和磨难,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也利于实现家长和学生心与心的交融。
5、在学校设立“亲情聊天室”,利用网络信息,让家长与学生定期在亲情聊天室见面,让学生能充分沐浴在爸爸妈妈的爱的温暖中。(我校已经开展亲情聊天室工作,且效果斐然。)
当然,“留守学生问题”是留给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上所说只是皮毛而已,但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留守学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和希望,如果我们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让全社会都伸出温暖和真爱之手,我相信,留守学生同样会为国家缔造和谐的精彩和永恒的丰碑!